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債務陰云籠罩多年的中鋼集團公司(下稱中鋼),眼下已被逼到死角。
早在去年9月,中鋼就被傳出欠下780億元逾期貸款,貸方包括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9家銀行。如今,這一數字再次升級。
5月18日,《財新周刊》援引中國銀行等牽頭債委會的統計稱,截至2014年12月,中鋼集團及所屬72家子公司債務逾1000多億元,其中金融機構債務近750億元,牽涉境內外80多家銀行,以及信托、金融租賃公司。
對于這一消息,中鋼董秘兼新聞發言人李可杰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中鋼相關部門正在對上述數據進行核實。同時,集團層面正在有序推進重組事宜,加快內部體制、機制改革,“力爭化解債務危機”。
李可杰表示,重組事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旗下的中鋼貿易有限公司、中鋼爐料有限公司和中鋼鋼鐵有限公司將進行合并。但對于最終的重組方案出臺,目前尚未有具體時間表。
鋼鐵是資金密集型行業,現金流斷裂會對鋼企形成致命打擊。中鋼現金流吃緊,資產負債率更是連續5年超過90%。
中鋼計劃通過旗下上市公司中鋼國際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鋼國際)定向增發進行融資,來緩解這一局面。
中鋼國際董秘劉質巖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中鋼國際即將引進多個戰略投資者。“它們不僅僅是進行財務投資,而且會在業務上和公司形成互補與合作,幫助公司在行業上下游進行拓展和延伸。”該最終方案將會在一周內公布。
“將旗下3家公司合并為1家,能在一定程度上縮減規模。”分析師對界面新聞記者說,中鋼集如今的累累債務,皆因2011年之前大舉擴張所導致。
中鋼前任掌門人黃天文,在2003年12月出任中國鋼鐵工貿集團公司(后更名為中鋼集團)總經理兼黨委書記,在黃天文時期,中鋼從以經營鐵礦石進出口、鋼鐵設備制造為主業,逐步延伸至鋼鐵供應和銷售等環節,成為“鋼鐵生產型服務商”。
也是在此時期,時任國資委[微博]主任李榮融提出做大做強央企,提出將160多家央企重組為80-100家,行業前3名以外的都有可能被重組。中鋼開始大規模擴張,在海內外收購了一大批資源項目。
其中頗為引人關注的是2008年,中鋼以13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中西部公司(Midwest Corporation)98.52%的股權。但是,該項目一上馬就大幅虧損,隨后鐵礦石一路下行,虧損面不斷加大。
中鋼大舉擴張所依賴的正是銀行的巨額授信貸款。然而,因為項目虧損,投資大多有去無回,加上行業不景氣,導致中鋼無力還貸,形成了大筆逾期貸款。各大銀行對中鋼等有困難的國企采取更為審慎的放貸政策。
銀行抽貸和不予續貸,已是鋼鐵企業面臨的普遍現象。據中鋼協統計,今年一季度大中型重點鋼鐵企業的銀行借款同比下降了5%。截至2014年底,國內大中型鋼企總計銀行貸款1.33萬億元,按此粗略計算,鋼鐵企業獲得的銀行借款同比減少了大約665億元。
2011年5月,國資委將無力解決債務問題的黃天文免職,武漢鋼鐵集團副總經理賈寶軍接任總經理一職。賈寶軍在中鋼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大幅削減資金占用量較大的業務、清理高庫存等等,卻由于內部問題重重,加上鋼鐵行業的整體低迷,中鋼仍未走出虧損泥淖。
2013年,中鋼掌門再度易人。原五礦集團副總裁徐思偉出任總經理。徐思偉在五礦期間,主管國際金融和貿易、信息化等業務,在管理戰略上亦頗有經驗,因而被“中鋼人”寄予厚望。不過,要想帶領中鋼走出困局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
中鋼面臨的困境只是許多國企的縮影之一。“國企在體制層面束縛太大,如果不引入充分的市場規則,恐怕很難有大的改善。”分析師對界面新聞記者說。
分析師認為,中鋼要擺脫困境,不僅要通過業務重組縮減規模,還應當找到新的業務模式,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
受益于“一帶一路”政策利好,中鋼國際5月17日晚間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中鋼設備有限公司(下稱中鋼設備)與俄羅斯奇克蘇公司簽署了電解錳項目總承包合同。總金額達46.2億元,相當于中鋼國際2014年營業總收入的約42%。
該項目包括建設一座年開采75萬噸錳礦的礦山、一座年產35萬噸錳精礦的選礦廠、一座年產8萬噸99.8%的電解金屬錳廠,以及含配套的基礎設施、公路和鐵路。
除此之外,中鋼設備還簽下了其他幾個海外訂單,包括與馬拉維共和國H.E.POWERLIMITED公司簽署的41MW水電項目工程總承包合同,合同金額約2.1億美元,以及與印尼PTDINASTYBAJAMAKMUR公司簽署的年產150萬噸熱軋廠總承包項目合同,合同金額約1.16億美元。
盡管海外捷報頻傳,這些訂單所涉及的款項卻并不能在短期內形成較大的現金流,對于消解中鋼集團所面臨的千億債務而言,更是杯水車薪。中鋼雖已排除了破產可能,但其重組之路將如何走下去,尚無人可知。
