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寒冬”進入“冰凍期”的鋼鐵行業,正一邊承受著改革的陣痛,一邊分享著改革的紅利。一方面,宏觀經濟環境的風險壓縮著企業運行的空間;另一方面,市場和環保倒逼鋼鐵企業升級的腳步一刻也未停止過。重壓下的鋼鐵企業要遵循哪些改革的邏輯?
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五屆二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召開前夕,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鞍鋼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張廣寧接受了《中國冶金報》記者的專訪。他指出:“‘冰凍期’同時也是鋼企改革調整的黃金期。化解舊有矛盾和問題,把握新的發展機遇,必須堅持改革創新才能實現。”
整合礦業資源、整合多元資產、控股廣州聯眾、“試水”混改……在他的帶領下,鞍鋼這家傳統的鋼鐵企業正在不斷推進和深化的改革中經歷著蛻變。
內外形勢倒逼鋼企加快改革
“現在,鋼鐵行業的處境不僅是‘冬天’,更是‘冰凍期’,但同時也是鋼企改革調整的黃金時期。”張廣寧對鋼鐵行業的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
張廣寧分析認為,鋼鐵行業面臨的內外環境愈發復雜。當前,隨著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延續,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市場需求不足、價格持續下跌等不利因素愈發凸顯。同時,近年來,政府對化解過剩產能、促進鋼鐵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越來越重視,工作也越來越深入,政策越來越貼近市場。這要求鋼鐵企業必須加快自身變革、自我調整的節奏。
張廣寧認為,目前,行業發展出現了4個新形勢、新特點,認清楚這些有利于鋼企準確把握改革大趨勢。
一是市場倒逼鋼企加速調整進程。截至今年4月末,國內鋼材綜合價格指數為73.19點,同比下跌22.55%;國內101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中有46家虧損,累計虧損26.62億元。在當前鋼鐵供需形勢逆轉、鋼價長期低迷、鋼鐵主業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下,企業面臨很大的經營困難,鋼鐵行業將陷入長期微利、基本虧損的局面。在高產量、低價格、低利潤成為鋼鐵行業新常態的形勢下,鋼企自我調整是必然的。鋼鐵產業將進入大變革、大調整的新階段。
二是環保壓力增大,加速鋼鐵業轉型升級。今年初以來,新環保法正式實施,環保部先后約談部分地方政府負責人,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鐵腕治污……鋼企面臨空前的環保壓力。但從長遠看,嚴格的環保執法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產業集中度,加速鋼鐵行業轉型升級和兼并重組。
三是國際鋼鐵產能合作迎來新機遇。隨著國家允許外資進入鋼鐵業,以及鼓勵鋼鐵企業“走出去”等一系列舉措落地,鋼企獲得了更多在資金、技術、管理、渠道方面加強國際合作的機會。同時,“一帶一路”沿線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為鋼鐵產能轉移到海外奠定了基礎,國外建廠、入股海外服務商等方式不僅能加快國內鋼鐵產能轉移,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鋼企在國內“血戰”。
四是鋼鐵電商的蓬勃興起。目前,全國有接近200家鋼鐵電商平臺,交易規模逐步擴大。電商發展不僅改變了傳統的鋼鐵交易方式,通過信息、資金、資源、物流的整合甚至大數據分析,逐步實現生產的定制化、交易的透明化、服務的精細化等等,更對企業降本增效、樹立品牌、提高競爭力具有顯著作用,這是鋼鐵業與互聯網結合的大趨勢,也是鋼企轉型的方向之一。
鋼鐵企業改革調整“五化并舉”
“化解舊有矛盾和問題,把握新的發展機遇,必須堅持改革創新才能實現。”談及改革創新的重要性,張廣寧態度十分堅決。
他說,鋼鐵行業的改革之路在年初即已明確。至今,《鐵礦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0~2025)》《鋼鐵工業轉型發展行動計劃》等相繼落地,工信部推進鋼鐵行業兩化融合,開展智能工廠應用示范,支持大型鋼企自有電子商務平臺向行業開放平臺轉化,推動汽車板、造船板等個性化訂單加工配送等舉措,都對引導鋼鐵行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在國企改革提速的大環境下,多家鋼企實施了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資產注入、收購、增發等改革措施。
