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題寫刊頭的《鋼花》雜志。
抗美援朝時期捐獻飛機后獲得的紀念章。
1958年的委任狀。
兩年時間里,重鋼工作組遠赴北京、天津、長沙、武漢、黃石、臺灣等地,完成了對與王進喜齊名的全國著名勞模黃榮昌,重鋼老領導浦海清,鋼遷會親歷者唐亦男等45位老人的采訪。征集到各類老物件、工作筆記、文獻等實物315件,歷史照片412張,累積形成了總容量1.41TB的高清口述影像。
曾經的重鋼集團公司,是西方人眼中的“二十世紀雄廠”;1914年,它曾發行過公司股票;著名革命烈士江姐,曾在重鋼公司擔任過會計;還曾為志愿軍捐購過一架戰機……
12月11日的活動中展出了300多件老物件。其中包括兩本創辦于55年前、紙張發黃的《鋼花》雜志。而“鋼花”的題字則出自郭沫若之手。
透過這些第一次公諸于世的老物件、老照片、珍貴文獻,或豪情滿懷,或戰火紛飛,或共筑希望的重鋼歷史片段,一一在人們眼前展現。
百年重鋼之最(節選)
1911年7月,擬定并頒行中國第一部鋼軌標準。
1902年-1918年間,培養了中國最早的鋼鐵冶金工程師。
1950年5月,成功扎制中國第一根鋼軌。
1978年,在全國率先開展企業擴權讓利改革。
1979年9月,在全國率先沖破計劃體制束縛自銷鋼材。
1984年9月,全國第一家通過發行企業債券開展自籌資金搞技改鋼鐵企業。
1984年7月,在全國率先試行經理(廠長)負責制。
1994年,全國首批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
2007年,環保搬遷到長壽新區,全球第一個無火車牽引鐵水一罐制界面技術成功應用于鋼鐵生產。
重鋼·人
史上誕生了“兩父”
如今,已有124年歷史的重鋼,堪稱中國鋼鐵工業的縮影。它的前身是張之洞在1890年創辦的漢陽鐵廠。張之洞因為創立漢陽鐵廠,被譽為“中國鋼鐵之父”。
而在1896年5月24日,時人稱之為“一只手撈十六顆夜明珠”的清末政治家盛宣懷接辦漢陽煉鐵廠,并開啟了百年重鋼第一次大規模改革擴建。而百年前的重鋼,第一次官督商辦取得成功,成就了盛宣懷“中國商父”之名。
江姐曾在重鋼當過會計
在重鋼百年歷史中,還匯聚了大批的歷史知名人物,比如,《紅巖》小說中的原型人物江竹君,即家喻戶曉的“江姐”,就曾在重鋼公司工作過。
那是在1941年秋,江姐以“江竹君”的名字來到綦江鐵礦,并根據當時的入職程序,考入鋼遷會。鋼遷會以“秘人”準呈,委任江竹君為綦礦總務課庶務組司事,江竹君成為綦江鐵礦的一名會計。當時,江姐每月的工資是75元。
入職2個月左右,到1942年春,江姐再次受到特務監視,她不得不遞交辭職申請,離開了綦江鐵礦。
重鋼·名
西方人眼中的世紀雄廠
曾經的漢陽鐵廠,因設備之精,規模之大,能工巧匠之多,讓當時美國駐漢口領事查爾頓“目頓口呆,如同置身美國制造之鄉,有目眩心驚之感”。煤、礦石、鋼鐵遠銷歐美,在世界博覽會上摘得優等獎。
因為這樣,百年前的重鋼,在那時便有了西方人授予的“二十世紀雄廠”的美名。
曾用名達到11個
然而,這樣一座“雄廠”,曾用名有11個,“每一個名字背后,蘊藏著的都是百年重鋼的一段歷史。”19歲到重鋼工作,如今65歲的重慶本土作家余新慶感慨很深。
比如,1908年3月,在盛宣懷與湖廣總督的運作建議下,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并組成了“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第一次更名為漢陽鋼鐵廠。
1938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重鋼又更名“鋼遷會”,開啟了百年重鋼西遷重慶的艱難跋涉。
而今,重鋼全名“重慶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第12次更定名字,時間是在1995年6月。
重鋼·事
百年前發行了公司股票
如今的重鋼,相繼登陸了香港聯交所、上海A股市場,成為繼馬鋼、鞍鋼之后,全國第三家在香港和內地上市的鋼鐵企業。可是,大家或許不知道,100年前的重鋼,其實就已經發行了自己的股票。
1913年,當時的重鋼母公司,第一次對外發行了“漢冶萍公司股票”。
隨后,重鋼經歷1914年到1919年前的輝煌發展期,這期間漢冶萍公司又發行了一元、五元的公司票券。
曾為志愿軍捐一架飛機
新中國成立后,重鋼第五次更名為“西南工業部第一零一廠”。1951年6月11日,為響應抗美援朝,重鋼發起了捐獻飛機大炮的行動。一場“鋼鐵101號”飛機捐獻行動在重鋼掀起。
11日的活動中,展出了重鋼職工楊榮輝的一張“獻金證”,他5個月為此捐獻了5.5萬元(舊版人民幣)。在這次捐獻活動中,重鋼共捐資15億元(舊版人民幣)購買了一架飛機,取名101號。
為新中國首條鐵路供軌
在百年重鋼的歷史中,曾創造了無數的“第一”。其中,以1952年,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的建成尤為典型。
那是1950年7月,當時名為“第二十九廠兵工廠”的重鋼承接了鐵道部定制的成渝鐵路鋼軌。經過籌備和試生產,當時的重鋼掀起了一場挑戰高潮.
1952年6月13日,成渝鐵路全線都鋪上了重鋼生產的新型重軌,為七一全線通車提供了保障。而后,當時的重鋼又承接了寶成鐵路、豐沙鐵路供軌,并對全國10幾條改建、新建鐵路進行了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