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軋中間坯在進入精軋機組前必須經過飛剪將不規則的“舌頭”“魚尾”切除才能正常軋制,而這部分金屬損失就是軋線切損率,貌似不起眼的小小舌頭魚尾,對成材率的影響實際上非常關鍵。為此,熱軋作業部集合了工藝、操作、設備各專業技術人員成立了熱軋切損率攻關專項小組,狠扣中間坯切損率,不放過這毫厘級的差異帶來的效益,從管理上、技術上“軟”“硬”兼施,攻堅克難。
加強“軟”實力,提升基礎管理。首先,熱軋作業部從制度方面不斷完善措施,根據2015年下半年的基礎數據,梳理出不同規格層別實際頭尾切損長度大小,根據均值命中率確定剪切長度標準,讓操作人員針對不同規格層別均有明確的剪切標準,有據可循;同時將中間坯切損命中率納入班組的勞動競賽小指標當中,讓不同班組在互相對標中不斷提升、相互趕超,主動在原來的切損標準上不斷減小實際剪切長度,大大提升了生產班組的積極性。其中2250各班組切頭尾命中率由攻關前的不足60%提升到目前70%以上,1580各班組切頭尾命中率由攻關前的不足60%提升到目前90%以上。其次,努力發揮好人的作用,形成人機互補良好效應。為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金屬損失,每班操作人員每天都安排專人在飛剪旁盯崗,臺上臺下及時溝通,保證臺上操作人員根據臺下人員反饋的實際情況實時對頭尾剪切長度進行人工補償,尤其是換鋼種換規格時,保證剪切長度波動最小,達到剪切長度最優化。
下“硬”功夫,完善技術手段。要降低中間坯切損率,必須要在降低頭尾剪切長度波動性提高剪切穩定性和減小單位剪切長度重量上下功夫。為解決換鋼種換規格尾部速度波動造成的切損不準問題,技術人員對2250激光測速功能進行深入開發,充分發揮激光測速儀表的精準功能,通過多次調試和優化,目前激光測速儀能夠保證速度波動小于0.2%,使用效果比較理想。為盡量降低單位剪切長度坯頭尾重量,工藝技術人員根據不同鋼種規格特點,綜合考慮軋制穩定性及性能富余量,優化比例達到20%,進一步促進了切損率降低。針對厚規格品種,技術人員大膽創新,基于對粗軋軋制過程板坯魚尾改進技術的研究,結合熱軋產品結構和客戶對魚尾長度的技術標準,對厚規格不切尾軋制技術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評價,通過多次現場試驗及工藝參數優化,開發了厚規格不切尾軋制技術,總結出厚規格不切尾軋制技術要點,并應用于實際生產。通過實驗數據對比,厚規格不切尾軋制主要是應用于名義厚度≥18毫米、名義減寬量≤50毫米的鋼種。這項技術在國內也屬于首例,具有較高的創新性和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