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過本年度最慘淡的一周后,大宗商品市場何去何從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自本月6日(上周一)開始,國內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諸多品種頻現暴跌走勢。截至14日收盤,螺紋鋼、銅、鋁等品種累計跌幅均在5%左右,其中跌幅較大的鐵礦石,一度跌愈15%,創出近十年來的新低。
“部分投資者出于風險考量,開始拋售相關品種或增加空單對沖。”14日,國創期貨首席分析師沈兵對導報記者表示,“六國集團與伊朗核談判也令國際原油價格承壓,而油價的不振對大宗商品市場打擊頗深;加上中國資本市場近期出現一輪快速下跌,加重了資金避險情緒,令市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挫。”
值得關注的是,14日早些時候,希臘終于與歐元區達成協議,令債務危機出現轉機。受此影響,國內大宗商品市場多數品種止跌趨穩,滬銅、滬鋁、鐵礦石等均以上漲報收。
不過,受訪業內人士表示,下半年大宗商品市場仍不容樂觀。“國際原油居高不下的庫存量將是油價回升的阻礙,這也會進一步抑制大宗商品市場的回暖。”沈兵表示,特別是目前美國經濟復蘇低于預期、歐元區的危機是否解除仍待觀察、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仍在復蘇,預計下半年大宗商品市場仍將面對需求不旺的窘境,市場價格也將繼續在低位徘徊。
再創新低
“本來以為大宗商品市場跌了大半年,又出現兩次向上嘗試性的突破,市場近期會有更大的做多動能。沒想到現在突然又掉頭向下,讓人措手不及。”13日,在一家進出口公司從事套保交易的王軍對導報記者說。
當日,國內各大宗商品交易品種延續前一周的低迷表現,紛紛低開,截至收盤僅有3種商品上漲,而下跌的品種則多達13種,其中鐵礦石跌幅達5.96%,聚丙烯更是多達7.99%。
王軍表示,受到國內經濟下滑等因素影響,國內大宗商品市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一路下挫,一直到今年2月份才止住跌勢,隨后分別于2月、4月走出兩波向上行情,令市場重燃信心。誰知,剛剛準備迎接“春天”的投資者,迎來的卻是一場冰雹。
導報記者注意到,7日在鐵礦石領跌下,國內商品期貨各品種開盤便出現暴跌,其中鐵礦石大跌7.92%,螺紋鋼下跌2.66%、橡膠下跌6.04%,銅以及其余金屬類期貨品種多數出現跌停。
隨后的8日,上述商品價格仍未能企穩,鐵礦石1509主力合約再度暴跌7.92%至349元/噸。煤炭類期貨全線跌停,三大品種集體創出歷史新低。同時,以銅為首的有色類也出現暴跌,部分品種跌停,其中銅最低跌至37960元/噸,創下6年來新低。
“跌幅之大,來勢之猛,均超過市場預期。”沈兵表示,從盤面信息看,A股暴跌導致的避險資金撤離是大宗商品市場突然下挫的導火索,“一方面A股暴跌給所有市場都帶來了流動性沖擊;另一方面若資本市場走熊,對國內經濟復蘇的打擊非常大,實體經濟必然受到牽連,依靠企業生產需求提振的大宗商品市場自然會受到影響。”
同時,希臘債務危機日趨緊張,也成為此次資金撤離或做空大宗商品市場的推動力量。“希臘危機若爆發會影響到整個歐元區金融系統的穩定,令歐元區經濟再度陷入泥沼,所以即便大宗商品價格都在低位,企業也會增加空單對沖價格下跌的風險,導致市場‘做空’力量大增。”王軍說。
低迷原油壓制市場
實際上,就在國內市場陷入低迷之時,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也一直在“熊市”中徘徊。
導報記者注意到,2015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普遍進入了“低價”時代,其中的標志性品種就是原油。以布倫特原油為例,截至13日該品種報價57.85美元/桶,較今年前期69.63美元/桶的高點已跌去20%,去年同期100美元/桶左右的價格相比,更是幾近腰斬。
“原油是大宗商品的龍頭,原油價格下跌直接影響到市場做多心理。”沈兵對導報記者表示,“從市場表現可以看出,當原油暴跌時,與其關系最為緊密的化工、貴金屬、基本金屬、煤焦鋼等板塊遭受的影響是最大的。”
生意社首席分析師劉心田認為,6月份整個大宗商品市場之所以沒有出現大的下跌主要還是在于原油價格能保持穩定,進而給下游市場提供支撐。然而,就在近期受庫存增加、伊朗核問題現曙光等影響,原油的突發性暴跌,隨即傳導至中下游品種,帶動整個大宗商品市場下落。
“從美國加大頁巖油開發力度,到沙特等產油國壓低油價,與美國爭奪市場份額,原油市場就出現一種不健康的發展,大量的庫存堆積難以消化。”某不愿具名的地方煉廠銷售經理對導報記者表示,這種效應傳導至國內,表現為油市長期疲憊,市場觀望情緒重,企業開工率不足。
沈兵對此表示,低迷的原油市場會進一步傳導至對原材料的需求上,進而加重大宗商品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從而壓制整個市場向上動力。
后市回暖仍待“良機”
當然,在各品種紛紛跌至數年來的低位時,市場能否在下半年重新振作,回到上升通道,也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最新的消息,希臘債務問題已經看到曙光,這是市場前期最擔心的問題,它的解決應該能夠令市場有所反彈。”張軍說。相關資料顯示,14日早些時候,歐元區峰會與希臘政府達成協議,原則上就希臘援助協議達成一致,標志著希臘仍將能夠留在歐元區。受此影響,國內大宗商品止跌回升,銅、鋁、鋅均以上漲報收。
不過,多數受訪業內人士還是認為,大宗商品市場在下半年或仍難現好轉。
“首先,目前國際形勢不佳,美聯儲加息將至,這會加大境外資本流出,給市場流動性帶來壓力。”沈兵表示,“其次,市場下跌的根本原因在于供大于需的問題,從6月份國內PPI跌幅擴大和部分商品進口下滑可以看出,實體經濟的生產積極性依然較低,需求疲軟。”
沈兵表示,這種需求不旺情況在跌幅較大的鐵礦石等期貨品種中尤為突出,“它們的下跌與國內鋼鐵市場嚴重的供需矛盾有極大的關系,這是前期盲目擴產能留下的問題,本身有著去泡沫化的趨勢。”
更有期貨業內人士稱,由中國經濟轉型帶動的商品需求下滑的利空和全球經濟疲軟帶動的工業產出過剩都意味著商品尚沒有到抄底的時機,過早抄底不僅需要考慮資金成本,還要承擔一定下行損失。
值得關注的是,業內人士并未對今年的大宗商品市場完全失望。海通期貨[微博]研究員毛建平就表示,10月份后不排除市場有驚喜出現,而能夠推動市場向好的因素,則包括“實體經濟見底、國內無風險利率下降和改革降低風險溢價”三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