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逆轉鐵礦價格長期走低
王曉齊分析了過去若干年鐵礦石維持高價位的原因,認為有三個原因左右了整個市場:
第一,鐵礦石市場基本走勢是供求關系決定的,中國鋼鐵工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是造成供求關系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第二,在過去多年的鐵礦石市場中,供求雙方的關系不對等。鐵礦的生產商,產業集中度相對比較高,或者一定程度上說處于壟斷地位;而國內鋼廠,這幾年的發展分散度相對比較高,在市場競爭格局中處于不對等的地位。我們要避免的是處于優勢的一方濫用市場優勢地位,也包括可能出現的價格欺詐現象。
第三,多年來鐵礦石市場獲利較高,所以近年來大量的金融資本、國際資本、社會游資涌入到這個市場,使鐵礦石價格的波動加大,包括波動的頻率、波動的幅度。
但是,如今這幾方面因素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的鐵礦石供需也是在變化中的。王曉齊認為,國際上鐵礦石今后幾年至少增加2億噸生產能力,而國內也將出現大增長的態勢。從1990年到2013年底,國內礦山累計投資約9000億元,其中有7000億元是2008年以后投資的。以太鋼袁家村鐵礦為例,投資110億元,年產700萬噸精礦,這幾年新建的礦山大體上都是這個投資水平,或略高一些。按單位投資測算,如果都能達到太鋼的水平,經過努力,相當一部分礦山每噸鐵精礦生產成本可控制在500元以內。按這樣的投資水平,7000億元投資能新增4.9億噸精礦,就算減半,再考慮一部分消失的生產能力,新增生產能力也有2.5億噸鐵精礦。這些新增的生產能力遲早是要釋放出來的。從總體上看,具有較低生產成本的國內外礦山將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一些生產成本高的礦山將面臨虧損和停產的風險。
需求方面,王曉齊分析認為:“中國鐵礦石市場的走向最終決定于需求。”
王曉齊從經濟增速和萬元GDP的耗鋼強度作了分析:
第一,目前鋼材的需求進入了平臺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鋼產量、鋼材消費增速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始終保持正相關關系,即只要GDP增長,鋼產量、鋼材消費量就一定增加。在這里,影響鋼材需求的一個是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一個是國民經濟的結構。在過去的30多年里,起主導作用的是經濟增長速度。但這種情況最近幾年已悄然變化,經濟結構變化對鋼材消費的影響正逐步加大。對鋼產量或鋼材消費量增速與GDP增速的比值即彈性系數進行分析,過去的35年平均彈性系數為0.7,即國民經濟增長1,鋼產量增長0.7即可滿足需求。進一步分析,這35年中有7~8個年份,彈性系數是大于1的,都是因為前一年或當年政府有較大的投資刺激。如果把這幾個年份去掉,平均彈性系數只有0.5,而且最近幾年,這個彈性系數已經降到了0.3、0.2。
第二,單位GDP對于鋼材消耗日趨下降。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每1萬元GDP消費620千克鋼材,現在連120千克都不到了。與鋼材消費直接相關的產業,相對較大的不過一二十個產業,在國民經濟構成的90多個部門中,不到30%。現在我們高速發展的是服務業,絕大部分服務業都和鋼材消費沒有直接的線性關系。第三產業越來越大,用鋼與GDP的關聯度越來越小。而就第二產業本身來講,也并不是所有產業都和鋼的消費密切相關的,如紡織業。“隨著結構調整,鋼的需求將停止增長甚至還會減小,而鐵礦石供應還大幅度增長,鐵礦石價格長期來看怎么會反彈呢?即便反彈也會很快下來,因為大的經濟趨勢變了。”王曉齊說。
市場透明價格準確反映供求
近年來,鐵礦石價格維持高位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指數定價的透明性始終沒有解決。鐵礦石采取指數定價以來,鋼鐵行業一直對鐵礦石定價指數的代表性、透明性問題提出嚴重質疑,小樣本決定大市場的情況不僅沒有改變,部分品種甚至存在一般招標決定指數的現象。此外,2014年5月份以來,現貨市場出現指數折扣成交的現象,港口現貨更是長期低于指數。“批發需要支付比零售更高的價格,傳統商業理念在鐵礦貿易上失靈了。”鋼廠人士表示對此無法理解。