張廣寧認為,新常態在給鋼企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也為改革調整提供了最佳機遇期。這種調整既有戰略規劃、產品技術創新,又有服務上的優化。
張廣寧表示,總體而言,國內鋼企的改革調整呈現出一些共性特征,可以概括為“五化”:
一是產業結構多元化。即在發展鋼鐵主業的同時,追求鋼鐵產業鏈全流程創效能力,挖掘相關產業創效潛力,尋求多元化發展,從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這是由于依靠規模擴張的行業發展路徑已走不通,加之鋼鐵產品價格持續低迷,鋼企必須尋求新的增長點。從鋼企實施產業結構多元化的路徑看,要依托主業在技術、人才、市場、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發展密切關聯產業,如工程技術、信息產業、貿易、金融等;同時,要延伸產業鏈,包括上游的資源開發和下游的鋼材深加工、物流配送,以及資源綜合利用和服務業等,并結合企業資源稟賦培育新的多元支柱產業。
二是運行機制市場化。即通過規范產權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更加市場化的內部管理模式,推進內部產業鏈各環節之間運營機制的全面市場化,以形成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資源優化配置機制,建立更有效率的管控體系,提升企業整體價值創造能力。
三是生產經營國際化。近年來,國內鋼鐵產品出口快速增長,貿易摩擦等潛在的風險因素正逐步積累。為此,國內鋼企正從追求擴大產品出口和掌控海外資源,轉變為以國際化視野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按照資源全球優化配置、生產貼近市場的基本準則優化布局調整。當前,國內多家大型鋼企以“一路一帶”戰略為契機,在推進優勢產能國際化合作上已有所行動。
四是結構調整常態化。圍繞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適應由鋼鐵產品制造商向服務商的轉變,鋼企正不斷推進產品結構、業務結構、組織結構的持續優化調整,特別是鋼企在規模化、批量化產品制造運營模式下形成的傳統營銷體系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向低成本、高效率服務商轉變的需要;而同時,積極發展電商平臺,對企業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進行專業化整合,實現網上貿易、在線融資、資金管理、信息資訊和個性化增值服務等功能,已成為鋼企轉型和創新商業模式的重要支撐。
五是企業管理精益化。即按照“精益思維”要求,根據客戶需求精準定義企業生產價值,以最小的資源投入,創造盡可能多的價值,為客戶提供新產品和及時的服務,追求基于全流程的低成本制造,打造市場比較競爭優勢。
鞍鋼集團深化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通過深化改革,我們在2013年減虧108億元的基礎上,2014年再次實現國務院國資委的控虧指標。”張廣寧對通過改革使企業脫胎換骨寄予厚望,“今后,鞍鋼集團將用改革創新的思路和辦法完善體制和機制,激發各方面的創造活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力實現扭虧控虧目標。”
張廣寧介紹說,2013年以來,鞍鋼集團堅持以“六種發展理念”思想共識為基礎,以集團發展戰略為導向,通過啟動新一輪改革,50項改革任務穩步推進,加大重組整合力度,整合了鞍山、攀枝花、西澳地區礦業資源,成立鞍鋼礦業集團,成為中國首個億噸級鐵礦山企業;整合了鞍山區域生活后勤服務資源,組建現代城市服務公司;對臺灣義聯集團在廣州的聯眾不銹鋼項目實現了控股,進入不銹鋼領域,彌補產品空白,“試水”混合所有制———構建起“兩大區域公司+八大板塊公司”的戰略管控型集團組織架構,形成了相關產業多元化、多種股權結構并存、生產基地跨區域、經營國際化的發展格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發生了深刻變革。
“在鋼價和礦價持續下跌的沖擊下,鞍鋼集團將緊密圍繞抓好‘一個重點’‘兩個轉移’,進一步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原則,重點推動‘三個轉變’。”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在張廣寧心中十分清晰。
“一個重點”———加大虧損企業的改革力度,建立產業退出機制。根據鞍鋼集團發展戰略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對于不符合戰略布局規劃、缺乏市場潛力和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企業,制訂轉型升級、搬遷改造或產業退出的實施方案;按照“獨立經營、分灶吃飯”的經營管理理念,對于持續經營虧損、現金凈流量為負、缺乏造血功能的企業,實施停產或依法關閉清算,實現資源重組和結構調整,止住“出血點”,確保企業生產經營目標的實現。
