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今年三季度,浙江檢驗檢疫部門共檢出不合格進口鐵礦84批次,不合格重量659.4萬噸,不合格貨值40727.4萬美元,檢出的不合格進口鐵礦批次、重量也接近同期歷史最高點。其中,有74個批次的品質指標不滿足合同要求,不合格重量550.5萬噸,不合格貨值34629.7萬美元;短重20批,短重重量19416噸,短重貨值105.4萬美元。
檢驗檢疫部門分析,產生不合格主要存在六方面原因:一是澳大利亞鐵礦由于長期開采品質有所下降,而貿易雙方依然沿用原來的合同,未對品質指標進行修改,導致澳大利亞礦品質不合格較多。另外由于澳大利亞注意環保,裝礦時進行噴水以減少粉塵,因而澳礦的水分檢驗結果普遍高于裝貨港。
第二,巴西鐵礦收貨損耗遠高于其它礦種,由于巴西屬于熱帶雨林氣候,雨量大,另外裝貨時向船艙內噴水的現象也較為普遍,導致貨艙內出現明水,航行途中船舶排污水量通常在1000噸以上。三是伊朗礦不合格率很高,且到貨港檢驗結果與裝港值差異往往也比較大,主要是因為伊朗礦山較小且開采水平有限,采選礦設備落后,混礦不均勻,經常出現不同礦區、不同港口混裝的現象,整船貨物顏色、粒度、品位不均,質量波動大。而菲律賓、南非、印度尼西亞等國采樣設備和采樣方式落后,取樣代表性較差,造成檢測結果與貨物實際情況偏差較大。
此外,一些新開發礦山的鐵礦品位相對較低,部分供貨商受利益驅動,通過調整貧富礦的混合比例、降低鐵礦石品位來擴大產量,并和裝貨港檢驗機構協商一致在品質檢驗結果上弄虛作假,造成到貨港檢驗結果和裝港值不一致。另外,伴隨進口鐵礦貿易發展和船舶大型化趨勢,不同礦種的同船拼裝現象日益增多,而拼裝的礦石質量相差較大,導致質量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