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月份下跌勢頭仍盛,但大宗商品市場卻在二月份之后迎來了回暖的勢頭。生意社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3月份,大宗商品價格指數(shù)BPI在震蕩中小幅回調:在經歷了月初的小幅攀升,月中回調之后,3月下旬再度上行,月末報收765點,較月初上漲0.79%。
市場分析認為,前期引導市場走跌的美元、原油暴跌因素影響已在大宗商品價格上盡數(shù)體現(xiàn),而這也是三月份走勢回暖的原因所在,市場迎來拐點了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帶一路”即將起航,經濟刺激政策正在兌現(xiàn),然而經濟探底,制造業(yè)的寒冬還在持續(xù),這些因素仍舊填充著大宗商品市場的底色。
業(yè)內人士指出,如今大宗商品市場正處牛皮市,進退維谷之間,是繼續(xù)探底,還是企穩(wěn)回暖,仍然難以定論。
“過不完”的冬天
大宗商品市場延續(xù)2014年下半年的下跌勢頭終于從二月份開始緩解。生意社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大宗商品價格指數(shù)BPI自2月初開始止跌回升,3月31日BPI為765點,較周期內(2011-12-01至2015-03-31)最高點1019點(2012-04-10)下降了24.93%,較2015年02月03日最低點748點上漲了2.27%。
“之所以1月份下跌是出于2014年下半年以來下跌的慣性,加之1月份沒有見到實質性的利好,市場在二月份才開始轉暖。”分析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到了1月末,原油的下跌態(tài)勢終止,開始震蕩上行,原油的企穩(wěn)對于大宗商品來說是一個定心丸,這讓大家逃離了恐慌情緒。”
事實上,原油價格的跳水正是去年四季度大宗商品下跌的主要推手,從2014年6月20日起,國際原油價格上演“斷崖下跌”,從近百美元的單價跌破50美元/桶大關,逼近40美元/桶。原油價格的跌勢在大宗商品市場形成多米諾效應,原油大跌導致化工品成本支撐坍塌,工業(yè)品尤其是與原油密切相關的化工品隨之下滑。
分析師指出,油價止跌帶來2、3月份市場信心明顯轉暖,加之宏觀經濟利好的出現(xiàn),市場表現(xiàn)開始回調,而這也緩解了2015年整個1季度大宗商品市場的跌幅。
從市場供需的角度來看,相關機構發(fā)布的3月份中國大宗商品供需指數(shù)為0.05,均漲幅為0.87%,分析師認為,得益于較低的價格激發(fā)了下游的購買力,大宗商品供需情況正在變好。“供需情況,根據(jù)我們所做的調研工作,應該說和往年沒有本質的區(qū)別,比去年下半年好一些,但是和2006、2007市場好的時候還是不能比。只能說比去年同期略好,有一些轉暖的跡象。”
不過,如果說大宗商品市場回暖,似乎仍然為時過早。分析師認為,目前市場正處在“牛皮市”,鋼鐵板塊“堅定”下行,除此之外,多數(shù)板塊走勢與大盤接近,窄幅波動。
根據(jù)相關機構一季度大宗商品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報告,1季度,大宗商品均漲跌幅為-2.15%。其中,大宗商品價格漲跌榜中環(huán)比上升的商品共93種,集中在化工板塊(共49種)和農副板塊(共18種);環(huán)比下降的商品共187種,集中在化工(共67種)和能源(共20種)。“牛皮市”行情仍在演繹。繼4月7日大宗商品市場迎來普遍收漲之后,8日,市場再迎下跌行情,國內大宗商品以收跌為主。
有色金屬板塊值得關注
分析師分析,當前的牛皮市系多空博弈力量均衡的結果,后市的走向取決于雙方力量的變化。“從2000年到2010年的黃金十年,許多品種的價格都翻了好幾番,現(xiàn)在往下跌,我覺得還沒有回到2000年的水平,很多產品達到5年新低,部分到了10年新低,但是并沒有達到15年新低。現(xiàn)在理論上還有空間。”
在一位長期關注大宗商品的研究人士看來,供需失衡仍然是大宗商品走出熊市的攔路虎:“2010年,不僅僅是中國,世界多家礦商都誤判了形勢,進行了生產上的大規(guī)模擴張,現(xiàn)在全球產能擴張的問題開始顯現(xiàn)。雖然國家政策推動消化過剩產能,但供需失衡的矛盾仍然存在。”
事實上,開始于2000年的大宗商品上一個“黃金十年”主要是由中國推動的,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依賴基礎設施、房地產、制造業(yè)等領域的持續(xù)投入,由此帶來了原材料進口需求的攀升。
高盛在近期的一則分析中指出,本世紀初以來大宗商品價格的大漲為礦業(yè)資產帶來了超常規(guī)的回報,這使得全球礦業(yè)在2002-2010年間吸引了超過1萬億美元資本支出。資本支出的急劇上升造成全球產能大幅擴張和供應過剩,使得大宗商品價格從2011年1季度開始下跌。高盛預計新項目的產出峰值將出現(xiàn)在2015年,但勞動生產率提升所造成的進一步供應擴張將持續(xù)數(shù)年。
