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國慶節,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66歲生日。在這一天,淮鋼的電爐也迎來了生命中的重要一天。在這一天,電爐在實施轉爐化作業的進程中邁出了堅實而關鍵的一步。
這次電爐轉爐化的“華麗轉身”中,首先是在爐壁氧槍上做文章。電爐車間取長補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調整了氧槍角度,并將3#槍由集束槍調整為PTI槍,同時降低3#氧槍距離鋼液面的高度,加大氧槍吹氧流量,提高氧氣射流的穿透力,為大幅度提高鐵水比、減少廢鋼使用量、初步實現轉爐化奠定基礎。
早班的幾爐鋼跟蹤下來,“電爐轉爐化”試生產的“成績單”讓所有人興奮不已,入爐鐵水比猛增至73.18%,電爐噸鋼電耗僅2.6kwh,幾乎為零,冶煉周期也從前一階段的60分鐘/爐壓縮到55.4分鐘/爐。粗略估算一下,僅冶煉電耗一項指標與前一階段相比,就可以降本90元/噸。如果精打細算,電爐電極耗將降低為零,電爐造泡沫渣的碳粉消耗也將大幅度下降,并將最終為零。此外,由于電爐鐵水使用量加大,可以大量消化鐵水,在煉鐵煉鋼之間形成良性循環,煉鐵燃料比大幅下降,原有的廢鋼供應壓力也大大緩解。
近年來,隨著市場變化,電爐鋼的生產優勢越來越小,不僅產品結構相對單一,成本還高出轉爐80-100元。雖然成本高,但電爐線的小方坯產品市場訂單相對較多,而轉爐的大圓坯訂單嚴重不足,并且幾乎沒有盈利空間。如何降低電爐成本,增加訂單收益,成為決定電爐何去何從的關鍵。去年,圍繞電爐鐵水比的提高,公司開展了一系列的技改攻關,連續加鐵水項目正式實施。但由于裝備、技術、習慣思維等一系列因素,項目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2015年以來,隨著市場行情的急劇下滑,鋼鐵行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挖潛降本,管理增效成為所有鋼鐵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企業要生存,就必須要降本,否則只有死路一條。在這樣的背景下,淮鋼在全公司范圍內開展了全員、全過程的降本增效活動,電爐轉爐化改革再次提上議事日程。勉強維持電爐現有生產,還是打破舊思維,尋求新突破,為電爐另辟一條新路?變則通,通則達,電爐要想獲得新生,必須要進行改革。對此,從公司領導,到煉鋼電爐的上上下下,都認為“電爐轉爐化”生產改進工作勢在必行。
在形成共識,做好自身研究、充分做好相關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公司決定由總經理助理丁松帶隊赴外學習借鑒,同時提請集團生產部領導現場指導,確保電爐轉爐化生產一次性取得成功。
9月30日,電爐計劃筑爐,生產準備工段副工段長王成鉆入悶熱的粉塵彌漫的爐膛,對爐型砌筑的各個關鍵點進行嚴格把關;機電工段的工段長孫國益、王連珠等人集中優勢力量,進行氧槍角度和高度的調整;10月1日夜班,凌晨1:00,電爐轉爐化生產正式開始。車從榮、張載千、蔡冬林、徐明龍、王超亞、孫國益、李基喆、王連珠……煉鋼廠領導以及電爐各工段的骨干,有的放棄休息趕到廠里,有的干脆白班夜班“連軸轉”,大家明確分工,密切合作,為電爐轉爐化作業做最后的準備工作。在各環節的共同努力下,調整氧槍角度,優化供氧曲線—改造工作的第一步,順利實施。早班、中班,每個班都圓滿完成了工藝調整后的生產冶煉工作。直至10月1日下午5點多,張載千、王超亞等人一直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連續十幾個小時的跟班指導也終于可以暫時告一段落。