“兩個轉移”———一是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加快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盤活存量資產,實現產能轉移;二是優化調整國內產能布局,向沿海等地區轉移,實現低成本運作,提高產品競爭力。
“三個轉變”———一是集團管控體系由一體化向差異化轉變,即根據股權結構和業務結構,建立全資、控股、參股成員企業的分類體系,結合行業特點、功能定位及體制、層次、地域和產業成熟度等因素,進一步構建成員企業差異化的管控模式、管控方式,以及分類授權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為實施戰略結構調整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體制機制基礎;二是由產品制造商向服務商轉變,包括推進鞍鋼電商平臺與現有管理體系的順利對接,進一步梳理和優化鞍鋼集團各區域、各板塊的采購、銷售、物流、供應商及客戶管理等方面的管控模式和業務流程,逐步拓展搭建第三方電商服務平臺,為集團成員企業和外部客戶、供應商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增值服務,建立全新的供應鏈合作模式,滿足不同用戶個性化產品定制、質量異議處理、事前介入開發需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發展;三是將市場壓力向發展動力轉變,主要是重點落實各級法人企業董事會決策權和經理班子經營權,突出各級企業市場主體地位與經營責任,深化“三項制度”改革,開展經營者任期目標契約化管理試點,進一步下放企業人事任用、薪酬分配和勞動用工權,完善人力資源市場化優化配置機制,建立集團內部逐級授權體系,創新績效考核體系,堅持效益、效率優先原則,解決影響企業長遠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層次問題。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只有通過改革來化解難題,推進鋼鐵業轉型升級,我們才能從根本上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要求,此外我們別無選擇。”張廣寧強調,“在新舊矛盾交織的復雜環境下,我們更需要做改革的促進者,更需要敢于開拓、敢于擔當甚至敢于試錯的勇氣。在當前形勢下,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為行業發展注入新動力、激發新活力,才能真正實現從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的歷史性轉變。”
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五屆二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召開前夕,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鞍鋼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張廣寧接受了《中國冶金報》記者的專訪。他指出:“‘冰凍期’同時也是鋼企改革調整的黃金期。化解舊有矛盾和問題,把握新的發展機遇,必須堅持改革創新才能實現。”
整合礦業資源、整合多元資產、控股廣州聯眾、“試水”混改……在他的帶領下,鞍鋼這家傳統的鋼鐵企業正在不斷推進和深化的改革中經歷著蛻變。
內外形勢倒逼鋼企加快改革
“現在,鋼鐵行業的處境不僅是‘冬天’,更是‘冰凍期’,但同時也是鋼企改革調整的黃金時期。”張廣寧對鋼鐵行業的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
張廣寧分析認為,鋼鐵行業面臨的內外環境愈發復雜。當前,隨著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延續,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市場需求不足、價格持續下跌等不利因素愈發凸顯。同時,近年來,政府對化解過剩產能、促進鋼鐵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越來越重視,工作也越來越深入,政策越來越貼近市場。這要求鋼鐵企業必須加快自身變革、自我調整的節奏。
張廣寧認為,目前,行業發展出現了4個新形勢、新特點,認清楚這些有利于鋼企準確把握改革大趨勢。
一是市場倒逼鋼企加速調整進程。截至今年4月末,國內鋼材綜合價格指數為73.19點,同比下跌22.55%;國內101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中有46家虧損,累計虧損26.62億元。在當前鋼鐵供需形勢逆轉、鋼價長期低迷、鋼鐵主業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下,企業面臨很大的經營困難,鋼鐵行業將陷入長期微利、基本虧損的局面。在高產量、低價格、低利潤成為鋼鐵行業新常態的形勢下,鋼企自我調整是必然的。鋼鐵產業將進入大變革、大調整的新階段。
