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檢修“牽手”低成本
2015年,由于綜合一廠生產成本控制力度不斷加大,許多備品備件難以采購。因此,班長廖天剛對降本增效工作進行了系統規劃,在提高檢修質量,確保各條生產線設備完好的同時,在各類檢修任務中全面落實各項降本增效措施。
“只有班組里的每個人都是行家里手,干起活來才能得心應手。”為提高檢修質量和工作效率,廖天剛煞費苦心:一方面他在每天的任務安排中,有意識地實施“以老帶新”措施,即安排一名檢修經驗豐富的師傅與幾名青年職工結成對子,要求師傅手把手傳授檢修技巧及經驗,青年職工邊干邊學;另一方面將過去在檢修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如換軸承、調整間隙等100余項設備故障整理成冊,利用工余時間,組織青年職工到現場一一對照講解,增強青年職工對常見故障的判斷能力。
在平時的檢修中,廖天剛突出檢修質量的效果與獎懲掛鉤原則,采取專人負責的形式,由每組人負責自己的檢修項目,從收到任務到交付試車,均無問題才算檢修完工。此方式既提高了班組職工的責任心,又減少了重復檢修,大大降低了檢修成本。
“雖然現在的維修時間短了,但質量卻很高,基本沒有返修的設備,我們生產起來順手多了。”工友們對鉗工班的工作效率贊不絕口。2015年,該班組共優質高效地完成分廠下達的240項檢修任務、120項非計劃檢修任務。其中,檢修計劃兌現率≥90%,非計劃檢修執行率100%,確保了各條生產線設備的完好率為90%以上,有效促進了環業公司各分廠保產任務的完成。
人人點“廢”成金創效益
2015年以來,鉗工班積極落實分廠要求,嚴格執行“能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則,發揮全員智慧,激勵職工小改小革、修舊利廢,實現設備再“上崗”。
鉗工班深挖修舊利廢潛力,對原來已經修舊的設備形成規范制度,堅持執行,對不能修舊的設備組織技術人員集思廣益,設法攻關,真正做到物盡其用,材盡其能;實行檢修項目工時制,嚴格兌現工時獎懲考核激勵機制;加強對修舊設備質量把關,減少和降低重復作業現象;堅持每個月對修舊利廢項目進行認定和調整,對修舊項目進度進行跟蹤管理,建立修舊質量、驗收確認制度,大大減少新設備、新材料的采購費用。
檢修中,鉗工班發現皮帶運輸機的皮帶更換比較頻繁,69條皮帶分別長20米~100米。以前發現皮帶上有1、2處損壞時,就整條更換皮帶,造成資源浪費。如今該班組采取局部修復方法,僅此一項,全年可降成本70萬元。2015年,鉗工班共進行修舊利廢12項,創造價值100余萬元。
為了檢修省力,鉗工班經常自制小工具。青年職工謝鵬在釘皮帶、扳斷多余螺絲頭時,經常使用緊固快速扳手作業,但扳手經常滑落,使用時很不順手。多次使用后,他在手柄尾部鉆了一個ф20mm~ф30mm的孔,只要將手柄尾部套在多余的螺絲頭外,就能快速、省力的完成作業。此外,該班組還進行了拉具、鄂破邊蓋螺栓緊固工具等3項小改小革,進一步提高了檢修效率。
技術創新“挖”降本勝果
2015年,鉗工班致力于把降成本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技術創新上。在檢修過程中,鉗工班發現由于生產線滿負荷運轉,撿鐵皮帶損壞嚴重,平均1周需要更換1次。不僅對設備損害大,而且造成物料浪費。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鉗工班對撿鐵皮帶進行了技術改造,在皮帶上增加角鋼,讓皮帶的使用壽命增加了30天~40天,不但一個月省工時16小時/人,皮帶使用壽命還增長3倍以上。據悉,2015年來,該班組共進行技術革新6項,創造價值300余萬元。
鉗工班還積極開展提合理化建議活動,每季度要求班組職工至少提一條合理化建議。2015年鉗工班共采納實施10條合理化建議,共創造效益14萬元。如制砂機以及渣砂機轉子修復堆焊建議,由于制砂機及渣砂機轉子使用壽命較短,修補、檢修和堆焊難度較大,修復一套轉子需要15天左右,造成堆焊焊條成本增大,人工費用較高。因此,廖天剛、李林全建議先用二保焊焊絲進行修補、鑲嵌,可使修補位置表面堆焊均勻,再用AT-D667焊條進行堆焊。此舉不僅縮短修復和堆焊時間,也降低了堆焊焊條費用和人工費用,預計每年可節約成本約8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