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全球礦業活動維系低迷狀態,資源新發現寥寥可數,礦業融資雖受黃金拉動有走強趨勢,但賤金屬融資改善仍需時日。
近日,在中國礦業聯合會五屆六次常務理事會暨五屆六次主席團會議上,與會專家認為,在發達經濟體緩慢復蘇、新興經濟體困難重重的全球經濟背景下,當前礦業經濟面臨價格下跌、成本上升、利潤下滑等多重困難。未來一段時間內,全球礦業形勢將表現為“需求放緩、價格高位、震蕩加劇”態勢。
礦業格局發生變化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施俊法指出,全球礦業發展與工業化進程密切相關,具有與全球經濟發展周期基本一致的顯著的周期性特征。從2003年開始,全球礦業產業集中度加劇,壟斷特征更加顯著,礦產品低成本時代終結。同時,大量國際金融資本進入礦產品市場,使得礦產品價格體系趨于復雜化。
2014年上半年,全球礦業形勢整體表現平淡,值得關注的新情況主要有:一是中俄天然氣協議影響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二是澳大利亞礦產勘查支出創新低,出臺新的勘查開發促進計劃;三是國際鐵礦石價格暴跌與礦業巨頭擴能增產,雙重打壓國內鐵礦石供應;四是印尼鎳原礦出口禁令給國內鎳礦供應造成影響;五是天然石墨地位和作用上升,需求將大幅增加。
2014年(第八屆)中國貴金屬年會上,中國礦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先達認為,當前,中國礦業形勢特點表現為礦產資源勘查成果顯著、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穩中有降、生產增速加快、重要礦產品進口穩定增長、礦產品需求減弱、價格持續下滑、礦業行業進入“寒冬”期。
據介紹,受經濟形勢的影響,全球礦業發展勢頭放緩,礦產品貿易和礦業投資規模收縮。而隨著澳大利亞FMG等新興礦山企業的崛起,當前世界礦業生產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即使是全球四大礦山企業內部,也呈現出分化為“第一集團”和“第二集團”的趨勢。
近年來,在對中國市場抱有樂觀預期的前提下,全球四大礦山企業均投入巨資擴大產能規模。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鋼鐵工業“黃金時代”的終結,中國市場的鐵礦石消費需求增長正在逐漸減速,與四大礦山龐大的新增產能形成了日益尖銳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作為后發企業的FMG,無疑在“第一集團”的競爭中處于相對劣勢,壓力更為巨大。為確保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并在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就必然要求“第二集團”對“第一集團”發起挑戰,打破既有的市場體系和布局。
各國修改礦業法規
受中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GDP增速放緩影響,未來幾年全球礦產品需求較前些年有所減弱,但中長期看全球礦業發展仍然樂觀。
事實上,礦業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特別是全球礦業幾度繁榮的事實使各國政府越來越認識到發展礦業的重要價值,為了從礦業中獲取更大的利益,許多國家一直在不斷更新與礦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據介紹,當前各國礦業法規的變化呈現兩個趨勢:一是政府希望從礦業公司得到更多的錢,從而變更相關的稅收、費率標準。二是各國設法減輕法規上的限制,以吸引更多外國資本投資本國礦業。
據悉,為了吸引國外投資,許多國家正在把本國的礦業法向國際通行的標準靠攏,同時也把發展本國礦業作為脫離貧困的重要途徑,使礦業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全球性礦業法規改革已是大勢所趨,改革能否成功,一方面取決于來自礦業生產的收入能否被持股各方公平地分配,礦業能否助力地方經濟的增長,以及當地礦業環境能否滿足外國投資者的關切。另一方面,那些熱衷于政策改革的國家,需要避免產生法規上的不確定性和造成不利于國際投資的條件,而各國的礦業投資者必須充分了解這些法規,以避免或減輕礦業生產中所產生的各類風險。
中國需求注入市場活力
當前,全球經濟“弱增長”態勢明朗,國際礦產品市場正在經歷去金融化進程,優化融資結構、提升企業競爭力成為礦業企業“越冬融資”的新目標,同時礦山企業面臨新一輪礦業投資并購的重要機遇。
普華永道預測,2014年全球兼并收購形勢將略為樂觀,受發達經濟體經濟超穩影響,今后幾個月,中型企業將在收購資產方面更加活躍。投資者和業內人士認為,2014年礦業并購將加速,中國需求和中國投資將為低迷的全球礦業市場注入活力,中國因素已成為判斷未來全球礦業發展形勢的“晴雨表”。
英國商品研究所發布的《2014市場展望:需求變臉》認為,2013年礦產品市場與10年前相比,礦業總產值從1500億美元上升到6000億美元。其中,中國的旺盛需求作用明顯,即10年間中國礦產品消耗增長率相當于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不過,因為中國改革而導致礦產品需求放緩的判斷是不確定的。盡管自2011年以來,全球礦產品價格因為中國建設熱潮降溫而有所下降,但中國經濟改革帶來的結構性調整的礦產品需求規模將會穩定增長。
但是,中國大多數礦產資源已處于高強度開發和過度開發狀態,已逼近或超過資源環境承載力。而世界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總體開發強度相對較低,應當從全球宏觀視野審視中國的礦產資源問題,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國際礦產資源競爭與合作,更多地利用境外礦產資源。同時,中國應繼續開展全國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及勘查,將查明的重要礦產地作為我國長遠的戰略儲備,在礦產戰略儲備區可以建立國家地質公園或國家森林公園,以備未來之需。
礦業“寒冬”仍將持續
2013年,受世界經濟緩慢增長的影響,全球礦業發展勢頭放緩,礦產品價格、貿易和礦業投資等指標出現了震蕩收縮,礦山企業高利潤時代也漸進尾聲。不過,2014年礦業資本市場伴隨全球經濟向好,礦業公司經營狀況將有所改善。
根據預測,2014年全球經濟有望實現實質性恢復增長,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不協調或相背離的現象將有所緩解。其中,頁巖氣、石墨、稀土等新能源新材料礦產勘查熱將繼續升溫,新理論新技術亟待突破。環境和社會對礦業發展的約束更為突出,礦業項目開發頻頻受阻。粗鋼、銅等大宗礦產供需更趨平衡,頁巖氣、風力發電等新能源新材料礦產需求增長。
對世界礦業的前景,陳先達分析認為:對于稀有稀散金屬礦產來說,中國應確保國內需求,加大收儲力度,嚴格控制出口;六大趨勢塑造世界能源新秩序,如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頁巖氣革命、能源主角從中東轉到美洲等;中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大;大型礦業公司的發展趨勢,即從單一礦種到一類礦種、從單類礦種到多類礦種、從勘查到生產、從冶煉到深加工、全面履行社會責任,向社會公開報告;礦業暴利稅再起波瀾;強制性財務報告制度將增強政府監管。
有分析指出,當前全球礦業巨頭的競爭日漸激烈,銷售壓力越來越大,國際礦業巨頭分別在5~7月先后對中國買家施行了不同的優惠政策。因此,2014年下半年中國進口礦價仍舊有跌勢空間,短期的反彈會出現,但礦石市場想要回到之前幾年的高價時代,基本已經成了“空想”。鑒于當前國際礦業形勢尚未出現止跌回升的跡象,特別是受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國內與國際礦業市場“雙脫軌”的影響,中國礦業“寒冬”仍將維系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