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頭”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通過打造“拳頭”產品,可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地位。“沒有‘拳頭’產品,再好的企業也難以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條件下存活。”微軟總裁比爾·蓋茨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作為特鋼企業,攀長特的產品可謂是“滿天星”,產品豐富,但卻沒有叫得響的鍛造產品。
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設備、技術優勢資源,打造攀長特的鍛造產品,以此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攀長特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攀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攀長特董事長劉宇曾多次在鍛造分公司的生產推進會上強調:“鍛造分公司要充分利用精鍛機、快鍛機、剝皮機等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工裝設備優勢,在大模塊、芯棒、軋輥、厚壁管等高端產品開發上加大力度,培養具有鍛造特色的主導產品。”
鍛造分公司日趨成熟的生產工藝路線,逐步完善、提高的主輔設備配套和協調能力,為攀長特開發大模塊、芯棒、軋輥、厚壁管等四大新產品奠定了堅實基礎。
“白點、夾雜、晶粒度、平整度……腦袋里都塞滿了這些詞,連做夢都在想。”鍛造分公司的“80后”工藝技術人員代永斌,對模塊開發的艱辛記憶猶新。
一次次的現場試驗、一次次的數據收集對比、一次次的工藝討論,隨著成材率逐步提升,1000毫米以下厚度的大截面鍛造大模塊的產品質量趨于穩定。特別是今年生產的40噸CG738VC錠成型模塊,成材率達到77.5%,一舉突破該類產品成材率長期在60%以下徘徊的局面。目前,大模塊總體質量穩定,達到國內同行先進水平。
針對芯棒產品對錠型、長度、鍛壓首次變形量要求嚴格,鍛壓力和變形溫度不易控制等難點,鍛造分公司生產組織、工程技術和操作人員通力合作,優化坯料,匹配錠型,重新編寫操作程序。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芯棒的產品性能、內部質量、外觀尺寸等滿足用戶要求,H13芯棒成功打入國際市場。目前,芯棒產品正向高檔化方向發展。
軋輥是軋鋼生產的主要耗材之一,占軋鋼生產成本的5%至15%,在鋼鐵行業有著廣泛的市場前景。以前,攀長特使用的軋輥全部靠外購,既增加了生產成本,又受采購周期制約,對生產進度造成了一定影響。鍛造分公司生產工藝路線的日趨成熟,主輔設備配套和協調能力的逐步完善、提高,為軋輥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鍛造分公司積極協調攀長特相關部門開展軋輥開發工作,收集生產數據,優化生產工藝,完善質量參數,確保軋輥開發有序推進。經過努力,開發出的軋輥在尺寸、探傷要求以及硬度偏差上均能滿足要求。這標志著鍛造分公司軋輥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自此,攀長特內部使用的鍛鋼熱軋輥全部實現了自制。
目前,鍛造分公司正對國內軋輥用戶需求、市場前景以及生產技術開展調研,準備進軍攀鋼釩、西昌鋼釩等集團內部軋輥市場。
在開發新產品的征程中,讓鍛造分公司精鍛機主管技術員謝煒頗感欣慰的是,用精鍛機生產厚壁管,鍛造分公司是國內第一家。
然而,在欣慰的同時,也有讓技術人員困擾的“攔路虎”——晶粒度達不到要求。優化鍛造工藝,創新鍛造方法,經過技術人員半年的辛勤努力,終于解決了這一難題。目前,鍛造分公司利用18MN精鍛機徑向鍛造的工藝優勢,通過產品質量控制、工具裝備改進,以及對厚壁管生產的產品結構定位等方面的工作,使生產出的大口徑厚壁管可替代進口產品。前不久,他們又試制成功了鎳不銹系列厚壁管,目前正在大力進行市場開拓。
鍛造分公司的大模塊、芯棒、軋輥、厚壁管,如4個有力的拳頭,在鍛造市場上打響了攀長特品牌。(王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