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只有中國鋼鐵是如此低迷嗎?從全球市場來看,鐵礦石每噸價格已經跌破此前一直被認為不大可能“失守”的80美元大關,今年以來累計跌幅已超40%。長期“志得意滿”的全球礦業巨頭不得不打起“消耗戰”,即使礦價不斷下降,也被迫大幅擴產,試圖以大產量和低成本保持市場份額上的優勢。與之相對應,國內鋼市也是持續下行,難以回暖。
相關機構分析人員認為,國內鋼廠在產量調整上的彈性也明顯不足,長期下去也只能是“慢慢消耗”,對于行業活力的恢復有害無利。
針對經濟下行壓力,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微調措施,如加大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棚戶區改造,政策效果將在下半年逐漸顯現,預計今年全年鋼鐵的表現消費量會增長約3%。有專家預計全年鋼企盈利狀況會好于去年,但整體盈利仍會在較低水平。也有專家預期很悲觀:世界經濟復蘇緩慢,中國經濟轉型進入新常態,鋼價還沒探到底。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學院教授鋼鐵行業專家許中波認為:鋼鐵價格持續下跌,既有企業的戰略失誤,也有體制方面的原因。
許中波:因為中國整個經濟不好,固定資產投資下降,房地產投資下降,所以造成鋼鐵需求出現了負增長。很多負債率比較高的民營鋼廠就可能要破產,像海鑫、康威倒閉的預演。
記者:這樣的企業有地域方面的特點嗎?還是說跟企業的規模有關系?
許中波:跟地域關系不大,主要是這些企業對形勢判斷失誤。前幾年4萬億的拉動投資,鋼鐵效益比較好,所以他們把賺的錢又去擴大規模,還大量舉債去建立新的設備。目前民營鋼廠如果負債率低于50%,在目前鐵礦石價格比較低的情況下,一噸鋼還能賺一百多塊錢,如果負債率超過80%,一噸鋼就要虧100塊錢。
記者:很多鋼鐵企業也開始提“走出去”的戰略,目前在這方面,有沒有成功企業的范例?
許中波:基本上沒有。因為中國有三十年的發展經驗,在擴大規模,低成本擴張方面,中國做得比較好,在中國賺錢比較容易。第二,國際化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就是中國的發展特點是計劃項目權力很大,把政府搞定就可以了,而國外政府都是弱勢者,選舉一會兒就換掉了,非政府組織、環保組織、當地老百姓的話語權比較大,中國企業沒有跟這些人打交道的經驗。
記者:在鋼鐵去產能化好幾年的情況下,目前在產業升級方面有沒有做出顯著的進步?
許中波:在產業升級方面,咱們在鋼鐵設備這方面已經是最豪華的了,產品的檔次也在提高,但提高得還不夠快,前一陣主要是練內功,降成本。提高質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寶鋼和另外一家鋼廠做成功了,一般都花了10到20年。國有企業的老板換得很快,換一個老板,企業的路就不連續走,好多都是半途而廢。現在馬鋼、山東鋼鐵虧損比較厲害,這跟它們豪華裝備比較多,但是產品檔次比較低有關系。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知名財經專欄作家葉檀分析認為,鋼鐵價格下滑主要有兩點原因。
經濟之聲:鋼鐵價格低,主要原因是產量居高不下,產能過剩。2003年—2012年的10年間,我國粗鋼產能激增5億噸,使當前的產能存量超過10億多噸,一個唐山市的產能比整個歐洲還高。國家一直提出要淘汰落后鋼鐵產能,也狠抓了幾年,為什么鋼鐵價格還是下滑?
葉檀:鋼鐵價格下滑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是整個周期性行業的下滑,因為經濟不好。第二點是因為地方保護主義。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屢屢解決不了,就是因為各個鋼廠跟當地的GDP,跟當地的稅收密切相關,所以一方面在壓產能,另外一方面各個地方事實上在去產能,才會造成目前的困境。
經濟之聲:隨著環保要求越來越嚴、銀行對信貸系統的收緊,已有一部分環保有欠賬、資金周轉不暢、負債較高、虧損嚴重的鋼鐵企業面臨著被淘汰或被關停的命運。由于涉及到地稅和就業方面,會不會讓地方政府在執行國家政策時束手束腳?
葉檀:地方政府在執行的時候肯定是不力的,或者他們心里是不愿意執行的。舉一個例子,大型鋼廠去并購地方鋼廠的時候,甚至花費十年以上的時間,這個并購都不能夠成功,從市場的條件來看,應該是能夠成功的,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的反對。地方政府有他自己非常切實的考量,比如說這個鋼廠解決了幾千人的就業問題,如果并購了之后,要裁員那該怎么辦?比如說這個鋼企解決了當地一半GDP的問題,如果這個鋼企離開當地,那當地的GDP應該怎么辦?通過一系列的現實考量之后我們發現,地方政府出于父愛主義對這些地方鋼企加以保護,事實上這些鋼廠在環保方面也好,或者在拿到的資金成本方面也好,都有地方政府背后在支撐,它已經不是真正的市場化企業了。
經濟之聲:對于行業內產品價格下跌,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技術創新是重新獲得發展空間的重要手段。為什么包括國內的一些大鋼廠在這方面都做得不是很理想?
葉檀:技術創新需要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職業技術和管理的配套。到現在為止,我們的國有企業的管理很多時候是比較落后的,在的職業技術這一塊,對專業素質的工人培養也比較不夠。另外一方面,整個鋼鐵產業的如果要進行提升的話,離不開市場的需求,但是我們的市場每次都是低水平循環,一會兒基建,一會兒造房子,需要的都是粗鋼或者都是低端的鋼,既然低端的鋼能賣出去,那企業就沒有動力來進行整改。
經濟之聲:去年底,鋼鐵業前十家企業的市場集中度為32.4%,前四家企業的集中度則在21%左右,而日本前四家集中度是78%,美國是67%;在價格如此低迷的情況下,我國鋼鐵行業勢必將出現新一輪兼并重組。但是兼并重組能否解決產能過剩這樣的老問題?
葉檀:必須要進行兼并重組,兼并重組未必能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但如果不進行兼并重組,一定解決不了產能過剩。現在兼并重組主要看幾個方面,第一是地方政府要支持;第二是在兼并重組的過程當中,我們要實施稅收等各方面的政策。未來類似于鋼鐵這樣的行業,三到五家大企業已經足夠了,不需要現在這么多的中小企業來污染環境,制造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