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革中尋求希望和未來。”河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于勇表示,“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是必須邁過去的坎,河鋼要朝著這個方向堅定往前走。”
思路變,天地寬
11月1日,160噸用于上汽榮威的高端汽車板在河鋼下線。車間主任王懷岐告訴記者,這次I5車型車身覆蓋件用材占到整個車型用板的65%以上,其中涵蓋7個質量要求極高的汽車外板。
今天,在彰顯實力的汽車用鋼市場,河鋼品牌越來越令人矚目。而曾經,河鋼手里攥著高端裝備,產品卻在低端徘徊,好不容易敲開用戶大門,卻不能沖破已有的供需關系獲得更多機會。
河鋼從大到強的巨大跨越,正是從轉變對市場和客戶的認知率先破題的。“對接市場和用戶的能力,是新時代企業的最核心競爭力。誰擁有了這種能力,誰就掌握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于勇在集團高管團隊重點工作分析會上開宗明義。
贏得未來,關鍵在先行一步。2015年9月,河鋼跨界移植西門子經驗,成立客戶服務中心,銷售團隊開始為客戶“量身定制”產品,從“有什么賣什么”到“要什么產什么”。看似簡單的改變,卻意味著河鋼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發生了大轉向。
主動對接高端市場,河鋼的產品結構在變、營銷模式在變、戰略部署在變,“朋友圈”也隨之發生變化。2017年,河鋼作為唯一受邀的鋼鐵企業,出席國能電動汽車瑞典有限公司在天津工廠的首車下線儀式。一年后,雙方全面合作戰略協議正式簽署。而早在一年多前,河鋼EVI團隊就已入駐國能汽車提供材料技術支撐服務,構建多層次的協調機制,開創了國內純電動汽車生產領域從建廠伊始便全程參與材料研發服務的先河。
以客戶結構的高端化倒逼產品升級,讓河鋼找到了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自信”。如今,“市場”和“產品”的理念在河鋼已成共識,圍繞市場和客戶發力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河鋼“朋友圈”涵蓋了奔馳、寶馬、海爾、美的、卡特彼勒、徐工等知名制造企業。品種鋼比例從2014年的29%提升到70%以上,從家電板、汽車板“零的突破”,到實現“整車造”和“全覆蓋”,今天的河鋼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家電用鋼、第二大汽車用鋼供應商,核電、海洋工程、建筑橋梁用鋼領軍企業。
“闖”出勇氣,“創”贏智慧
2017年5月25日,河鋼作為優秀供應商代表,受邀參加“華龍一號”核電站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的核島穹頂吊裝儀式。集團研發的超寬高延伸率核電用鋼,專門用于建造該機組核安全閘門,可以在飛機沖撞等極端情況下保證核電機組安全;研發的核島級核電鋼18MND5、16MND5等,結束了我國高級別核電用鋼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強大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背后,是企業技術創新實力的迅速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河鋼以此作為新一輪發展的突破口,匯聚全球創新要素,先后與中科院、西門子、東北大學、昆士蘭大學等國內外一流科研院所和頂級企業開展創新合作,布局五大城市群區域市場研究中心,持續打造全球技術研發平臺。河鋼東大產業技術研究院、河鋼-昆士蘭大學可持續鋼鐵創新中心等一批聯合研究中心、科技合作基地,為河鋼提供了重大技術創新成果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鋼東大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國棟表示,研究院的成立首開鋼鐵技術研發平臺國內校企合作實體化運作的先河,開發了如大厚度海工鋼等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在國內首次工業化試制成功厚度210毫米級特厚鋼板齒條鋼A517GrQ,突破了之前認為的178毫米的厚度極限,協同創新躍上了新高度。
創新的背后,是理念的先行,是變革的土壤,更是執著的堅守。從“產業、產品創新不再是全部內容”,到“要高度關注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商業模式帶來的戰略機遇”;從“讓鋼鐵成為一個載體,匯聚起現代社會中最活躍的元素”,到“構建以鋼鐵材料為基礎的產業生態圈和工業服務平臺”,河鋼的一系列新理念,為傳統鋼鐵注入新時代內涵,催動河鋼立體化發展春潮涌動。
未來的河鋼將聚焦“鋼鐵材料+工業服務”,推進鋼鐵產業鏈條向先進制造業及現代城市服務領域延伸,實現“從鋼鐵到材料”“從制造到服務”的深度融合,構建起全球最具價值的材料解決方案和工業服務平臺。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言必信,行必果”。從2016年收購并運營斯梅代雷沃鋼廠,到成功打造“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國與中東歐產能合作的樣板工程,河鋼人用擔當和智慧,向黨和國家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
合作互鑒,以心相交。從成功“走出去”到更好地“融進去”,河鋼創新提出了“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管理原則。在河鋼塞爾維亞公司,全廠5000多名員工,中方常駐管理人員僅有9名。而百年鋼廠重現生機,更帶動了斯梅代雷沃整座城市的發展,每年的市財政收入是原來的2倍,失業率由18%降到了6%,新生兒出生率在塞爾維亞排名第一。
“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河鋼要建設成為最具競爭力的鋼鐵企業必須融入世界,成為‘世界的河鋼’,共同創造并分享世界鋼鐵工業進步的成果。”于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