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鋼材價格陰跌不止,不但全無傳統旺季消費的特征,而且迫使鋼企陷入全面虧損的慘境。為了生存,鋼企除了采取減產措施外,更愿意向原料端尋求利潤空間,他們向焦炭企業施壓以獲取更低的生產成本。
工業企業利潤驟降,煤焦比鋼廠更慘
國內實體需求持續疲弱,令成品價格一降再降,8月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大幅萎縮,上游原料企業備感寒意。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額4481.1億元,同比下降8.8%,降幅比7月擴大5.9個百分點;1—8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額同比下降1.9%,降幅比1—7月擴大0.9個百分點。細分行業后發現,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51.6%,原料端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降幅更大,達到64.9%。
在弱需陰霾之下,煤焦鋼產業鏈各方都陷入產品價格下降、利潤萎縮的窘境。其中,煤焦企業利潤萎縮程度比鋼企慘烈得多。究其背后原因,煤焦行業不但要承受大環境的沖擊,而且身處產業鏈議價能力較弱的位置,受到了下游鋼企的利益擠壓。
鋼企擴產不代表焦價受益
一直以來,市場有個誤區,那就是:鋼價持續走低,必然會刺激鋼企采取減產措施。要知道,在國內,價格因素遠不及政策因素帶來的減產效果大。
作為資金密集和勞動密集的行業,鋼企更多肩負的是社會責任。任何一位鋼企管理人在面對保利潤和保社會責任的問題上,往往會傾向于后者,因為減產引發的責任減分遠比利潤下滑嚴重得多。也就是說,在限產保價求利潤和保量不保價求穩定上,后者更是鋼企追求的目標。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何在國內鋼價持續回落的今天,廣東湛江項目依然能順利投產,四川川威還在持續復產之中。
不但增量產能在持續投放,而且存量產能也在提高利用率。上海鋼聯調查163家鋼企的高爐生產情況后發現,總體產能利用率從8月28日的85%回升到9月25日的87.24%。同期,唐山地區的高爐利用率也從83.02%快速回升至91.81%。有投資者會質疑,鋼企擴產,焦炭需求不是更大了嘛,焦炭價格為什么還會繼續下跌?其實,鋼企的戰略核心是,在保社會責任的提前下,盡可能挽救利潤。在成品端無法抗爭的弱需環境下,壓縮原料價格才是其利潤增長的關鍵點。換言之,只要原料跌幅快于成品,鋼企就能扭虧為盈。正是基于上述邏輯,焦炭在本輪黑色產品價格回落行情中,承受著雙重壓力。自然,它要比鋼價率先刷新歷史低點。
焦炭面臨新一輪跌勢
后期焦炭價格能否企穩要看鋼企利潤如何。如果鋼企盈利空間狹小,甚至虧損,那么預示著未來焦炭將開啟新一輪跌勢。據了解,目前,上海鋼聯調查全國163家鋼企中只有12.27%有盈利,河北地區72家鋼企也只有6.85%有盈利,而多數鋼企噸鋼虧損200—400元,少數企業噸鋼虧損500—1000元。
對于鋼企而言,當前一切工作的重心已轉向穩增長,減產萬不可行。為減少虧損,唯有向原料焦炭端尋求“幫助”。近期,山西部分地區焦炭價格已經跌破600元/噸,焦化企業利潤受到壓縮,部分焦化企業虧損較為嚴重,預計這種趨勢還會延續下去。未來焦炭市場會有新的低點出現,短期言底實難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