二是環保壓力增大,加速鋼鐵業轉型升級。今年初以來,新環保法正式實施,環保部先后約談部分地方政府負責人,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鐵腕治污……鋼企面臨空前的環保壓力。但從長遠看,嚴格的環保執法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產業集中度,加速鋼鐵行業轉型升級和兼并重組。
三是國際鋼鐵產能合作迎來新機遇。隨著國家允許外資進入鋼鐵業,以及鼓勵鋼鐵企業“走出去”等一系列舉措落地,鋼企獲得了更多在資金、技術、管理、渠道方面加強國際合作的機會。同時,“一帶一路”沿線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為鋼鐵產能轉移到海外奠定了基礎,國外建廠、入股海外服務商等方式不僅能加快國內鋼鐵產能轉移,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鋼企在國內“血戰”。
四是鋼鐵電商的蓬勃興起。目前,全國有接近200家鋼鐵電商平臺,交易規模逐步擴大。電商發展不僅改變了傳統的鋼鐵交易方式,通過信息、資金、資源、物流的整合甚至大數據分析,逐步實現生產的定制化、交易的透明化、服務的精細化等等,更對企業降本增效、樹立品牌、提高競爭力具有顯著作用,這是鋼鐵業與互聯網結合的大趨勢,也是鋼企轉型的方向之一。
鋼鐵企業改革調整“五化并舉”
“化解舊有矛盾和問題,把握新的發展機遇,必須堅持改革創新才能實現。”談及改革創新的重要性,張廣寧態度十分堅決。
他說,鋼鐵行業的改革之路在年初即已明確。至今,《鐵礦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0~2025)》《鋼鐵工業轉型發展行動計劃》等相繼落地,工信部推進鋼鐵行業兩化融合,開展智能工廠應用示范,支持大型鋼企自有電子商務平臺向行業開放平臺轉化,推動汽車板、造船板等個性化訂單加工配送等舉措,都對引導鋼鐵行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在國企改革提速的大環境下,多家鋼企實施了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資產注入、收購、增發等改革措施。
張廣寧認為,新常態在給鋼企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也為改革調整提供了最佳機遇期。這種調整既有戰略規劃、產品技術創新,又有服務上的優化。
張廣寧表示,總體而言,國內鋼企的改革調整呈現出一些共性特征,可以概括為“五化”:
一是產業結構多元化。即在發展鋼鐵主業的同時,追求鋼鐵產業鏈全流程創效能力,挖掘相關產業創效潛力,尋求多元化發展,從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這是由于依靠規模擴張的行業發展路徑已走不通,加之鋼鐵產品價格持續低迷,鋼企必須尋求新的增長點。從鋼企實施產業結構多元化的路徑看,要依托主業在技術、人才、市場、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發展密切關聯產業,如工程技術、信息產業、貿易、金融等;同時,要延伸產業鏈,包括上游的資源開發和下游的鋼材深加工、物流配送,以及資源綜合利用和服務業等,并結合企業資源稟賦培育新的多元支柱產業。
二是運行機制市場化。即通過規范產權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更加市場化的內部管理模式,推進內部產業鏈各環節之間運營機制的全面市場化,以形成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資源優化配置機制,建立更有效率的管控體系,提升企業整體價值創造能力。
三是生產經營國際化。近年來,國內鋼鐵產品出口快速增長,貿易摩擦等潛在的風險因素正逐步積累。為此,國內鋼企正從追求擴大產品出口和掌控海外資源,轉變為以國際化視野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按照資源全球優化配置、生產貼近市場的基本準則優化布局調整。當前,國內多家大型鋼企以“一路一帶”戰略為契機,在推進優勢產能國際化合作上已有所行動。
四是結構調整常態化。圍繞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適應由鋼鐵產品制造商向服務商的轉變,鋼企正不斷推進產品結構、業務結構、組織結構的持續優化調整,特別是鋼企在規模化、批量化產品制造運營模式下形成的傳統營銷體系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向低成本、高效率服務商轉變的需要;而同時,積極發展電商平臺,對企業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進行專業化整合,實現網上貿易、在線融資、資金管理、信息資訊和個性化增值服務等功能,已成為鋼企轉型和創新商業模式的重要支撐。
五是企業管理精益化。即按照“精益思維”要求,根據客戶需求精準定義企業生產價值,以最小的資源投入,創造盡可能多的價值,為客戶提供新產品和及時的服務,追求基于全流程的低成本制造,打造市場比較競爭優勢。
