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崗昌 王德鵬 榮蘭玉
摘要:因計劃檢修趕上環保限產,實際停爐時間遠超計劃時間,高爐實際重負荷燜爐137小時。由于休風料選擇合適及各項調整措施采取得當,實現11小時25分鐘達到風口全開、全風順利復產,第二天利用系數達到3.79(限產未富氧),高爐迅速達產,為今后燜爐、復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燜爐;開爐;達產
南方某鋼鐵廠計劃36小時計劃檢修,遇上環保限產實際燜爐時間為137小時,實際燜爐將近六天時間,因為按36小時下的休風料及實際燜爐時間長,預計恢復難度大,煉鐵廠組織了專題會議,討論制定了詳細的恢復方案及各種突發情況下的應急預案,各工段各負其責,恢復過程嚴格按照方案執行,最終高爐實現11小時25分鐘風口全開,風壓用全,大大縮短了恢復時間,減輕了員工的勞動量,同時減輕了企業因為環保限產造成的經濟損失。現將恢復過程總結如下:
一、休風料:
1、休風料正常料結構:68 %燒結礦+5%塊礦+27%球團+錳礦 200 kg/批+200kg 蛇紋石/批+200Kg/批螢石(根據休風前實際爐渣堿度和理論校核堿度調整配比,Si 按【Si】:1.0%,校核實際二元堿度0.98-1.02、四元堿度 0.93-0.98 的標準校核理論堿度)
2、正常料礦批:18.5噸,焦批:6.6噸(濕焦),停焦丁。
3、休風料段:空焦4批+1批正常料+空焦4批+4批正常料+2批空焦+10正常料(空焦每批帶錳礦 200 kg/批+蛇紋石300kg /批+螢石200Kg/批。)
二、休風燜爐操作:
2023年12月28日10:30開始上休風料,于13:38分出完最后一爐鐵,凈焦下達至爐腰下沿位置后按長期休風操作規程休風,爐頂點火,開倒流、堵嚴所有風口、停風機、開始計劃檢修。為減少熱損失,在爐頂點火完畢后,將所有直吹管卸下,所有風口堵泥并涂抹黃油密封,鐵口區域用黃沙和有水炮泥做好密封,工長在燜爐期間執行每半小時全面點檢風口堵泥一次,保證風口嚴密性。工長嚴密監控爐頂溫度及水溫差變化,防止因爐內漏水發現不及時釀成事故。
三、開爐快速達產操作:
計劃檢修結束,復風生產時遇上空氣污染紅色預警,被迫推遲復風時間,通知2024年1月4日6:00可以恢復生產,煉鐵廠馬上按方案準備復風,于4日0:00開始鐵口埋自制氧槍,2:00埋好后通入壓縮空氣和氧氣,靜態燒鐵口區域,熔化鐵口區域殘渣鐵,加熱爐缸,燒通鐵口與風口連接區域,6:00開1#、2#、15#、16#共四個風口,其余風口全部用輕質磚堵嚴、堵實,要求送風后堵得嚴、捅得開。送風恢復爐況,高爐初始料線 4.0 米,風壓慢慢加到90kpa,風量800m³/min,蓋上爐頂大放散,重力除塵器放散閥、箱體放散閥全開,半小時后頂溫 200℃以上,做煤氣爆發實驗合格后引煤氣,高爐熱風爐開始燒爐。考慮到 實際燜爐時間長上全焦負荷,礦批17噸,負荷 2.77,考慮到復風初期風量偏小,17 噸礦批分兩次放,從而保證了氣流暢通,避免了懸料。復風后補焦4批+5批正常料+3批焦炭(焦批6600kg,送風后共計補焦46.2噸)。加正常料(礦批17000kg、焦批6600kg、燒結配比68%、球團配比27%、塊礦配比5%、錳礦200kg、螢石200kg),7:05氧槍燒開,出鐵11分鐘,渣鐵流到干渣池。用氧槍時間5小時,為快速加熱爐缸創造了條件,第一爐鐵渣鐵物理熱可,渣鐵流動性良好,出完第一爐鐵后打破常規思維,果斷富高壓氧800 m³/h 利于快速燃燒焦炭加快恢復進程,8:05-8:13出第二爐鐵,估鐵約5噸,渣鐵流動性情況基本和第一爐一樣,生鐵Si:0.8%、S:0.065%,鐵后8:21打開3#、14#風口,逐漸加風到130kPa,風量913 m³/min, 9:02-9:32出第三爐鐵,渣鐵量較大,估鐵約30噸,渣鐵物理熱明顯下降,但流動性可,生鐵SiI:0.45%、S:0.084%,爐缸排出大量渣鐵,查看風口偏暗、14#、15#風口有掛渣現象。