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企業轉型升級,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攀鋼實施了非鋼產業項目——達海工業科技綜合產業園建設。
從開工到基本建成,產業園一期建設用了不到4個月時間。項目建設期間,達海人就創造條件開展運營工作,創造了令人稱贊的“達海速度”。該項目自4月1日試生產以來,鋼材吞吐量、加工量不斷上升,投產第三個月就實現當月盈利。目前,達海已成為成都區域鋼材吞吐量最大、加工規模最大的物流園。
在鋼鐵行業持續下滑的嚴峻形勢下,如何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怎么讓投資盡快地盈利?這是我們必須要回答的問題,也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可喜的是,達海人響亮地回答了,達海人做到了!
深秋的成都平原,芙蓉花開,銀杏金黃,到處洋溢著迷人的秋色。
成都青白江達海產業園,一派欣欣向榮的生產景象。剛剛為客戶加工好的鋼材,被一輛一輛的重型貨車運出園區。
自己規劃、自己設計、自己運營,從開工到基本建成,一期建設用了不到4個月時間,創造出令同行稱道的“達海速度”;
踐行“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戰勝困難”的理念,用不到30人的現場作業人員,實現了讓同行側目的月鋼材吞吐量18萬噸業績;
創新電商新模式,實現物流與信息流有機結合。目前,達海已成為成都區域吞吐量最大、加工規模最大的物流園。今年前10個月,累計實現盈利48.89萬元,開創了攀鋼新建項目當年投資當年創效的歷史先河。
達海的成功,在帶給我們轉型發展巨大驚喜的同時,帶給我們的還有更大的發展信心。
創新商業模式——從“內生型”向“市場型”突圍,從生產制造企業向制造服務型企業轉型
2008年,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洶涌而至。受此波及,本已產能嚴重過剩、市場萎靡不振、價格低位運行的鋼鐵業,無疑雪上加霜。
高產量、高庫存、高成本、低價格,這些年,“三高一低”讓眾多鋼企在虧損的泥淖中苦苦掙扎。于是乎,一些鋼企開始在產業升級、轉型發展中探尋破冰之路。
攀鋼的突圍方向在哪里?攀鋼的轉型之路向何處走?
2009年,成都市啟動中心城區市場外遷戰略,青白江成為成都四大商品市場集中發展區之一。
2012年,成都市北改戰略啟動,城區專業化市場外遷步伐加速。
近年來,伴隨著鋼市競爭日趨激烈,鋼鐵貿易模式也在創新中不斷發展,去鋼貿商化,由價格為導向的傳統營銷模式正在向以服務為導向的營銷模式演變。
“更有利的背景是,攀鋼在青白江區域有存量土地資源亟待開發利用,且青白江是成都的物流產業集聚區,是成都鋼鐵材料產業主要承接地,也是四川工業經濟走廊橋頭堡,具有良好的區域輻射能力。”攀鋼成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謝海說,加之攀成鋼擁有豐富的產業工人儲備,攀鋼推進轉型升級、發展現代物流業,天時、地利、人和全都具備。
“加快落實戰略規劃,做活非鋼。”“不斷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尋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積極有序發展現代物流業。”聚焦攀鋼未來,決策者審時度勢,多番斟酌、數次探討,投資建設達海產業園項目最終落錘。
以“平臺、服務、跨界、生態”為發展經營理念,2013年11月12日,達海產業園開工建設。由此,攀鋼開啟了由“內生型”向“市場型”突圍,由生產制造企業向制造服務型企業轉型的轉型探索之路。
實現最快盈利——投產第三個月實現當月盈利,預計今年全年將實現持平不虧
早春二月的成都平原,寒氣襲人。當許多人還沉浸在節日的休閑、輕松、愉悅之中時,正在建設中的達海產業園已經吹響了奮進的號角。利用達海二期項目的待建空地做露天庫房,達海產業園的職工已在主廠房工地旁開展了第一筆物流業務。
為實現最快盈利,達海人提前謀劃,精心準備,在項目建設順序上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先建鐵路、站臺、公路,再建廠房。”謝海說,在建主體廠房的同時,就可以利用達海二期項目的待建空地做露天庫房,開展鋼鐵物流業務。
4月1日,達海產業園一期投入試運營,投產第三個月就在報表中見到“紅色”——實現當月盈利7萬余元,創造了攀鋼投產就能盈利的“神話”。
“項目建成投產當年不虧損”這是攀鋼要求的目標,也是達海項目團隊立下的“軍令狀”。在這一目標的激勵下,達海產業園的定位,決定著它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達海產業園是賣服務的,是依靠服務創造效益的企業。因此,滿足客戶所需是我們的第一要務,客戶滿意是我們持續盈利的保證,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是我們永恒的追求。”謝海說,這是達海產業園在市場化競爭中取勝的“法寶”。
談起對客戶的服務,成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項目管理部部長王小強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為更好地傾聽用戶心聲,掌握第一手資料,有效地處理客戶投訴,達海產業園特別設立了總經理投訴電話,謝海直面客戶“挑刺”。