現(xiàn)在,無論市場接受與否,“經濟新常態(tài)”已然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下一個階段的代名詞,靠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用已經用盡。隨著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退出以及債務壓力的攀升,傳統(tǒng)制造業(yè)產能過剩的問題會繼續(xù)凸顯。
不過,讓市場感到樂觀的是,近期宏觀層面利好頻現(xiàn)。房地產政策的放松、“一帶一路”具體方案的公布都增添了市場的想象空間。一個普遍的市場觀點是,“一帶一路”能夠盤活國內大宗商品過剩產能,而能夠拉動的國內外消費需求則有更大空間。
分析師指出,一帶一路的實質性進展以及月末樓市刺激政策的出臺等都給大宗商品帶來積極影響,“預期后市,短期內政府的相關刺激政策尤其是房地產政策會持續(xù)發(fā)酵,對于鋼鐵、建材等板塊或構成利好。”
不過,在分析師看來,大宗商品市場的回暖或許來得沒有那么快。“下一輪發(fā)展的驅動力,一個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再一個就是印度等新經濟體的發(fā)力,這兩個因素是有可能帶動大宗商品再來一個新周期的。復蘇的信號在不斷涌現(xiàn),不過拐點的出現(xiàn)還需要時間,‘一帶一路’發(fā)力需要三年到五年,所以我更看好2017、2018年的市場。”
“相對于股市反應的快速,大宗商品有一個六到八個月的滯后期,一帶一路的利好首先會體現(xiàn)為企業(yè)訂單和收益的增長,等到具體的各項配套措施出來,開始施工,大宗商品的需求才會顯現(xiàn),預計到三季度,大宗商品會見底、逐漸回暖。”前述研究人士表示,也看好大宗商品的中長期走勢,“從經濟循環(huán)的角度看來,預計大宗商品維持緩慢上漲是大概率事件。”
短期來看,該人士認為隨著地緣政治等原因造成的供給急劇減少,年底原油價格會走強至60美元/桶,甚至更高的水平,“原油在80美元上下的價格波動是一個比較正常的范圍”。除此之外,農產品上漲可能性不大,而鋼鐵繼續(xù)下跌則是大概率事件。
他認為,從投資價值的角度來看,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未來有色金屬板塊值得關注:“一路一帶本身以鐵路、電力、機車為主,利好有色金屬。可以看見雖然大宗商品整體跌幅超過60%,銅價跌幅仍然是不到40%,整個下跌幅度并不特別大,尤其是在未來的投資偏向于新材料、高科技領域的情況下,銅等有色金屬作為傳導材料等還會有需求。”
市場分析認為,前期引導市場走跌的美元、原油暴跌因素影響已在大宗商品價格上盡數(shù)體現(xiàn),而這也是三月份走勢回暖的原因所在,市場迎來拐點了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帶一路”即將起航,經濟刺激政策正在兌現(xiàn),然而經濟探底,制造業(yè)的寒冬還在持續(xù),這些因素仍舊填充著大宗商品市場的底色。
業(yè)內人士指出,如今大宗商品市場正處牛皮市,進退維谷之間,是繼續(xù)探底,還是企穩(wěn)回暖,仍然難以定論。
“過不完”的冬天
大宗商品市場延續(xù)2014年下半年的下跌勢頭終于從二月份開始緩解。生意社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大宗商品價格指數(shù)BPI自2月初開始止跌回升,3月31日BPI為765點,較周期內(2011-12-01至2015-03-31)最高點1019點(2012-04-10)下降了24.93%,較2015年02月03日最低點748點上漲了2.27%。
“之所以1月份下跌是出于2014年下半年以來下跌的慣性,加之1月份沒有見到實質性的利好,市場在二月份才開始轉暖。”分析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到了1月末,原油的下跌態(tài)勢終止,開始震蕩上行,原油的企穩(wěn)對于大宗商品來說是一個定心丸,這讓大家逃離了恐慌情緒。”
事實上,原油價格的跳水正是去年四季度大宗商品下跌的主要推手,從2014年6月20日起,國際原油價格上演“斷崖下跌”,從近百美元的單價跌破50美元/桶大關,逼近40美元/桶。原油價格的跌勢在大宗商品市場形成多米諾效應,原油大跌導致化工品成本支撐坍塌,工業(yè)品尤其是與原油密切相關的化工品隨之下滑。
分析師指出,油價止跌帶來2、3月份市場信心明顯轉暖,加之宏觀經濟利好的出現(xiàn),市場表現(xiàn)開始回調,而這也緩解了2015年整個1季度大宗商品市場的跌幅。
從市場供需的角度來看,相關機構發(fā)布的3月份中國大宗商品供需指數(shù)為0.05,均漲幅為0.87%,分析師認為,得益于較低的價格激發(fā)了下游的購買力,大宗商品供需情況正在變好。“供需情況,根據(jù)我們所做的調研工作,應該說和往年沒有本質的區(qū)別,比去年下半年好一些,但是和2006、2007市場好的時候還是不能比。只能說比去年同期略好,有一些轉暖的跡象。”
