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繼軍 宋小龍 劉暢
(首鋼通鋼煉鐵事業部三號高爐)
摘 要:通鋼三號高爐2023年1月9日更換爐頂布料溜槽,溜槽由原光面布料溜槽更換為料磨料式溜槽,溜槽模式更改后高爐出現十字測溫煤氣溫度分布逐漸發生變化,一、二環煤氣溫度降低,三、四、五、六環溫度升高,通過上部料制多次調整,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并且4、5月份爐況開始出現頻繁塌尺現象,導致操作參數難易強化提升,產量指標明顯下滑,6月12日更換為原光面模式溜槽,十字測溫溫度分布回歸正常,高爐各項指標及產量迅速提升。
關鍵詞:高爐;溜槽;煤氣分布;爐況調整;風量;產量;燃料比
通鋼三號高爐(2680m³,2014年投產,并罐式爐頂)2022年6月-7月停爐檢修,8月23日開爐后通過操作制度的優化、操作參數強化,高爐各項操作參數、技術指標突飛猛進,生鐵產量頻頻打破紀錄。2022年10月高爐利用系數達到2.38t/(m³·d),11月高爐利用系數達到2.41t/(m³·d),高爐礦批達到66噸,焦炭負荷達到4.78t/t,熱風溫度最高達到1255℃,爐頂壓力最高達到227kPa,在風量、頂壓、產量、礦批四項指標參數創造歷史新記錄。2023年1月9日計劃檢修更換爐頂布料溜槽,溜槽形式由光面溜槽改為料磨料溜槽。更換溜槽后爐況穩順狀態逐步變差,各項技術指標也是逐步下滑,對上部料制、下部送風制度進行調整,收效甚微,直至6月12日重新換回原光面形式溜槽,高爐各項技術指標才得以逐步提升。溜槽結構形式如圖1所示。
1 料磨料式新溜槽上線后爐況變化情況
1.1新溜槽上線前后煤氣流分布變化情況
2023年1月9日更換溜槽后高爐煤氣流分布逐步發生變化,邊緣溫度明顯下降,邊緣流由之前0.70下降至0.60,次中心、中心溫度升高明顯,中心流3.50上升至4.30,爐頂溫度逐步升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爐內壓量關系趨緊,高爐逐步退礦批、退負荷,氣流分布不合理趨勢更為突出,3月份開始出現探尺頻繁塌尺現象。
1.2新溜槽上線前后風量變化情況
更換溜槽前高爐入爐風量4880-4900m³/min,指數29,壓量關系相對寬松,各項強化參數處于優化強化狀態,富氧率3.55%、頂壓227kPa、風溫1250℃、礦批63-65噸。更換溜槽后,壓量關系逐漸緊張,風量逐漸出現萎縮跡象,為保全風量,采取退礦重、負荷,調料制,降低風溫、富氧的使用,風量難以維持。
1.3新溜槽上線前后產量、燃料比變化情況
2023年1月9日更換溜槽前煤氣流分布合理,高爐參數強化,高爐產量維持在6250-6350噸,燃料比560-565kg/t。更換溜槽后,邊緣氣流顯重,風量逐步萎縮,高爐產量也逐步下滑至5600噸,特別是4、5月份風量難加,燃料比處于較高水平,產量下滑幅度較大。
2料磨料式新溜槽上線后爐況調整情況
2.1上部裝料制度調整情況
23年1月9日更換溜槽前裝料制度為
1月9日更換溜槽后,為應對新溜槽縮小布料角度,料制調整為
1月24日邊緣流由0.70下降至0.59,為疏導邊緣氣流,高爐繼續縮小布料角度,也曾將邊緣增加一圈焦
調整后對緩解邊緣氣流偏重現象效果不明顯,4、5月份高爐出現頻繁塌尺,為解決塌尺,繼續疏導邊緣氣流,5月30日調整料制為
6月1日進一步縮小布料角度,料制調整為
維持順行可以,但指標下滑明顯。