在此過程中,公司總經理馬毅、總經理助理丁松多次前往電爐生產現場,觀察冶煉情況,現場指導電爐生產操作。10月2日上午,就在筆者在電爐了解情況時,再一次看到了兩位領導的身影。“電爐一定要規范作業,標準化作業,雖然現在轉爐化生產工作初見成效,但這還不是我們可以歡欣鼓舞的時候,圍繞安全生產,圍繞設備的精細化管理,圍繞指標的進一步上水平,下步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對此,電爐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要腳踏實地,逐項落實推進,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大意,要確保安全生產。”馬毅語重心長地告誡現場生產人員。
電爐轉爐化生產,關鍵是要控制吹氧,防止大沸騰。對此安全問題,電爐廠可以說是“嚴防死守,絕不含糊”,除了員工的培訓教育,更是有一系列的工藝措施。“為防止沸騰,除了控制好吹氧,我們在操作上一是保證爐內的余鋼、余渣量,防止飛濺;二是對于石灰輔料采取少批量、多批次加入,便于化渣,保證碳氧反應均衡平穩;三是落實班長爐長,每爐密切觀察第五孔的狀況,確保第五孔通暢;四是工段骨干全部到班組跟班指導操作,將各項注意事項與安全防范措施貫徹到位,讓各班組盡快適應新工藝、新模式。我們將通過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確保電爐轉爐化生產的安全、順利進行,為公司的降本增效工作作出我們電爐人的貢獻。”生產現場,電爐工段副工段長王超亞向筆者介紹了相關情況。對于電爐轉爐化工作、對于電爐的美好未來,他充滿信心。
據了解,圍繞電爐轉爐化改造工作,下步煉鋼廠還將開展爐前氧氣調節閥的改造、氧槍保護氣源管路架設、連續加鐵水項目的恢復等一系列后續工作。
對于電爐來說,轉爐化改革工作才剛剛開始。但是,這是一個美好的開始,有了這個開始,我們對電爐的明天充滿期待。相信有集團的大力支持,有公司的正確決策,有電爐人的集體智慧,電爐轉爐化工作一定會給我們帶來一個更加具有活力、更加具有競爭力的電爐。
這次電爐轉爐化的“華麗轉身”中,首先是在爐壁氧槍上做文章。電爐車間取長補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調整了氧槍角度,并將3#槍由集束槍調整為PTI槍,同時降低3#氧槍距離鋼液面的高度,加大氧槍吹氧流量,提高氧氣射流的穿透力,為大幅度提高鐵水比、減少廢鋼使用量、初步實現轉爐化奠定基礎。
早班的幾爐鋼跟蹤下來,“電爐轉爐化”試生產的“成績單”讓所有人興奮不已,入爐鐵水比猛增至73.18%,電爐噸鋼電耗僅2.6kwh,幾乎為零,冶煉周期也從前一階段的60分鐘/爐壓縮到55.4分鐘/爐。粗略估算一下,僅冶煉電耗一項指標與前一階段相比,就可以降本90元/噸。如果精打細算,電爐電極耗將降低為零,電爐造泡沫渣的碳粉消耗也將大幅度下降,并將最終為零。此外,由于電爐鐵水使用量加大,可以大量消化鐵水,在煉鐵煉鋼之間形成良性循環,煉鐵燃料比大幅下降,原有的廢鋼供應壓力也大大緩解。
近年來,隨著市場變化,電爐鋼的生產優勢越來越小,不僅產品結構相對單一,成本還高出轉爐80-100元。雖然成本高,但電爐線的小方坯產品市場訂單相對較多,而轉爐的大圓坯訂單嚴重不足,并且幾乎沒有盈利空間。如何降低電爐成本,增加訂單收益,成為決定電爐何去何從的關鍵。去年,圍繞電爐鐵水比的提高,公司開展了一系列的技改攻關,連續加鐵水項目正式實施。但由于裝備、技術、習慣思維等一系列因素,項目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2015年以來,隨著市場行情的急劇下滑,鋼鐵行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挖潛降本,管理增效成為所有鋼鐵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企業要生存,就必須要降本,否則只有死路一條。在這樣的背景下,淮鋼在全公司范圍內開展了全員、全過程的降本增效活動,電爐轉爐化改革再次提上議事日程。勉強維持電爐現有生產,還是打破舊思維,尋求新突破,為電爐另辟一條新路?變則通,通則達,電爐要想獲得新生,必須要進行改革。對此,從公司領導,到煉鋼電爐的上上下下,都認為“電爐轉爐化”生產改進工作勢在必行。
