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報表” 集中管控
“看,公司網站《安全生產》這一欄里,調度生產日報、訂單計劃日報、成品發運日報‘三大報表’全在這兒,選擇具體日期之后,所有信息一目了然。”石鋼生產管理部生產調度科科長李江濤指著電腦屏幕中的表格向《中國冶金報》記者介紹道。
在表格中,工序、項目、計劃、實際量等各種指標一應俱全,入庫量、重點合同、庫存量和發運量等信息一目了然,石鋼利用信息化將“三大報表”在辦公網上顯示,實現共知共享,使特鋼的流程特點得到凸顯,功能分工也更加明確。石鋼“三大報表”系統的建立,實現了訂單從計劃排產、生產組織到發運的“無縫管控”。
“三大報表”系統的特點各有千秋:調度生產日報監控各工序的產量、技術經濟指標、能源消耗、重點原燃料質量、庫存量、生產異常和階段性重點工作等內容,實現高效低成本的組織生產;訂單計劃日報將后部工序訂單實時生產、關鍵工序生產監控、內貿重點合同、異常信息納入監控體系,確保后部產線效率發揮、重點合同100%完成、周計劃剛性執行、異常信息及時處理,確保訂單按計劃入庫;成品發運日報則將火車運輸到站、客戶自提、出口材發運等情況納入監控體系,提高發運效率,精細發運過程管理,滿足客戶提貨要求。同時,該部還建立了精益生產評價體系,從訂單交付、成本控制、質量穩定等幾方面量化反映了該公司的精益生產管控水平。
“在調度職能上,我們集中管控、區域整合雙管齊下,實現扁平化管理。”李江濤說,在集中調度管控的同時,他們還將創新生產組織,優化事故預防管理。“下一步,我們要將設備能源中心的PMS(工程生產管理系統)設備報警系統與公司事故預防管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提前預防減少事故;多渠道獲得天氣預報信息,將天氣預報與公司的周檢計劃有機結合起來,由原來的‘6+2’模式,改為‘6+2+1’模式,即6同步、2優化、1周天氣預報。”
多措并舉 穩定生產
進入冬季后,如何在霧霾天和道路管控期間保證正常生產,成了石鋼的一項重點工作。為了避免出現原燃料波動和燒結脫硫系統運行異常等問題,該公司生產管理部變革組織模式,突出工序質量保障,多措并舉,全力保證鐵前生產穩定。
石鋼生產管理部牽頭成立了穩定鐵前冬季生產攻關組,由領導協調組和現場實施組兩部分構成,分別負責統籌調配和具體落實。為保燒結脫硫系統運行平穩,該部將脫硫系統納入公司周檢計劃。針對不冬儲的特點,該部結合燒結異地生產,從物料的接卸、存儲、現場管理和異常應對等方面考慮,制訂了《2014年公司冬季生產組織預案》。
“我們將鑫躍公司和煉鐵廠的原燃料實時庫存、配比、消耗等統計表上傳到了網上,做到實時監控。”李江濤介紹。在庫存監控的同時,他們還強化質量指標監控,協調技術部門統一焦炭水分、灰分、燒結礦轉鼓指數、堿度等指標的檢驗標準和差異,穩定焦炭、燒結礦質量。
“解剖麻雀” 減少抱怨
長期以來,部分訂單生產周期長、小爐號鋼庫存高、周計劃剛性執行有偏差等影響鋼后效率發揮的問題,影響著石鋼的訂單保證能力,也造成了客戶的抱怨。為此,石鋼生產管理部積極創新,用“解剖麻雀”的思路和方法,建章立制,將問題逐個擊破。
“以卡特鋼系列產品為例,部分訂單生產周期長,不能實現30天內交貨,客戶很容易產生抱怨。”石鋼生產管理部部長助理楊進航說。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們“以點帶面”,從系統、流程上剖析原因,制定改進措施,實現平均交貨周期在13天以內,后續長周期訂單力爭在30天以內交貨。針對小爐號、小件鋼庫存量高的問題,他們不斷優化庫存結構,制定《減少小爐號小件鋼》制度,完善管理。同時,他們對標西寧特鋼,推動訂單匹配煉鋼單爐產量和庫存,減少庫存剩余,增加月度重點工作激勵,調動各部門積極性,依據每月指標完成情況進行獎勵與考核。
“高端鋼種的交貨保證尤其重要。在這方面,我們不主張‘一口吃成胖子’,在排產高端產品的同時,也要排產副產品訂單,確保‘同步消化’。”楊進航介紹道。在相應的工作機制激勵上,該部也依據消化副產品指標情況,每月進行獎勵和考核。
該部還組織煉鋼廠、軋鋼廠試驗150mm×150mm連鑄坯按定重供小棒線,通過固化最佳連鑄坯定重對應定尺,提高全定尺材比例,減少小棒線短尺類非合同材產生;修訂《生產作業計劃》制度,推進一級計劃管理,在充分溝通實現訂單系統優化的基礎上,將公司周計劃分解到日、生產廠計劃落實到班組,在生產廠建立二級單位訂單生產計劃監控網絡,提高周計劃剛性,不斷提高訂單保證能力,提升客戶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