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兒。在軋鋼廠,中棒線可謂“功勛軋機”,它始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企業奉獻青春的橫列式軋線,宛如一位花甲老人,已跟不上企業產品升級結構調整的步伐。河鋼石鋼許多關鍵客戶的重點訂單都不敢輕易安排在這個軋線上生產。在冶金行業的黃金季節里,看著其他軋線的火熱,中棒線職工很不服氣,他們說:“給點兒陽光,我們也能燦爛!”職工的心聲傳到河鋼石鋼決策層,去年6月底,圍繞中棒線的智能提升啟動。“簡單、高效、低成本,只用了兩個月,幾個智能提升點就全部完成,中棒線也可以為河鋼石鋼結構調整出力了。”軋鋼廠中棒線責任廠長祁青軍說。
“新”軋線讓大家愛不釋手,可如何讓“新”軋線更好地發揮潛能,達到預期的穩定質量和提升效能的目的,更讓大家關心。智能化局部提升的軋線多少有點兒水土不服,也會不經意地鬧個小脾氣。要降服“新”軋線,提高設備的完好率和穩定性,還需要技術人員和生產骨干獨具匠心的工藝創新。
生產過程中,大家發現,改造后的翻鋼機在軋制長軋件時,經常出現軋件翻不起來或者翻得角度不到位的問題。這個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勢必會影響產品質量和安全生產。軋鋼廠向全體職工征集解決方案,技術人員和生產骨干紛紛響應,由于響應者云集,解決方法各具特色,軋鋼廠中棒線最終確定的改進方案是以生產丙段建議為主,兼顧博采眾長,成功解決了長軋件的翻鋼難題,實現了翻鋼的全規格覆蓋。
操作工又發現,軋制60系列小規格軋件時,軋件與軋機間的摩擦極易造成磨槽老化,往往是軋制150多噸就需要軋機工在線打磨磨槽,這不僅影響產品質量和效能發揮,還是一種安全隱患,必須盡快得到改進。看到了問題嚴重性的產線工程師宇文杰又一次把目光轉向產線尋找突破口,經過多次嘗試,最終通過完善軋機孔型解決了磨槽易老問題,如今在中棒線上再也看不到職工在線打磨的情景了。
小改進引燃“小建議大獎勵”活動大爆發,短短的三個月里,職工們圍繞中棒線提出的小建議多達280余項,涌現了多個“點子手”、“點子王”、“點子團”,從軋制到精飾、從收集到打捆……發源于內部的系列改進,使中棒線的設備完好率和對高端產品的適應性不斷提升,中棒線再次煥發青春。
有了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可“金鳳凰”能否待得住、過得好,還是要靠產品質量說話。“質量問題就是穩定的問題,穩定就是管理問題,管理問題就是責任問題。軋鋼廠要把河鋼石鋼對質量管理的要求落實到位。”軋鋼廠廠長趙杰說。針對承擔的A區產品的質量要求,中棒線制定了特別的質量管控措施,確立各個層級的管理職責,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間,專門為大棒轉中棒訂單、戰略客戶的鋼材的生產制定并規范了過程及檢驗結果確認單。同時,以考核為導向,給予生產工段“每保質保量生產1噸A區產品獎勵3元”的激勵。
為使設備以更好的狀態服務生產,中棒人正竭盡全力。走在中棒線上,總會不經意地發現有的地輥旁邊標志著一個鮮艷的黃五星,中棒作業區作業長王文生告訴記者,這些帶“黃五星”的地輥是需要操作工格外關照的地輥,這種做法也是設備管理的一個小創新。不久前,中棒線生產工段以地輥完好率為指標,將產線上的地輥承包給崗位工。大家對地輥進行了一次全面梳理,然后將與產品質量息息相關的12個關鍵地輥確定為“星級地輥”,標識“黃五星”作為提醒。“有了醒目的標識,每次檢查,我們都不免會多看兩眼,格外關照一下。”崗位工韓清偉說,“這樣一來,地輥的完好率顯著提升。”
6月9日上午8時20分,中棒線生產工段軋機班當班職工正在和維檢人員一起處理設備故障,而供某戰略客戶的100噸高端產品正在等待軋制,檢修時間緊、任務重。已下夜班的軋機班職工張曉勇也活躍在這群忙碌的身影中,他告訴記者:“軋鋼工是最了解軋機設備的人,檢修有我們的參與可以省時省力。我們比照河鋼石鋼研發隊伍設置了檢修隊伍,當班的軋鋼工和維檢人員是主戰部隊,我們則是參戰部隊。”張曉勇是電氣焊方面的行家里手,有了他的參與,這次檢修十分順利。
A區產品比例提升,絕不是中棒線自己的戰斗。”祁青軍介紹,隨著效能的不斷提升,中棒線靈活多變的特點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體現,如高端齒輪鋼、易切削非調質鋼、高端軸承鋼等高端品種也逐漸向中棒線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技術中心的研發技術員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試驗———小批試產———量產”的全過程研究、分析、總結當中。5月11日夜班,技術中心易切削非調質首席開發師郝彥英和她的研發團隊為試生產全球某著名汽車品牌產品保駕護航的情景,讓他記憶猶新。那天,頂著現場40多℃的高溫,在中棒線自主研發的噴霧設備旁,研發團隊成員劉獻達,產線工程師馬振、宇文杰、路衛星等一“盯”就是4個多小時。
對此,現場指揮者王文生十分感慨,他說:“像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不光是產線、技術中心,還有銷售部門、生產組織部門,還有公司領導,應該說,中棒線的成功‘晉級’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A區產品生產比例從4.8%到35.5%,中棒線只用了5個月的時間,如今,越來越多的高端訂單轉移到了中棒線,中棒線團隊在產品升級結構調整之路上越來越充滿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