王曉齊分析認為,本輪鐵礦石跌價和兩三年前大不相同了,因為現在市場是高度透明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鐵礦石市場不透明,信息不對稱,一些利益交織在價格里面,具有很大的操作成分。
王曉齊表示,過去,鐵礦石價格上漲時,企業心里發慌,不知漲到多高才能到頂,而市場價格低的時候也不敢出手,因為沒有任何參照物說明價格低還是高。這幾年,鋼協協調鋼廠、礦山、貿易商和社會中介機構,在鐵礦石市場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現貨平臺建設,二是期貨市場建設,三是多元指數定價機制。“大家不要小瞧現貨平臺,它具有發現現貨價格的功能,公開交易。北京的現貨平臺,新加坡的現貨平臺,成交量和成交價格非常清楚。”王曉齊指出,“原來我們擔心期貨會出現過度炒作、價格操縱,但現在期貨交易量做大了,流動性增加了,投機資本在里面也就起不到大作用了,價格也就透明了。還有就是指數建設,鋼協的指數,還有國內、國際上的鐵礦石指數越來越多,這些都可以作為交易參照。”
王曉齊認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鐵礦石價格都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鐵礦石價格降到當前水平是合理的,因為市場是公開透明的,這個價格反映實際的供求關系。“我們的工作就是使價格能夠反映供求關系。怎么反映供求關系呢?價格要公開,交易要透明。我們這3年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這一條進行的。”王曉齊表示。
中期過剩鐵礦價格難離成本線
9月底的大連原材料會議上,三大礦業巨頭不約而同地將演講和交流的重心放在合作和強調貢獻、共贏上,對比過去,策略已經稍見不同。
一些鐵礦石貿易商對未來鐵礦石價格前景十分悲觀。“現在不能壓貨,價格一路降,真是虧不起!”一位擁有進口資質的貿易商對記者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現在只做“背靠背”生意,即在確定了下家鋼企之后才申報進口并備案,然后一對一地收取代理費。而對于后期,他認為價格不會有起色:“供需關系已經逆轉,我覺得短期內價格往上漲很難!”多數貿易商對下半年市場的看法一致:下半年鐵礦石供過于求局面將進一步惡化,不排除鐵礦石價格震蕩下行的可能性。
根據研究機構和企業的數據分析,2014年上半年,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FMG的鐵礦石產量、供應量同比均有10%以上的增長;同期,我國進口鐵礦石總量為4.57億噸,同比增長19.1%。目前,世界前四大鐵礦石供應商均進入擴產高峰。2014年,預計淡水河谷鐵礦石產量將達到3.2億噸,產能擴張目標是2018年達到4.8億噸;力拓為2.9億噸,2015年計劃達到3.3億噸,2017年計劃達到3.5億噸;必和必拓為2.2億噸,計劃到2015年達到2.6萬噸;FMG為1.55億噸。由此可見,國外鐵礦石供給劇增的狀態將持續,如按計劃發展,2015年~2017年產量還將增長,2018年將達到新的峰值。
除四大礦山外,其他項目和我國海外投資的礦山也在陸續投產。在鐵礦石跌價的狀態下,一些大企業如鞍鋼礦業、太鋼礦業的成本仍具有競爭力。因此,鐵礦石供應從相當長的時期看,會持續增加。
與此同時,國內外礦山企業為應對鐵礦石價格下跌,對成本的控制更加苛刻。根據瑞士銀行公布的數據,澳大利亞、巴西主流礦山盈虧平衡成本分別為44美元~70美元/噸。目前,各家都在降低成本上狠下功夫,例如淡水河谷使用40萬噸級的Valemax大船以及FMG自購船只就是為了降低海運費用,增強競爭力。各大礦商千方百計降成本,未來低成本的鐵礦石供應量會不斷增加。從供需各方釋放的信息來看,隨著中國鋼鐵、鐵礦石需求擴張的停滯甚至縮小,國外礦山的市場競爭正在變得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