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區是重中之重
京津冀地區是此次“大氣十條”的重中之重。到2017年,京、津、冀的PM2.5濃度要在2012年基礎上下降25%左右,晉、魯下降20%,內蒙古下降10%。
“大氣十條”給出了工業治理、燃煤削減、機動車控制、預警與應急體系建設的十方面主要措施。
行動計劃給出嚴格考核機制,首次將重點區域的PM2.5濃度指標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將此前以減排為主的考核體系,變成減排與環境質量改善同步考核的目標責任考核體系。
根據規定,將進行嚴格責任追究,如未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監察機關需依法依紀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此外,大氣十條還規定:“在環境執法到位、價格機制理順的基礎上,中央財政統籌整合主要污染物減排等專項,設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對重點區域按治理成效實施‘以獎代補’;中央基本建設投資也要加大對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
環保部自投10億元研究
因未成功申請到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大氣專項”,環保部為落實大氣“國十條”,近日正式啟動了部門《清潔空氣研究計劃》,并將在今后五年內投入10億元部門經費,主要用以解決環保部門法規、標準、政策制定的研究。
《研究計劃》將設置大氣污染源國家法規排放清單及減排支撐技術、空氣質量管理決策支持技術體系和大氣污染防控監管技術體系三個主題。其將率先在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區開展重點區域的清潔空氣科技工程。
追問1
50億元如何分配?
20多億或投給河北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分析,這50億元僅是今年中央財政撥款的資金,之后每年中央財政會根據各地方的治理進展再繼續投入。
“今年只剩一個季度不到了,可以看到這50億體現了國家的重視,不僅在前段時間提出了地方治理、考核的要求,同時也實實在在地配合大氣十條投入了資金。”
此前,環保部污防司原司長趙華林曾透露大氣十條的投資需求將達1.7萬億。賀克斌表示,1.7萬億指的是“國十條”所拉動的投資,比如新的監測儀器,治理新的污染物如揮發性有機物等帶動的企業和社會投入,“中央財政不是全部,但是是重要的一部分。”
今年中央財政的這50億元,投入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這六個京津冀及其周邊省市自治區,這個區域是“大氣十條”的“重中之重”地區。據了解,河北省是大頭,50億中的20多億將投給河北省。
賀克斌表示,中央財政之所以更向河北省傾斜,也是充分考慮了各地任務輕重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平衡等因素而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