鞍鋼集團深化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通過深化改革,我們在2013年減虧108億元的基礎上,2014年再次實現國務院國資委的控虧指標。”張廣寧對通過改革使企業脫胎換骨寄予厚望,“今后,鞍鋼集團將用改革創新的思路和辦法完善體制和機制,激發各方面的創造活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力實現扭虧控虧目標。”
張廣寧介紹說,2013年以來,鞍鋼集團堅持以“六種發展理念”思想共識為基礎,以集團發展戰略為導向,通過啟動新一輪改革,50項改革任務穩步推進,加大重組整合力度,整合了鞍山、攀枝花、西澳地區礦業資源,成立鞍鋼礦業集團,成為中國首個億噸級鐵礦山企業;整合了鞍山區域生活后勤服務資源,組建現代城市服務公司;對臺灣義聯集團在廣州的聯眾不銹鋼項目實現了控股,進入不銹鋼領域,彌補產品空白,“試水”混合所有制———構建起“兩大區域公司+八大板塊公司”的戰略管控型集團組織架構,形成了相關產業多元化、多種股權結構并存、生產基地跨區域、經營國際化的發展格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發生了深刻變革。
“在鋼價和礦價持續下跌的沖擊下,鞍鋼集團將緊密圍繞抓好‘一個重點’‘兩個轉移’,進一步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原則,重點推動‘三個轉變’。”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在張廣寧心中十分清晰。
“一個重點”———加大虧損企業的改革力度,建立產業退出機制。根據鞍鋼集團發展戰略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對于不符合戰略布局規劃、缺乏市場潛力和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企業,制訂轉型升級、搬遷改造或產業退出的實施方案;按照“獨立經營、分灶吃飯”的經營管理理念,對于持續經營虧損、現金凈流量為負、缺乏造血功能的企業,實施停產或依法關閉清算,實現資源重組和結構調整,止住“出血點”,確保企業生產經營目標的實現。
“兩個轉移”———一是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加快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盤活存量資產,實現產能轉移;二是優化調整國內產能布局,向沿海等地區轉移,實現低成本運作,提高產品競爭力。
“三個轉變”———一是集團管控體系由一體化向差異化轉變,即根據股權結構和業務結構,建立全資、控股、參股成員企業的分類體系,結合行業特點、功能定位及體制、層次、地域和產業成熟度等因素,進一步構建成員企業差異化的管控模式、管控方式,以及分類授權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為實施戰略結構調整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體制機制基礎;二是由產品制造商向服務商轉變,包括推進鞍鋼電商平臺與現有管理體系的順利對接,進一步梳理和優化鞍鋼集團各區域、各板塊的采購、銷售、物流、供應商及客戶管理等方面的管控模式和業務流程,逐步拓展搭建第三方電商服務平臺,為集團成員企業和外部客戶、供應商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增值服務,建立全新的供應鏈合作模式,滿足不同用戶個性化產品定制、質量異議處理、事前介入開發需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發展;三是將市場壓力向發展動力轉變,主要是重點落實各級法人企業董事會決策權和經理班子經營權,突出各級企業市場主體地位與經營責任,深化“三項制度”改革,開展經營者任期目標契約化管理試點,進一步下放企業人事任用、薪酬分配和勞動用工權,完善人力資源市場化優化配置機制,建立集團內部逐級授權體系,創新績效考核體系,堅持效益、效率優先原則,解決影響企業長遠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層次問題。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只有通過改革來化解難題,推進鋼鐵業轉型升級,我們才能從根本上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要求,此外我們別無選擇。”張廣寧強調,“在新舊矛盾交織的復雜環境下,我們更需要做改革的促進者,更需要敢于開拓、敢于擔當甚至敢于試錯的勇氣。在當前形勢下,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為行業發展注入新動力、激發新活力,才能真正實現從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的歷史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