6月19日凌晨,達海產業園當班人員外發方鋼時,由于機械設備突發故障,未能給客戶及時完成提貨和安撫司機,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司機一氣之下撥打了總經理投訴電話。
這是達海產業園一期投入試運營以來,總經理投訴電話第一次響起。
“你們的服務質量太差了!”電話那頭,這名司機對達海的作業效率提出嚴重質疑和不滿。
“您先別急,到底怎么回事?”電話這頭,謝海一邊安撫提貨司機的情緒,一邊向提貨司機了解詳細情況。
在近一個小時的溝通和交流中,謝海仔細傾聽、詳細了解相關情況。隨后,他立即對現場的處理進行了信息反饋和安排,同時也給提貨商進行了溝通和承諾。
可是,由于時間太晚,設備一直得不到處理,長時間的等待,再次造成了提貨司機的不滿。第二天一早,設備終于修好,但因為白天另有裝運任務,司機要求卸下已經裝好的方鋼,氣憤地離開了。
“是我們員工的服務意識還不夠到位,才造成客戶強烈的不滿。”為了留住客戶,謝海立即安排相關人員通過與提貨商協商,對提貨司機進行補償,并對當班工作人員進行了嚴格考核。
這一“貼心”舉措,贏得了提貨商的贊譽。
從不滿到滿意,客戶的態度轉變,正是達海做好服務,建立良好信譽的生動體現。
總經理投訴電話的開通,僅是達海產業園用心服務客戶的一個方面。為項目建成后最快盈利,在項目建設期間,達海項目團隊就開始強化人員的市場意識、經營意識和服務意識,促進角色轉變,早日啟動市場調研、客戶走訪和業務推介等工作,他們的全情付出,真心服務,鑄造了達海產業園服務的“金字招牌”。
其實,競爭中的脫穎而出,優質服務僅是其中一個方面。
肩負發展攀鋼非鋼產業的重任,達海產業園在市場開拓、成本控制、管理創新、電商平臺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為其快速達產達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創新運營管理模式——讓能干的人干得舒心、想干事的人干成事、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做物流產業化發展的探路者,是達海產業園對自己的定位和目標。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探路者就意味著新項目要有新氣象、新作為,從一開始就要建立和保持競爭力。對內,將管理做深做嚴,不斷激發員工的活力;對外,將客戶服務做精做細,滿足客戶的個性化要求,贏得市場信譽。
10月20日下午,一輛載有10節貨物的列車正緩緩開進達海產業園。此時,等候在這里的成都達海金屬加工配送有限責任公司運管室丙班班長王斌和同事們已經做好了卸貨準備。“我們丙班是卸第6至10節,至少有7個熱軋卷、3個冷卷,還有角鋼。”王斌向組員分配任務。列車剛一停穩,王斌和同事們便攀上車廂,卸掉緊固螺絲,指揮龍門吊車將冷軋卷吊到預定地點,然后把車廂打掃干凈,爭取在第一時間把貨卸完。
“大家都是搶著干活,這是在原來單位很少見到的情形。”王斌談起他從其他單位到達海后,一個最大的感受是,從卸車、入庫到產品出庫,每一道工序都有單價,干什么活,干多少噸,能收入多少一目了然。心里清楚、干得明白,對基層員工而言,就是最大的激勵。
收入靠貢獻,在達海不是一句空話:現場作業人員實行計件工資制,按6個崗位4個考核指標計件考核;市場營銷人員績效按照入庫量提成;管理人員與利潤目標和崗位履職掛鉤,利潤未完成只按最低生活標準發放薪酬。
打破“大鍋飯”,讓能干的人干得舒心、想干事的人干成事、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一系列考核和激勵措施,不僅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也改變著員工。達海客戶服務中心主任張傳璐就是其中一員。
去年7月,張傳璐來到達海,從市場調研等基礎工作開始干起。“那時候就開始實行項目經理制,一件事一個人全權負責。能調動公司所有的資源,讓我的能力得到了發揮和提升。”今年該公司成立客戶服務中心,她當上了主任,繼續迎接新的挑戰。
6月的一天晚上,4號龍門吊車壞了,無法將客戶需要的產品吊裝到貨車上。
“半夜了,沒有買到配件,第二天早上配件到了就能修好,第一時間配貨。”無論服務人員怎么解釋,客戶都無法理解。等到第二天早上龍門吊車修好時,客戶已經走了。
“查查客戶是什么地方的。”
“雙流的。”
“裝上貨,我們送貨上門、賠禮道歉。”謝海和張傳璐等員工一起來到雙流,終于得到了客戶的諒解。
“雖然我們仍然被考核,但是從中汲取了教訓,更深知客戶服務的含義。”張傳璐說,在客戶服務中心運行初期,好幾名員工都被客戶罵哭過,但大家都沒有和客戶爭吵,而是默默承受,現在再沒有這種情況發生。
達海員工郭慶巍兩次拒收某運輸公司送的購物卡,作業班組主動拒收提貨司機在其他同類企業給的“小費”……有了員工無私的奉獻,達海逐漸在客戶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截至10月末,入園客戶已有150家,倉儲吞吐量已達92.4萬噸,加工量12.7萬噸。達海已成為成都區域吞吐量最大、加工規模最大的物流園。
“達海產業園是攀鋼發展物流新興產業的載體,是攀鋼深化改革、實施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是鞍鋼集團公司重點推進的三個非鋼產業項目之一。”謝海說,達海產業園二期項目即將啟動,他們將按照鞍鋼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張廣寧調研達海產業園時提出“逐步有序、穩扎穩打推進項目實施”的指示精神,全力推進二期項目建設,精心做好市場運營,為攀鋼發展現代物流業、為企業轉型發展試水探索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