中新社福建長汀8月12日電 題:福建長汀 “火焰荒山”變身“金山銀山”
中新社記者 龍敏 商永
走進位于福建省長汀縣三洲鎮的長汀汀江國家濕地公園,各類闊葉樹的樹葉青翠欲滴,廣玉蘭、金雞菊在漫山遍野的碧草中盛放,碧波粼粼的汀江穿園而過。但滿目綠色之間,一塊松林里的“紅色傷疤”尤為刺眼,這是被特意留下的崩崗地貌,濕地公園的“前世印記”。
11日,中新社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團走進長汀汀江國家濕地公園探訪。三洲鎮黨委書記湯欽洪介紹,在三洲這種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建濕地公園,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后來山上種了楊梅,固住了土,留住了水,才有了這公園。自2014年開園以來,公園監測發現鳥類132種、魚類69種,分別比試點前增加了51種、12種。

長汀汀江國家濕地公園是長汀縣25年水土保持路徑的一個縮影。長汀縣曾是中國南方紅壤地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根據1985年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長汀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占國土面積的31.5%。山光嶺禿,草木不存,夏天陽光直射下,地表溫度可達70多攝氏度,土壤是紅色的,也被稱作“火焰山”。
25年來,當地不斷探索,采取多種水土流失治理方式,實現了從“火焰荒山”到“綠水青山”的飛躍。長汀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輝介紹說,從最初的封山育林到后來的“以電代燃”,從實施河長制、林長制到整體推進生態縣建設,當地人收起斧頭,扛起鋤頭,用最嚴格的保護制度“復綠”“護綠”,創造了綠滿汀江的生態奇跡。

自1999年以來,長汀縣累計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恢復面積323.4萬畝,治理坡耕地3.81萬畝、崩崗1309個;森林蓄積量提高到2179.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9.55%;水土保持率從86.18%提升至93.56%。
生態是資源,也是財富。位于河田鎮南塘村的綠之夢家庭農場,從生態稻田、生態菜園、生態果園方面著手,發展金雞、金稻、金針花、金銀花、金桔等產業,帶動了周邊91戶農民走上庭院經濟致富路。該農場負責人易小貞說,南塘村交通便利,很適合發展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只要堅持生態建設,這片綠水青山就將變成村民的“金山銀山”。
今年4月,中國首單跨省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在長汀完成,交易河田鎮羅地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碳匯1萬噸,總價18萬元人民幣。岳輝說,長汀充分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探索綠色產業發展模式,鼓勵和引導農民在保護的前提下,科學發展林蜂、林果及河田雞等林下經濟,讓森林成為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實現綠富共贏、農民增收,不斷釋放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紅利,做實“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路徑。
2021年10月,《長汀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踐》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并向全球公開推廣。龍巖市水利局副局長盧曉香表示,在長期的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生態富民的新時代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逐步顯現,為世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修復提供樣本與借鑒。(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