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金融時報》7月6日報道,澳洲礦業公司呼吁中國政府應暫停實施這項新的煤炭品質檢測制度。因為他們認為,這項政策并不公平,澳洲出口到中國的煤炭成本增加,尤其是在當下海運煤炭貿易面臨巨大壓力的時候。
澳洲指責的這項新規,是中國從2015年1月起實施的《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根據該辦法,中國對進口煤炭實施新的檢驗檢疫監管政策,新增五項微量元素的檢測,禁止含灰量16%以上、硫含量3%以上的煤炭進入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市場地區。
出口到中國的煤炭要求變嚴,檢驗不合格的煤炭將面臨退運的風險。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已有多批來自朝鮮、南非、澳大利亞、越南等國的不合格煤炭被退運。
根據澳洲當地媒體《澳洲金融評論》的報道,澳大利亞礦業協會煤炭主管格雷格·埃文斯(GregEvans)表示,中國對進口煤的檢測缺乏一致性和透明性,這增加了澳洲煤企的成本和貿易的不確定性。
“我們擔心的是,這些檢測標準并不適用于中國國內生產商,這相當于變相幫助國內生產商而打壓外國生產商,這可能違反了現行貿易規則。”埃文斯認為。
昆州資源協會總理事邁克爾·羅什(MichaelRoche)稱,有些澳洲的煤船已經受到影響,不得不調整航向,尋找其他客戶,導致出口成本大大提高。
中國公布《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時,澳洲資源經濟局做出估算,澳洲煤企受此影響,每年出口到中國的煤炭最高可減少2500萬噸。
中國對進口煤實行限制,有利于提高東部地區的空氣質量,減少因使用煤炭而帶來的污染物排放,保護大氣環境。但澳洲煤企并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中國政府對進口煤的限制,環保要求只是表面理由,真正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內煤炭企業。
但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志敏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并不只針對進口煤,對國產煤的限制標準也是一樣的,澳洲煤企的質疑并不合理。“相對于進口量的下降,澳洲煤企更擔憂的應該是價格的下跌。”姜志敏說。
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2015年1-5月,中國煤炭進口量8326.6萬噸,同比下降38.2%,煤炭平均進口價格391.9元/噸,同比下降20.3%。
澳洲每年向中國出口的煤炭約達5000萬噸,占到年出口量的約1/4,是中國煉焦煤、動力煤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同時也是中國無煙煤第二大進口國。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5年1-5月,中國從澳洲進口煤炭2745萬噸,同比下降27.4%,平均價格是491元/噸,同比下降22.9%。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中國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刑雷,則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澳洲煤炭質量較高,中國對進口煤的新限制,受沖擊最大的應該為印尼、越南、南非等國企業。
此次澳洲煤企將矛頭指向中國進口煤的新規,從側面反映出全球煤炭產業的不景氣。《澳洲金融評論》稱,澳洲國內煤炭產業正經受多重壓力,動力煤價格已經由2011年中的130美元/噸下降到了目前約59美元/噸。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整個市場對煤炭的需求都在減少,這是中國進口煤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對進口煤的新限制,即使取消該規定,中國從澳洲進口煤炭量也不會有太大增長。”刑雷對界面新聞記者說。
事實上,國內煤企的生存也陷入困境。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如今國內的煤企虧損面已達到八成以上。今年4月,國內煤炭行業龍頭神華集團對員工實施不同程度的降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