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一場場大型展會和論壇接踵而至,恰似環繞“擴”字奏響的共鳴曲。
激活一個“擴”字,釋放發展潛能。放眼全國,從《哪吒2》不斷刷新影史紀錄,到“谷子經濟”如火如荼;從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啟動出口,到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在即……一個個“微鏡頭”,正在書寫中國鏈接世界市場、世界共享中國機遇的新故事。
內需“擴容”: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
1至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0%,比上年全年加快0.5個百分點;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1%,比上年全年加快0.9個百分點……當前,全球經濟步履蹣跚,中國經濟卻以一場“向內求索”的深刻變革,展現出破局韌性。
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增加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拓展“兩重”建設支持范圍,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大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投入……一系列政策舉措擲地有聲。
消費市場的“煙火氣”持續升騰——3月,中國零售業景氣指數為50.2%,環比上升0.1個百分點;4月,中國零售業景氣指數環比上升0.3個百分點,達到50.5%,繼續在擴張區間運行。
投資領域的“進度條”不斷刷新——2024年7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的項目基本全部開工,2025年約1000億元項目清單已提前下達。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從國內看,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如是表述。
“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這是一次擴內需的戰略升維,也是一次重構增長邏輯的主動性布局。
如何讓提振消費站上C位?中辦、國辦發布《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著力破解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完善投資、財政、信貸、統計等各項支持政策,營造有利于供給創新的良好市場環境……一攬子舉措既解近渴,又掘深井。
從以往大多從供給側入手強調以供給引領創造需求,轉向在需求側加大政策力度著力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從首次在促消費文件中強調穩股市穩樓市,到首次明確研究建立育兒補貼制度;從打通“居民端”“企業端”“環境端”,到促進“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一場兼具系統性、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的促消費變革拉開大幕。
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為內需增加民生底色。放眼全國,大江南北,內需市場的澎湃新潮涌動。
上海靜安,2025年全國精品首發季暨“首發上海”系列活動啟動,邀全球游客打卡首店、觀賞首展、欣賞首秀,感受中國市場的巨大魅力。
河北唐山,2025年彎道山滑雪場本雪季達到12萬客流量。雪場所在的區域即將進行生態景觀和配套設施提升,并以冰雪為支點撬動城市更新、產業升級、民生改善。
從創新迭出的“首發經濟”到多城涌動的“低空經濟”,從燃動大眾激情的“冰雪經濟”到深挖老齡需求的“銀發經濟”……一個個新經濟現象,如同一簇簇翻涌的浪花,匯聚成“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巨大洪流。
“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人均GDP超過1.3萬美元,市場潛力大、空間廣,蘊藏著巨大發展機遇。”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說。
開放“擴圈”:鏈接全球資源培育“世界市場”
近日,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正式啟動出口,首批商用儲能電池從上海港啟程,前往澳大利亞。作為特斯拉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首個儲能超級工廠項目,這家工廠從投產到啟動出口,僅用時一個多月,再次體現了高效率。
今年以來,一批重大外商投資項目接連落地中國,計劃投資額高達330億美元。目前,已有13家外資企業獲批增值電信業務,40余家外資企業生物技術項目落地,3家新設外商獨資醫院獲批。
負面清單做“減法”,營商環境做“加法”。聚焦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適時進一步擴大開放試點,研究制定鼓勵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的政策措施,修訂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一大批穩外資舉措蓄勢待發。商務部表示,今年還將開展“投資中國”系列活動,拓寬引資渠道、提升會展平臺引資效能、加大投資促進要素保障,不斷擦亮“投資中國”金字招牌。
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近期,多家外資機構發布2025年全球投資展望,繼續看漲中國市場。不少跨國公司高管紛紛到訪中國,掀起一股“訪華潮”。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博鰲亞洲論壇、中關村論壇三場高層次論壇上,眾多跨國公司負責人分享與中國合作攜手創新的愿景。
市場準入“降門檻”,國家合作“擴版圖”。從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到深化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以開放促發展,讓中國大市場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大機遇。
3月中旬,載有5364.5噸柬埔寨木薯干的“合惠18”輪,從西哈努克港啟航,歷經海上航程,順利靠泊廣西北海鐵山港區。此次首航成功,不僅豐富了北部灣港的貨源結構,也為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注入新動能。
面對國際市場變化,中國企業“出海”步履不止,并不斷拓寬“走出去”的邊界。
湖北武漢,不久前,中歐班列(武漢)“東風號”專列,滿載96臺嵐圖新能源汽車抵達歐洲腹地。從“小商品”到“高精尖”,一列列班列的汽笛聲里,既傳遞著商品與技術的流動,也激蕩著經濟互融、發展共享的時代交響。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眼下,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正在緊張籌備中。本次消博會上,參展國別和地區將更加多元,全球頭部企業將更加集聚。以消博會、服貿會、數貿會等為支點,中國搭建起全球共享的開放平臺。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面對復雜動蕩的國際局勢,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步伐堅定。從穩外資到穩外貿,從“世界工廠”到“全球市場”,中國正以更主動的姿態鏈接世界。
創新“擴能”:塑造雙循環格局新優勢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更高水平上相互促進、良性互動”——這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戰略性布局,也體現了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擔當。
面對全球化逆流困局,從攻克“無人區”鍛造全球產業鏈“中國芯”,到對接“高標準”構筑全球經貿“新樞紐”,中國以“創新”和“改革”破題,重塑雙循環格局新優勢。
近日,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9135F超大型挖掘機正式發運歐洲高端市場,填補了柳工在成熟市場百噸級以上挖掘機銷售空白。依托全球12個研發中心的力量,柳工在全球工程機械產業電動化、智能化變革浪潮中乘勢而起,不斷突破技術壁壘,加快國際化布局,500多家海外經銷商覆蓋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領域突破關鍵技術,推動中國從全球價值鏈“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以開放合作吸收國際高端資源,實現“內外循環互促”的動態平衡,中國正從“市場紅利提供者”升級為“全球創新要素樞紐”。
作為中國制度型開放的新前沿、地區互利合作的新熱土、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新引擎,海南自貿港今年年底前將封關運作。海南省海口市市長丁暉介紹,封關后,將擴容“零關稅”政策、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等規則上積極探路。
“海南自貿港無疑是提速制度型開放的最好注腳之一。”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中心主任劉鋒說,作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的擴大,可以進一步形成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首提“新型離岸貿易”,強調“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2025年的對外開放凸顯政策工具和規則對接之“新”。從統籌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高質量建設海南自貿港,到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創新和改革雙重賦能,推動雙循環在更高水平上相互促進、良性互動。
潮起東方闊,珠聯四海通。在世界經濟的坐標系里,中國用科技創新打破“高墻”,以制度變革釋放活力,憑開放胸懷擁抱世界。
“擴”,既是破壁之鑰,亦是共生之道。面對風云變幻的外部環境,以擴內需激活經濟主動脈;以擴開放聯通全球產業鏈……激活一個“擴”字,實現內外共振,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確定性,也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