不過,如果說大宗商品市場回暖,似乎仍然為時過早。分析師認為,目前市場正處在“牛皮市”,鋼鐵板塊“堅定”下行,除此之外,多數(shù)板塊走勢與大盤接近,窄幅波動。
根據(jù)相關機構一季度大宗商品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報告,1季度,大宗商品均漲跌幅為-2.15%。其中,大宗商品價格漲跌榜中環(huán)比上升的商品共93種,集中在化工板塊(共49種)和農副板塊(共18種);環(huán)比下降的商品共187種,集中在化工(共67種)和能源(共20種)。“牛皮市”行情仍在演繹。繼4月7日大宗商品市場迎來普遍收漲之后,8日,市場再迎下跌行情,國內大宗商品以收跌為主。
有色金屬板塊值得關注
分析師分析,當前的牛皮市系多空博弈力量均衡的結果,后市的走向取決于雙方力量的變化。“從2000年到2010年的黃金十年,許多品種的價格都翻了好幾番,現(xiàn)在往下跌,我覺得還沒有回到2000年的水平,很多產品達到5年新低,部分到了10年新低,但是并沒有達到15年新低。現(xiàn)在理論上還有空間。”
在一位長期關注大宗商品的研究人士看來,供需失衡仍然是大宗商品走出熊市的攔路虎:“2010年,不僅僅是中國,世界多家礦商都誤判了形勢,進行了生產上的大規(guī)模擴張,現(xiàn)在全球產能擴張的問題開始顯現(xiàn)。雖然國家政策推動消化過剩產能,但供需失衡的矛盾仍然存在。”
事實上,開始于2000年的大宗商品上一個“黃金十年”主要是由中國推動的,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依賴基礎設施、房地產、制造業(yè)等領域的持續(xù)投入,由此帶來了原材料進口需求的攀升。
高盛在近期的一則分析中指出,本世紀初以來大宗商品價格的大漲為礦業(yè)資產帶來了超常規(guī)的回報,這使得全球礦業(yè)在2002-2010年間吸引了超過1萬億美元資本支出。資本支出的急劇上升造成全球產能大幅擴張和供應過剩,使得大宗商品價格從2011年1季度開始下跌。高盛預計新項目的產出峰值將出現(xiàn)在2015年,但勞動生產率提升所造成的進一步供應擴張將持續(xù)數(shù)年。
現(xiàn)在,無論市場接受與否,“經濟新常態(tài)”已然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下一個階段的代名詞,靠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用已經用盡。隨著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退出以及債務壓力的攀升,傳統(tǒng)制造業(yè)產能過剩的問題會繼續(xù)凸顯。
不過,讓市場感到樂觀的是,近期宏觀層面利好頻現(xiàn)。房地產政策的放松、“一帶一路”具體方案的公布都增添了市場的想象空間。一個普遍的市場觀點是,“一帶一路”能夠盤活國內大宗商品過剩產能,而能夠拉動的國內外消費需求則有更大空間。
分析師指出,一帶一路的實質性進展以及月末樓市刺激政策的出臺等都給大宗商品帶來積極影響,“預期后市,短期內政府的相關刺激政策尤其是房地產政策會持續(xù)發(fā)酵,對于鋼鐵、建材等板塊或構成利好。”
不過,在分析師看來,大宗商品市場的回暖或許來得沒有那么快。“下一輪發(fā)展的驅動力,一個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再一個就是印度等新經濟體的發(fā)力,這兩個因素是有可能帶動大宗商品再來一個新周期的。復蘇的信號在不斷涌現(xiàn),不過拐點的出現(xiàn)還需要時間,‘一帶一路’發(fā)力需要三年到五年,所以我更看好2017、2018年的市場。”
“相對于股市反應的快速,大宗商品有一個六到八個月的滯后期,一帶一路的利好首先會體現(xiàn)為企業(yè)訂單和收益的增長,等到具體的各項配套措施出來,開始施工,大宗商品的需求才會顯現(xiàn),預計到三季度,大宗商品會見底、逐漸回暖。”前述研究人士表示,也看好大宗商品的中長期走勢,“從經濟循環(huán)的角度看來,預計大宗商品維持緩慢上漲是大概率事件。”
短期來看,該人士認為隨著地緣政治等原因造成的供給急劇減少,年底原油價格會走強至60美元/桶,甚至更高的水平,“原油在80美元上下的價格波動是一個比較正常的范圍”。除此之外,農產品上漲可能性不大,而鋼鐵繼續(xù)下跌則是大概率事件。
他認為,從投資價值的角度來看,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未來有色金屬板塊值得關注:“一路一帶本身以鐵路、電力、機車為主,利好有色金屬。可以看見雖然大宗商品整體跌幅超過60%,銅價跌幅仍然是不到40%,整個下跌幅度并不特別大,尤其是在未來的投資偏向于新材料、高科技領域的情況下,銅等有色金屬作為傳導材料等還會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