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勝
(山西太鋼不銹鋼股份有限公司制造部, 山西 太原 030003)
摘 要:大型高爐開爐期間相關科學合理的生產組織對高爐開爐穩定順行、快速達產至關重要。對開爐的外圍保供條件、開爐不同階段鐵水分配、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關應對方案,并對開爐期間出鐵特征進行了闡述,為準備超大型高爐開爐及其生產組織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大型高爐開爐;特性分析;組織原則;難點分析及應對措施
對于鋼鐵企業來說,大高爐(4 350 m3 高爐以上的大型高爐)的穩定不僅關系到煉鋼系統的穩定,而且波及到煤氣系統、原料系統、軋材系統、動力系統的穩定,高爐系統是鋼鐵企業的核心,而大高爐能否順利開爐,更是鋼鐵企業的重中之重。
高爐建設工程完工,各系統(煤氣系統、上料系統、沖渣系統等)均冷試車(調試)完成后,高爐開始裝料、點火送風,高爐第一爐鐵水出鐵,到高爐順利噴煤,爐況穩定,鐵水硅含量(質量分數)達到 1.0%以下的全過程,正常時間約為 7~10 d。
1 開爐前的外圍保供條件
高爐一旦開爐,不論是原料質量產生波動還是原料供應不及時會造成空料線,因爐前設備故障和鐵水罐(魚雷罐)組織不及時等原因會使高爐憋風,因其他設備故障會造成高爐減風或休風,這些因素都將導致高爐熱制度波動,鐵水[Si]不達標。開爐高Si 鐵水持續時間長,會使鐵水罐難以正常周轉,給高爐造成致命影響。因此,應高爐造渣制度、熱制度、出鐵制度的要求,外圍保供條件如下:
1)焦爐較高爐提前 15 d 以上投產,且焦炭質量能滿足高爐要求。一般新焦爐投產需連續生產 15 d以上,焦炭產、質量才能滿足高爐生產需求。
2)燒結機提前 1 個月熱負荷試車,燒結礦質量、產量滿足高爐要求(燒結機和高爐配套建設)。
3)鑄鐵機設備完好,能滿足持續鑄鐵需要。
4)4 350 m3 高爐本體設備狀況及其它各項準備、試車工作全面完成,運行可靠、穩定,無較大隱患。
5)風、水、電、氣(包括煤氣)等介質穩定運行。
2 開爐期間出鐵特性分析
對開爐期間的出鐵量、鐵水硅含量及鐵水流速進行跟蹤統計,繪制曲線圖見圖 1。
2.1 鐵水量
第一爐鐵水量最低,第三爐達到最高,第四爐出鐵量減少(主要因素是上兩爐出鐵比較干凈),后面呈升高趨勢。
2.2 鐵水 Si 含量
鐵水硅含量隨著開爐的進展,整體呈下降趨勢,第一爐鐵水 Si 含量最高,第三爐下降幅度明顯增加,隨后緩慢下降,20 爐以后 Si 含量(質量分數)由特高區(2.0%~4.0%)降到了普通區(1.0%左右),到30 爐以后已降到了 1.0%以下。
2.3 鐵水流速
第一次最慢,第三次出鐵量大增,流速也達到最高,第四爐以后鐵水流速基本呈平緩上升趨勢。
3 開爐不同階段的難點分析及應對措施
3.1 不同階段鐵水分配組織
高爐物理熱充沛,化學熱(Si 含量)按預定目標降低(10 d 內鐵水 Si 含量(質量分數)控制在 1%以下),是整個開爐期間生產組織的基礎,以鐵水 Si 含量為依據,將高爐開爐劃分為四個階段。不同階段鐵水分配組織見下頁表 1。
3.2 不同階段具體生產組織方案
針對不同階段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具體組織方案如下:
3.2.1 第一階段
落實外圍(機車、敞口罐、鑄鐵機及混鐵爐等)準備工作,做好開爐點火后出第一爐鐵的準備。
3.2.2 第二階段
特點:鐵水溫度低、鐵水硅含量超高(預計 4%以上)、鐵水流動性差。
組織措施:開爐第一爐,全部安排鑄塊,如鐵水溫度低于 1 370 ℃時流動性差,難以鑄鐵,安排凍罐后冷卻,進罐庫翻罐處理。第二爐,全部安排鑄塊,如果鐵水溫度低于 1 430 ℃,且鐵水流速≤2 t/s,安排單罐運輸送鑄鐵機。第三爐,鐵水量預計在 800 t 以上,鑄鐵節奏跟不上。措施:全部用敞口罐運輸,共出鐵 12 罐,4 罐安排鑄鐵,8 罐送煉鋼舊區(如鐵水 Si 含量高于 4%時,舊區安排簡單吹煉后鑄廢鋼錠)。
3.2.3 第三階段
特點:鐵水硅含量呈下降趨勢,屬于高硅、高產階段。
組織措施:第四爐首次使用魚雷罐運輸送新區,在新區倒罐站用鐵水包分別接新高爐鐵水和舊高爐鐵水,按 1:1.25 的比例進行混合后供轉爐煉鋼,預計混合后的鐵水硅含量在 1.3%以下。開爐第三天(第四~十四爐)是鐵水硅含量降低的轉折期,是生產組織關注的重點,第三階段的生產組織基本同第三天。
3.2.4 第四階段
特點:鐵水硅含量(質量分數)在 1.0%以下。
組織措施:原則是盡可能供新區使用,新區使用有困難時,安排舊區使用。當新高爐鐵水發生積壓時,安排舊系統高爐休風。
整個過程,需要對煉鋼新、舊區鐵水的供應進行及時、合理調配,避免鐵水消化不及時,對高爐造成影響。
3.2 存在問題及應對措施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高硅鐵水的消化使用,尤其是前三個階段。而某公司當時的鑄鐵能力嚴重不足,煉鋼時最大的困難是,因鐵水 Si 含量高,煉鋼過程極易造成噴濺。
針對以上問題,應對的措施是:煉鋼采用雙渣法進行操作,外圍組織的措施是高硅鐵水和普通鐵水進行兌鐵,稀釋降低 Si 含量,詳細措施如下。
1)煉鋼使用高硅鐵水的方案見表 2。
2)因鑄鐵機能力不足,新高爐開爐鐵水和舊系統的鐵水混合供煉鋼使用方案
混合鐵水使用方案:每日(持續 10 天)都要對新高爐鐵水量、Si 含量預測,結合舊有系統的鐵水量、Si 含量情況等,制定鐵水混合、分配方案,舊煉鋼的鐵水混合利用煉鋼的混鐵爐混合鐵水,新煉鋼的鐵水混合由新煉鋼倒罐站通過鐵水包混合完成。
以高爐開爐第三天為例,其方案如下:
開爐第三天預計全天出鐵 6 000 t,出鐵 11 次。
平均鐵水硅含量 w(Si)在 2.3%以下。
新高爐鐵水分配:首先盡可能安排鑄鐵,不能影響鑄鐵機能力,預計日鑄鐵 2 500 t;日安排供煉鋼新區 2 000 t;其余全部安排供煉鋼舊區使用,預計數量1 500 t;鐵水混合方案見表 3、表 4。
4 結語
本文重點對大高爐開爐的外圍生產組織進行了方案論述,尤其是鑄鐵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如何使用消化高硅鐵水的方法和生產組織進行了研究分析,為大高爐開爐及其生產組織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