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少消耗原礦1200萬噸,創造綜合效益28.7億元。鞍山鋼鐵集團公司實施“提鐵降硅(雜)”技術以來,鐵精礦品位和選礦金屬回收率明顯提高,礦耗和綜合焦比等指標顯著下降,創造出良好的資源效益和經濟效益。
自2000年以來,該公司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提鐵降硅(雜)”攻關研究。針對鞍山地區鐵礦物含鐵成分復雜,既有磁鐵礦、赤鐵礦,又有氧化礦、半氧化礦,以及少量褐鐵礦、碳酸鐵、硅酸鐵等,而雜質成分卻比較單一,以二氧化硅為主的特點,該公司采取“逆向思維”,由“選鐵提鐵”轉為研發“提鐵降硅(雜)”技術。該項技術應用以來,鞍鋼鐵精礦品位提高了3.06個百分點,鐵精礦二氧化硅含量下降了4.5個百分點,入爐礦品位提高5.4個百分點,高爐利用系數提高了0.35噸/立方米·天,礦耗下降了190千克/噸,綜合焦比下降了54千克/噸,每年為企業創造綜合效益高達28.7萬元。
該公司實施此項技術后,選礦金屬回收率達到87.05%,比2000年提高了5.8個百分點,相當于每年少消耗礦石約300萬噸。另外,鐵精礦品位提高后煉鐵入爐礦品位也相應提高,高爐礦耗下降,使得鞍鋼煉鐵每年少消耗原礦900萬噸,這兩項降耗相當于每年少消耗原礦1200萬噸,相當于一座特大型鐵礦山的年產量。
據悉,此項技術成果還曾獲得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