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完2015年中國鋼鐵需求預測研究成果后,冶金規劃院院長李新創將更多的時間留給了現場的媒體記者們。產能過剩、礦價暴跌、企業大面積虧損乃至散伙倒閉,從業30年的他知道,鋼鐵行業已至此,逃避媒體絲毫解決不了問題,盡管有些提問很尖銳。
日前,第三批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鋼鐵企業名單已正式出爐,至此,工信部歷時三年分三批公告了305家規范企業名單,使的多年來“潛伏”鋼鐵產能露出水面。
李新創透露,現在鋼鐵產能過剩的確很嚴重,僅僅305家規范企業的產能就超過了11億噸,另外還有200多家企業沒有統計進去,整體算下來,即便有很多企業會少報,鋼鐵產能超過12億噸沒有任何懸念。
在龐大產能面前,鋼材的實際需求量并未跟上,產能實際利用率不到70%。
12月3日,冶金工業規劃院對外發布2015年中國鋼鐵需求預測研究成果,預計2014年我國鋼材實際消費量為7.1億噸,同比增長2.45%,2015年鋼材實際需求量為7.2億噸,同比增長1.41%。而粗鋼產量方面,今明兩年分別為8.2億噸和8.34億噸,同比分別增5.26%(統計局年鑒口徑)和1.71%。
據了解,自2009年開始,冶金規劃院鋼鐵消費預測成果通過“中國鋼鐵工業藍皮書”——《中國鋼鐵形勢分析與預測》進行發布,除了2009年預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外,其余各年對粗鋼產量、鋼材需求量的預測值均與實際數字吻合。
“2015年,國內外經濟環境趨好,各下游行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仍難見根本性好轉,鋼材需求量將維持小幅增加。”李新創說。
工信部對產能過剩的問題沒有否認。11月25日,工信部在官網發文表示,這些年國家對鋼鐵行業的調控思路主要是通過事前審批方式控制產能,“由于審批核準制度滯后于市場需求,致使政策調控產能的成效不佳”。具體的表現是,國家在控制產能方面基本失控,相當一部分鋼鐵企業游離在行業管理之外,即使一些大型國有鋼鐵企業,也存在大量未經審批自行建設的鋼鐵項目,鋼鐵行業宏觀管理走入了“死胡同”。
在回答工信部名單外的鋼企怎么辦時,李新創回答:“孩子都生下來了,你能掐死嗎?”“鋼廠未批先建是違規,但政府上去就掐死就是違法。”他說。
這意味著,除了少部分產能可能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大量的過剩產能依然可以找到出路。但過剩必然帶來殘酷的競爭,“因為很多鋼鐵企業是通過價格競爭獲取利潤,造成的結果就是鋼價很難達到很高的水平”。
李新創表示,今年1到10月份,每噸鋼材價格同比下降了335塊錢,明年的鋼價依然會保持低位波動,想要大幅上漲很困難。據了解,由于鐵礦石價格在今年出現大幅下跌,國內鋼鐵企業的效益有所提升,但由于鋼價也在下滑,行業整體依然處于微利狀態。
除了鋼鐵產能過剩埋下的苦果,讓他揪心的還有,鋼企頭上還有兩把刀:一是環保壓力;二是資金壓力。
在發布會現場,李新創在肯定“環保壓力是企業應該貢獻社會的”之后,將炮口直接對準了金融機構:國內金融業的銷售利潤率達到百分之二十幾,而一般制造業的利潤率之百分之五,鋼鐵業更是只有百分之零點幾,但是金融業的利潤高是沒有意義的,是建立在榨取實體經濟利潤的基礎之上的,也可以說是壟斷造成的。
“鋼企最大的風險是資金鏈。現在鋼企的負債率比較高,接近70%,有的企業甚至更高,這么高的負債率,在中國金融環境下,怎么可能有效率?”他說。
實際情況正是如是。隨著產能過剩、全行業虧損等局面的加劇,國內鋼鐵企業近兩年遭遇越來越嚴格的銀行貸款政策,尤其是圍繞鋼貿商群體爆發債務之后,鋼鐵企業更不受銀行業待見。
李新創表示,雖然鋼鐵自身也存在產能過剩等問題,但是鋼鐵行業當前的困境主要是金融部門的不支持造成的,金融業沒有創造有利于行業發展的客觀環境。
他呼吁,現在的金融環境太惡劣,企業融資成本太高,希望金融機構不要盲目一刀切低“抽貸”,因為沒有哪個企業再抽掉幾十個億后還能活。“企業因為各種原因倒閉后,首先受損的也是金融機構。”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