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的鐵礦石進口量已達8.19億噸,對外依存度高達70%。鐵礦石高度依賴進口如同套在中國鋼鐵業身上的枷鎖,不僅吞噬著行業微薄的利潤,也日益影響到鋼鐵作為國民經濟基礎工業的戰略安全。
面對坐擁富鐵礦的海外礦業巨頭,鞍鋼礦業以全鏈條、全流程、全系統的創新管理,打造“智慧礦山”,全面提升貧鐵礦的競爭力,逐步實現了以貧鐵礦開發支撐鋼鐵工業持續發展的目標。
“貧礦”不代表落后
2008年,鐵礦石價格從超過1200元/噸直降至500元/噸。這讓鞍鋼礦業等國產礦山企業遭遇“成本之痛”。
“中國鐵礦石資源的開發利用,只能靠后天的技術和管理提升市場競爭力。”中國首個《鐵礦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領導小組組長邵安林一針見血地指明了中國“貧鐵礦”的發展方向。
為此,鞍鋼礦業摒棄傳統的成本管理模式,以全系統的視野,創立了以價值鏈分析為基礎的戰略成本管理模式。
在降低“顯性成本”方面,鞍鋼礦業采用了工序標準成本分析對成本單元進行細化,并將指標管理責任落實到每個管理崗位、生產操作者肩上。
通過優化重點工序、工藝流程、組織結構等,在短短4個月內,鞍鋼礦業就將鐵精礦成本降了21%,不僅與礦石市場價格“接軌”,也具備了與國外礦業巨頭“叫板”的成本優勢。
“依靠技術和管理優勢,我們得以將鐵精礦的完全成本保持在530元/噸左右,遠低于進口礦價格。”在邵安林眼中,“貧礦”不代表“落后”。通過戰略成本管理,他們一樣可以奮起直追。
供應鏈的“管控”智慧
去年,鞍鋼礦業的盈利達69億元,是2007年的近5倍,為扭虧為盈作出了巨大貢獻。
“能夠保持非常強的盈利能力,絕不僅僅是礦石價格帶來的,事實上,通過管理升級,每年帶來的效益至少30億元以上。”邵安林表示。
近年來,該公司以對標和信息化建設為手段,以“精細、嚴格、到位”的高效執行文化為引領,并提升全員素養保證精細化管理。
2009年,鞍鋼礦業開始進行基于供應鏈管控體系的物資管理,得以在當年將物資平均采購價格比上年降低20%,創效6.2億元。
近年來,借助礦山大型信息化網絡,鞍鋼礦業建設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物流管理平臺,僅新增的物耗實時管控系統就為鞍礦解決了落地積壓的錳礦石11.3萬噸。到2012年末,共降低資金占用5298萬元。
“目前,整個中國礦山行業的管理方式呈現金字塔形狀,頂尖部分的水平很高。鞍鋼礦業作為行業龍頭,對整個管理進行打亂和重新整合,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生產水平,是中國冶金礦山企業管理創新的方向。”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第五屆理事會秘書長楊家聲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評價。
信息化的“無形抓手”
“沒有信息支撐的管理都是空中樓閣。”在鞍鋼礦業綜合管理部部長劉炳宇看來,建設統一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利用信息系統的動態響應是解決中國礦業問題的必由之路。
2011年11月1日,鞍鋼礦業在全面培訓升級后,正式采用SAP管理系統。第一個月即實現新舊系統異常差異為零,在并行兩個月后便實現了SAP系統的獨立運行。
通過統一的SAP信息管理平臺,鞍鋼礦業實現了四大城市、八大礦山的數據共享。單是通過智能調度系統,鞍鋼礦業就將運輸效率提高了10%。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形成了較為綜合的系統。這是對礦業公司幾十年管理經驗的總結、梳理和固化。”劉炳宇介紹。
整個解決方案都具有鮮明的鞍鋼礦業特色,被稱為“鞍鋼礦業管理系統(AMS)”。現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像是一張環環相扣的無形網,將這個看似土氣、粗放的礦山企業凝聚成一座“精細、嚴格、到位”的智慧礦山。
“鞍礦不但關心自己,關心行業,還關心國家的發展戰略,行業的引領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雷平喜指出,“一個產業要有競爭力,必須要有像鞍礦這樣的大企業作為行業的引領,起到領跑作用。這個產業的競爭力不是一個企業的競爭力,是一個產業的綜合素質。”
這座“精細、嚴格、到位”的礦山正逐漸成長為我國基于全價值鏈的戰略創新管理示范基地。這不僅標志著鞍鋼礦業向“世界級鐵礦山企業”的全面邁進,也強烈宣告著中國礦業迎來了貧鐵礦大規模開發利用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