10:13-10:20出第四爐鐵,估鐵約10噸,渣鐵物理熱比上爐有好轉,出完渣鐵后觀察風口耀眼明亮,10:20果斷打開4#、13#風口,風壓逐步加到170kPa,風量980 m³/min。11:05-11:17出第五爐鐵,估鐵約10噸,鐵水物理熱1471℃、風口明亮,3#、4#風口上方有明顯局部氣流,因此11:18打開距離氣流比較強的部位較遠的11#、12#風口并逐步加風到220kPa、風量1450 m³/min,12:06-12:28出第六爐鐵,估鐵20噸,12:15開5#、10#風口,逐步加風到253kPa,風量1700 m³/min ,13:13—13:24出第七爐鐵,因復風附加凈焦下達渣量大鐵少。13:20開9#風口,14:06—14:25出第八爐鐵,渣鐵物理熱充足,目測生鐵含硅1.5%左右,14:12開8#風口,逐步加風到280kPa,風量1918 m³/min,判斷具備過憋渣器條件,延長鐵間時間,攢夠60噸以上鐵水,15:47—16:40出第九爐鐵,鐵水順利過避渣器,出鐵122.38噸,生鐵Si:1.31%、S:0.075%,鐵水物理熱1454℃,15:57開7#風口,17:00透平機沖轉投入運行,17:25開6#風口,至此風口全開,風壓加到320kPa,風量2230 m³/min,11小時25分鐘實現風口全開,風壓加全,燜爐快速開爐成功!
四、本次開爐經驗:
(1)科學合理使用好氧槍是燜爐恢復好爐況的關鍵一環。燜爐送風初期,爐缸嚴重缺熱成為送風恢復的制約環節。使用好氧槍是解決送風初期爐缸熱量不足的重要手段,本次埋好氧槍后馬上使用,調整好空氣和氧氣的比例,送風前4小時用上氧槍,可以理解成一個風口下移到鐵口,提前送風恢復爐況的過程,實現了爐缸鐵口前端區域的局部冶煉加熱,保證鐵口和風口之間貫通,渣鐵能順利滲透下達到爐缸,為開爐第一爐順利出鐵和燜爐開爐不燒風口套提供了保障,同時大幅度降低了爐前人員的勞動強度,使得開爐出鐵更加安全高效, 燜爐開爐復產變得簡單、環保、低耗。
(2)打破常規思路,送風一小時后開始富氧是本次開爐迅速恢復的一項重要措施。一般開爐恢復爐況都是先噴煤后富氧,基于本次檢修的特殊情況:休風料加凈焦少、燜爐時間長、熱風爐送風溫度低只有600℃,送風后風口前理論燃燒溫度低,適當少量富氧可以提高理論燃燒溫度,同時在少量風口送風造成風量偏低的情況適量富氧下可以大幅提高冶強,加快焦炭燃燒,更快騰出空間使復風后補充的凈焦盡快下達到爐缸提高爐缸熱量。
(3)判斷好開風口時機,果斷開風口快速加風是本次恢復較快的主要手段。燜爐開爐判斷好開風口時機至關重要,開風口的條件是①渣鐵物理熱充足、流動性良好。②能從爐缸及時排出爐外。③判斷好風口狀態,觀察風口明亮程度判斷是否具備條件。
(4)開風口的順序要視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比如本次在風口明亮耀眼,3#、4#風口上方有明顯局部氣流的情況下,果斷打開11#、12#兩個風口去平衡邊緣氣流,而不是按平時思路鐵口兩邊一邊一個地去打開5#和12#風口。同時在不確定要開鐵口兩邊哪個風口時,要去測量兩邊風口小套水溫差,先開水溫差高的風口。
(5)本次休風料的實際裝料位置較為精準,最后一爐鐵大噴鐵口保證了爐缸渣鐵全部出凈,為燜爐開爐順利復風奠定了基礎;
(6)此次開爐順利成功得益于廠部正確的決策和廣大干部員工良好的執行力,開爐過程爐前氧槍作業與出鐵作業組織較為得力,能及時排凈渣鐵,未對爐內造成影響,開爐整體進程節奏可控。
小結:本次開爐堪稱完美,每一步都邁對了而且抓住時機走的很及時,順利完成公司下達的開爐任務,實現了安全無事故開爐、快速達產的奮斗目標。開爐方案的制定,借鑒了以往高爐燜爐成功開爐經驗教訓并大膽嘗試新思路新方法。順利開爐主要原因有:方案詳細,分工明確,特別是開爐前對各方案多次論證并組織召開全廠的開爐動員會,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方案進行實施,根據相關突發狀況進行微調相關參數。煉鐵廠全體干部員工認真組織、精心安排、通力合作,各司其職,沒有因外圍影響開爐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