早在去年9月,中鋼就被傳出欠下780億元逾期貸款,貸方包括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9家銀行。如今,這一數字再次升級。
5月18日,《財新周刊》援引中國銀行等牽頭債委會的統計稱,截至2014年12月,中鋼集團及所屬72家子公司債務逾1000多億元,其中金融機構債務近750億元,牽涉境內外80多家銀行,以及信托、金融租賃公司。
對于這一消息,中鋼董秘兼新聞發言人李可杰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中鋼相關部門正在對上述數據進行核實。同時,集團層面正在有序推進重組事宜,加快內部體制、機制改革,“力爭化解債務危機”。
李可杰表示,重組事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旗下的中鋼貿易有限公司、中鋼爐料有限公司和中鋼鋼鐵有限公司將進行合并。但對于最終的重組方案出臺,目前尚未有具體時間表。
鋼鐵是資金密集型行業,現金流斷裂會對鋼企形成致命打擊。中鋼現金流吃緊,資產負債率更是連續5年超過90%。
中鋼計劃通過旗下上市公司中鋼國際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鋼國際)定向增發進行融資,來緩解這一局面。
中鋼國際董秘劉質巖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中鋼國際即將引進多個戰略投資者。“它們不僅僅是進行財務投資,而且會在業務上和公司形成互補與合作,幫助公司在行業上下游進行拓展和延伸。”該最終方案將會在一周內公布。
“將旗下3家公司合并為1家,能在一定程度上縮減規模。”分析師對界面新聞記者說,中鋼集如今的累累債務,皆因2011年之前大舉擴張所導致。
中鋼前任掌門人黃天文,在2003年12月出任中國鋼鐵工貿集團公司(后更名為中鋼集團)總經理兼黨委書記,在黃天文時期,中鋼從以經營鐵礦石進出口、鋼鐵設備制造為主業,逐步延伸至鋼鐵供應和銷售等環節,成為“鋼鐵生產型服務商”。
也是在此時期,時任國資委[微博]主任李榮融提出做大做強央企,提出將160多家央企重組為80-100家,行業前3名以外的都有可能被重組。中鋼開始大規模擴張,在海內外收購了一大批資源項目。
其中頗為引人關注的是2008年,中鋼以13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中西部公司(Midwest Corporation)98.52%的股權。但是,該項目一上馬就大幅虧損,隨后鐵礦石一路下行,虧損面不斷加大。
中鋼大舉擴張所依賴的正是銀行的巨額授信貸款。然而,因為項目虧損,投資大多有去無回,加上行業不景氣,導致中鋼無力還貸,形成了大筆逾期貸款。各大銀行對中鋼等有困難的國企采取更為審慎的放貸政策。
銀行抽貸和不予續貸,已是鋼鐵企業面臨的普遍現象。據中鋼協統計,今年一季度大中型重點鋼鐵企業的銀行借款同比下降了5%。截至2014年底,國內大中型鋼企總計銀行貸款1.33萬億元,按此粗略計算,鋼鐵企業獲得的銀行借款同比減少了大約665億元。
2011年5月,國資委將無力解決債務問題的黃天文免職,武漢鋼鐵集團副總經理賈寶軍接任總經理一職。賈寶軍在中鋼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大幅削減資金占用量較大的業務、清理高庫存等等,卻由于內部問題重重,加上鋼鐵行業的整體低迷,中鋼仍未走出虧損泥淖。
2013年,中鋼掌門再度易人。原五礦集團副總裁徐思偉出任總經理。徐思偉在五礦期間,主管國際金融和貿易、信息化等業務,在管理戰略上亦頗有經驗,因而被“中鋼人”寄予厚望。不過,要想帶領中鋼走出困局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
中鋼面臨的困境只是許多國企的縮影之一。“國企在體制層面束縛太大,如果不引入充分的市場規則,恐怕很難有大的改善。”分析師對界面新聞記者說。
分析師認為,中鋼要擺脫困境,不僅要通過業務重組縮減規模,還應當找到新的業務模式,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
受益于“一帶一路”政策利好,中鋼國際5月17日晚間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中鋼設備有限公司(下稱中鋼設備)與俄羅斯奇克蘇公司簽署了電解錳項目總承包合同。總金額達46.2億元,相當于中鋼國際2014年營業總收入的約42%。
該項目包括建設一座年開采75萬噸錳礦的礦山、一座年產35萬噸錳精礦的選礦廠、一座年產8萬噸99.8%的電解金屬錳廠,以及含配套的基礎設施、公路和鐵路。
除此之外,中鋼設備還簽下了其他幾個海外訂單,包括與馬拉維共和國H.E.POWERLIMITED公司簽署的41MW水電項目工程總承包合同,合同金額約2.1億美元,以及與印尼PTDINASTYBAJAMAKMUR公司簽署的年產150萬噸熱軋廠總承包項目合同,合同金額約1.16億美元。
盡管海外捷報頻傳,這些訂單所涉及的款項卻并不能在短期內形成較大的現金流,對于消解中鋼集團所面臨的千億債務而言,更是杯水車薪。中鋼雖已排除了破產可能,但其重組之路將如何走下去,尚無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