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近年來Φ12螺紋鋼的日產量均在三千噸左右徘徊,直到五切分軋制工藝實施后,日產量才有了新提高,達到了3600噸左右,可是要達到四千噸以上,那在很多人眼里是難以企及的。在高產量、強任務的雙重壓力下,該作業區的管理者敢于打破現有局面,攻克難關、突破各項瓶頸,在產量提升中開辟了新的征程。
科技先導攻克技術難題
五切分軋制是當前最為先進的切分工藝,是降耗提產的有效方法,但其技術要求也極為苛刻。為快速實現突破,避免走彎路,該作業區管理人員外出學習、對標取經,并成立了車間產量攻關小組,實施24小時軋制進度、設備狀態匯報制,所有人員24小時待命,以便對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做出最快反應,并對工藝方案、參數及時分析總結,終于突破了技術難題,確保了各工序有序銜接,安全高效運轉。
優化工藝降低中廢顯成效
中廢較多一直是制約產量的重要因素。為了克服這一難題,該作業區從中廢最多的軋鋼工序入手,一是狠抓備輥質量、確保備輥“有隱患不上線,上線無隱患”,并采用不同的扭轉方向,解決了起套輥夾鋼的難題。二是克服人員少、時間緊的難題,對導衛進行了解體式“體檢”,在裝置過程中克服了將軋機的橫梁、導衛裝置水平的難題;三是提高料型控制,將中軋的來料誤差精確到了0.3mm-0.5mm之間、將精軋的試紅樣精確到絲毫不差。3月份該作業區中廢降低了100余支,成效顯著。
管理創新凝心聚力創佳績
如何做到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發揮出1+1大于2的作用,是所有制度、方案、計劃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為此該作業區制定了《棒三作業區績效考核辦法》《棒三車間工藝紀律考核》等,將“目標與責任層層分解,責任與獎懲一一兌現”落到實處,在“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肩上有指標”的激勵下,達成了“干活不分彼此、指標關系你我”的共識,形成了團結奮進的良好氛圍。
“日產3422噸,3723噸,3756噸……4005噸”,這些節節攀升的數據激勵著每個人,繼續奮勇前行,邁向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