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上5000點的大盤,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能引發系列連鎖反應。
6月9日上午,有媒體報道稱,隨著央企整合浪潮的開啟,煤炭巨頭“中煤和神華的合并工作已經啟動”。受此消息影響,當日股市午盤開盤后,煤炭板塊集中爆發,中煤能源和中國神華雙雙漲停。
對合并傳言,神華集團有限公司董秘黃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回應稱,神華方面也注意到相關傳言,“但目前神華集團并未收到任何有關合并的通知或消息。我們也在了解相關情況。如果有相關消息,會第一時間通過公告發布相關信息”。
當晚中煤能源亦發布澄清公告稱,集團和公司均未得到來自于任何政府部門有關上述傳聞的書面或口頭信息,均未向任何部門和企業表示過此類意向。
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在短信中向21世紀經濟報道回應稱:“不了解此事。”而國家能源局新聞辦公室工作人員在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時也表示,“并沒有收到相關文件或下發正式消息,聽過相關傳聞,但目前還只是一種改革思路,神華和中煤的合并并沒有進入實施階段。”
煤炭企業集體過冬 神華集團全員降薪
與股市大漲的情況相反,煤炭企業正在經歷著近年來最為慘淡的行業寒冬。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在5月初召開的2015年煤炭行業脫困會上透露,進入2015年以來,在煤炭需求放緩、過剩產能難以消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煤炭市場行情急轉直下,產銷量下降、庫存高企、價格再次出現持續下跌。隨之,煤炭企業的利潤大幅減少、應收賬款增加、虧損面進一步擴大,多數企業經營困難加劇。
據該協會統計,今年前4個月,全國煤炭產量同比下降6.5%,全社會煤炭庫存已持續40個月超過3億噸;秦皇島5500大卡動力煤價格由年初的520元/噸下降到425元/噸;今年一季度行業利潤同比下降61.9%;全行業煤炭企業虧損面在80%以上;截至3月末,煤炭企業應收賬款3551億元,創歷史新高。
5月25日,神華集團被傳出自5月起全員降薪10%的消息,隨后神華集團通過官方微博予以證實。神華集團表示,“員工工資和企業效益相關,受煤炭市場持續低迷、煤價大幅下降及電價下調等不利因素影響,神華利潤下降,員工降工資符合企業運作規律。”
神華集團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該公司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39.54億元,而去年同期為86億。而另一家傳聞對象中煤集團一季度的凈利潤只有1513萬元,同比大降97.19%。
在行業寒冬中,降薪裁員已是煤炭行業內的普遍現象。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一份內部數據顯示,去年約有50%以上的煤炭企業下調了職工工資。
5月8日,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到5月份,全國煤及褐煤進口量8326.4萬噸,同比去年減少5146.6萬噸,下跌38.2%;金額3264747元,同比下跌50.7%;進口均價392.1元/噸,同比下跌20.2%。
長期關注煤炭板塊的能源分析師戴兵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按當前的數據分析,預計下半年還會有更多的煤礦、貿易商被倒逼退出市場。
促進產業整合之困
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兼并重組一直是煤炭、礦業、鋼鐵等多個過剩產業的熱門話題。按照能源局此前公布的計劃,2015年全國要淘汰煤炭行業落后產能7779萬噸、煤礦1254座。
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化解過剩產能已經喊了很多年,但是過剩的局面并未改善。“作為國企和央企,多數煤炭企業都擔負社會責任,不可能關停讓數以萬計的工人下崗。而許多地方政府也不愿意讓這些地方經濟支柱減產停工。所以這些年淘汰過剩產能一直進展艱難。”
為進一步化解過剩產能,幫助煤炭企業脫困,近日,國家能源局在調研神華集團、中煤集團等煤炭重點企業時表示,對符合產業政策的重點煤炭企業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后期國家將出資成立煤炭行業整合基金,加快形成煤炭行業的進一步整合”。
分析師認為,從國家將成立整合基金這一政策動向可以看出,國家正在從多個層面對煤炭行業進行救助,“這些都是煤炭資源整合前期的一些跡象。”
當前,煤炭行業如何整合成為最受關注的問題。業內人士認為,從全國范圍內來看,除了西南、華中部分地區,大部分地區已經基本完成了地方上的煤炭整合,而在央企層面,出現兼并重組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多家煤炭行業網站及媒體開始紛傳,煤炭行業內數一數二的兩大巨頭神華與中煤集團或將合并。
這并不是神華中煤第一次傳出合并“緋聞”。早在2008年,神華集團原副總經理王安出任中煤集團掌門人。當時引發市場猜測“神華與中煤或將合并”。但后來證實,該緋聞只是企業間的正常人事調動,市場各方過度解讀。
進入2015年之后,隨著南北車的合并,資本市場開始對各大行業內的央企整合傳出多個合并傳聞,例如“三桶油”業務重組合并、寶鋼武鋼合并重組等,神華和中煤的合并傳聞也隨之擴散在各大媒體、微信群之間。
敏感的資本市場再次聞風而動。9日午后煤炭板塊走強,截至收盤漲近4%,漲幅居前,陜西黑貓、中國神華、中煤能源漲停。
合并利與弊?
國家能源局新聞辦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員在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時表示,“并沒有收到相關文件或下發正式消息,聽過相關傳聞,但目前還只是一種改革思路,神華和中煤的合并并沒有進入實施階段。”
事實上,業內各方對神華、中煤的合并的觀點一直存在分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與南北車合并的意義不同,南北車合并后要參與海外市場的競爭,合并有利于統一出口。而煤炭產業的主要消費市場是在國內的,煤炭企業強強合并,規模與產能并未減少,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產業的過剩問題,“各種經濟數據擺在那里,市場行情還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即便整合后也無法產生出新的煤炭消費需求,除非全部退回到計劃經濟,按需生產。”
另一派的觀點則看好這兩大煤炭巨頭整合。秦皇島煤炭網一篇分析文章就列舉了神華與中煤合并的幾大優勢,該文章認為,“在這一輪整合大潮中,神華和中煤的競爭格局與南北車如出一轍,而兩家合并的難度在央企中最低”。
該文觀點認為,從煤炭品質、企業經營、市場競爭等多個方面,神華集團與中煤集團都可以互補。
比如,從生產煤炭種類來看,神華與中煤所生產的煤炭絕大多數都是動力煤。而且就該兩大集團生產的動力煤品質規格而言,不僅互有優缺點,而且這些優缺點正好處于互補狀態——神華動力煤的特點是低灰分、低硫份、低有害微量元素(如S、Cl、F、Se等)、高水分、低熱值、低灰熔點……而中煤動力煤,特別是其主力的平朔煤,其特點是高灰分、高硫分、高有害微量元素(如S、Cl、F、Se等)、低水分、高熱值、過高灰熔點……如果把這兩種“互有高低”的煤炭按比例混配,則可“生產出幾近完美”的動力煤來。
而從市場競爭和企業經營角度來說,合并后的企業擁有10億噸左右/年的生產與銷售數量,無論在中國國內煤炭市場,還是在國際煤炭市場,都將成為真正的“巨無霸”。更巧合的是,神華與中煤兩家集團的總部都位于北京,且相差不到一公里。兩者的主力生產煤礦都集中在“三西”,這也為煤炭的混配作業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