在形成共識,做好自身研究、充分做好相關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公司決定由總經理助理丁松帶隊赴外學習借鑒,同時提請集團生產部領導現場指導,確保電爐轉爐化生產一次性取得成功。
9月30日,電爐計劃筑爐,生產準備工段副工段長王成鉆入悶熱的粉塵彌漫的爐膛,對爐型砌筑的各個關鍵點進行嚴格把關;機電工段的工段長孫國益、王連珠等人集中優勢力量,進行氧槍角度和高度的調整;10月1日夜班,凌晨1:00,電爐轉爐化生產正式開始。車從榮、張載千、蔡冬林、徐明龍、王超亞、孫國益、李基喆、王連珠……煉鋼廠領導以及電爐各工段的骨干,有的放棄休息趕到廠里,有的干脆白班夜班“連軸轉”,大家明確分工,密切合作,為電爐轉爐化作業做最后的準備工作。在各環節的共同努力下,調整氧槍角度,優化供氧曲線—改造工作的第一步,順利實施。早班、中班,每個班都圓滿完成了工藝調整后的生產冶煉工作。直至10月1日下午5點多,張載千、王超亞等人一直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連續十幾個小時的跟班指導也終于可以暫時告一段落。
在此過程中,公司總經理馬毅、總經理助理丁松多次前往電爐生產現場,觀察冶煉情況,現場指導電爐生產操作。10月2日上午,就在筆者在電爐了解情況時,再一次看到了兩位領導的身影。“電爐一定要規范作業,標準化作業,雖然現在轉爐化生產工作初見成效,但這還不是我們可以歡欣鼓舞的時候,圍繞安全生產,圍繞設備的精細化管理,圍繞指標的進一步上水平,下步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對此,電爐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要腳踏實地,逐項落實推進,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大意,要確保安全生產。”馬毅語重心長地告誡現場生產人員。
電爐轉爐化生產,關鍵是要控制吹氧,防止大沸騰。對此安全問題,電爐廠可以說是“嚴防死守,絕不含糊”,除了員工的培訓教育,更是有一系列的工藝措施。“為防止沸騰,除了控制好吹氧,我們在操作上一是保證爐內的余鋼、余渣量,防止飛濺;二是對于石灰輔料采取少批量、多批次加入,便于化渣,保證碳氧反應均衡平穩;三是落實班長爐長,每爐密切觀察第五孔的狀況,確保第五孔通暢;四是工段骨干全部到班組跟班指導操作,將各項注意事項與安全防范措施貫徹到位,讓各班組盡快適應新工藝、新模式。我們將通過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確保電爐轉爐化生產的安全、順利進行,為公司的降本增效工作作出我們電爐人的貢獻。”生產現場,電爐工段副工段長王超亞向筆者介紹了相關情況。對于電爐轉爐化工作、對于電爐的美好未來,他充滿信心。
據了解,圍繞電爐轉爐化改造工作,下步煉鋼廠還將開展爐前氧氣調節閥的改造、氧槍保護氣源管路架設、連續加鐵水項目的恢復等一系列后續工作。
對于電爐來說,轉爐化改革工作才剛剛開始。但是,這是一個美好的開始,有了這個開始,我們對電爐的明天充滿期待。相信有集團的大力支持,有公司的正確決策,有電爐人的集體智慧,電爐轉爐化工作一定會給我們帶來一個更加具有活力、更加具有競爭力的電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