2.2下部送風制度調整情況
1月份至2月份高爐壓量關系逐步趨緊,風量萎縮,壓差由168kPa上升至173kPa,2月13日為緩解壓差將風口面積由0.3365m²擴大至0.3375m²,4月份按生產經營計劃控制產量5600噸,采取控制氧量由12000m³/h控制到5000m³/h,3月31日下部配合堵1個風口,促進中心氣流發展,提高高爐接受風量及增強抵抗原燃料變化能力,堵風口后爐況出現頻繁塌尺現象,導致操作參數難易強化提升,風量由4850-4900m³/min下滑至4500-4600m³/min,日產量由6200噸下滑至5500噸,4月12日全開風口工作,塌尺仍未緩解,并且風口套破損頻繁,5月22日、29日休風2次更換9個風口小套。由于風量小、產量低、風口破損頻,5月29日-6月3日堵風口恢復爐況,提高爐缸活躍度,促進爐缸工作狀態。
2.3礦批負荷調整情況
更換溜槽前礦批重受焦炭指標波動影響,礦批重由65噸退至62噸,采取以擴大礦批重,提升煤氣利用。更換溜槽后受氣流影響,礦批重始終未恢復到位,操作上采取縮小礦批重,提高焦炭負荷方式提高煤氣利用,4-5月份焦負荷最高加到4.62t/t,礦批重最小退至55噸,隨著時間的延長,氣流變化越明顯,礦批退小后邊緣煤氣流偏重現象也未得到緩解,壓量關系仍處于緊張局面。
3主要經驗教訓3.1對爐頂布料溜槽結構形式的認知
2023年1月9日計劃檢修更換溜槽,改變溜槽內表面結構模式由光面溜槽改變為料磨料式溜槽,對新溜槽內表面結構形式改變對爐頂布料影響程度,認知重視程度不夠。一般布料溜槽內部結構形式有三種:一是料磨料式(積窩式)溜槽、二是光面布料溜槽、三是二者合一,采用裝配式結構溜槽,但是不論哪種溜槽,溜槽出口必須要有足夠的平滑長度,以保證爐料順著溜槽圓柱母線流出,此次采用的溜槽缺陷就在于溜槽出口處沒有平滑長度,爐料特別是焦炭未達到溜槽出口處就濺落出許多[1]。
3.2加強煤氣流變化的判斷
十字測溫趨勢變化明顯,1-3月份更換新溜槽時間短,并且當時礦批重、風量較大,煤氣流變化顯現不明顯,隨時間延長、壓量關系不適應,礦批、負荷退小,十字測溫一環、二環溫度降低,三、四、五、六環溫度升高,煤氣流變化逐步凸顯,4-5月份出現頻繁塌料,塌料是煤氣流分布與爐料透氣性不適應的結果,煤氣流分布不合理而塌料有兩種情況[2]:一種是邊緣氣流過分發展、中心煤氣流過弱形成塌料;另一種是中心氣流過分發展,邊緣不足形成塌料。此高爐塌料近似后者又有區別于后者,塌料料線塌落深度淺,一般探尺塌落0.3-0.5m,對爐溫、風壓影響較小,風量大塌尺頻率也增大。
3.4爐頂布料溜槽結構形式改變必須進行料面測試
針對布料溜槽模式的改變、爐頂氣密箱更換等關鍵設備的更換改變,必須進行料流軌跡測試及料面形狀激光掃描測試,重新定位布料角度、落點、碰撞點,重新確定布料矩陣,否則氣流變化,在線摸索調整氣流是延長的過程,對高爐經濟指標影響損失較大。
3.5及早判斷問題,盡早處理,減少指標損失
當十字測溫徑向溫度變化趨勢明顯,且小幅調整布料角度效果不明顯,可以考慮布料溜槽結構問題或布料角度問題。
4.參考文獻
[1] 劉云彩.高爐布料規律.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5
[2] 朱仁良.寶鋼大型高爐操作與管理.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5: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