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澳荒漠中采礦忙
2003年FMG橫空出世
FMG,福蒂斯丘金屬集團,全名為FortescueMetalsGroup。福蒂斯丘源于古法語,是堅強、勇敢的意思。綜觀FMG的發展,其確實像一位英勇的戰士,在西澳荒漠中“戰斗”,與時間賽跑。
FMG成立于2003年,2008年5月第一船礦發往中國。前期,FMG在澳洲投入大量資金,修建鐵路、儲料場、高壓電線、供水管道等,在西澳荒漠開采鐵礦。FMG一共規劃了奇切斯特、所羅門、西部三個產區和Elliott、Anketell兩個港口。
2009年,奇切斯特產區下屬圣誕溪、斷云等礦山陸續投產。2010年年末,年化產量達到4500萬噸,開始影響全球鐵礦石供需平衡表。
2012—2013年,所羅門產區下屬火尾、國王等礦山投產。2012全年,產量超過6000萬噸。
2014年一季度末,FMG完成計劃產量目標——年化產量1.55億噸。
2015年一季度,FMG完成所有擴張性資本支出。預計2016財年(2015年7月—2016年6月),FMG會保持1.65億噸/年的產量。
產能擴張效率高
FMG產能擴張效率較高,其從2010年開始加大投資力度,擴張1億噸新產能用了5年時間,而澳洲其他巨頭擴張同樣的產能差不多用了8年。FMG創造了鐵礦石開發史上的奇跡。
FMG股東非常集中,創史人AndrewForrest作為大股東,占1/3股份,另外中國的華菱鋼鐵約占15%的股份,且華菱鋼鐵很支持FMG的擴張。兩者相加接近50%的股份,所以FMG決策不需要向太多分散的股東報告。以所羅門產區為例,大大小小的決策平均5.5天/次,效率較高。
FMG的擴張速度超出了絕大部分礦業同行的預期。目前,FMG的基礎設施有1.8億噸/年的運營能力,超過了自身產量1.65億噸/年。FMG歡迎中國投資者到澳洲使用他們的基礎設施。
FMG趕在礦價大跌前完成了產能擴張。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FMG產能的快速擴張導致了礦價的下跌。
成本下滑,品位穩定
總體成本有所下降
FMG預計2016財年的盈虧平衡價格為39美元/噸(折普氏62%品位鐵礦石到中國的價格),C1(離岸成本)為18美元/噸,成本仍有下行空間。實際上,2015年三季度FMG的C1已經下降至16.9美元/噸,在C1上已經節省近1美元/噸。再扣除6美元/噸的利息及資本支出,現金到岸成本僅32美元/噸。
債務好轉,利息成本下滑。2015年二季度末,FMG有約72億美元的凈負債,按1.65億噸/年的產量計算,合4美元/噸的利息成本,這部分成本偏高。最近有網上傳言,河北鋼鐵、天津物產集團在競購FMG資產。FMG內部人士稱,遇到合適的買家可以談。但是FMG希望通過出售采礦資產而不是基礎設施資產的方式,以降低FMG負債,抵消部分利息成本。
FMG靠借債擴張,高峰期總負債120多億美元,到2015年二季度,已經累計還債37億美元。三季度,又回購了3.84億美元負債。
2012年FMG從UBS和JP摩根獲取了48.63億美元的有擔保融資貸款,2019財年到期。后期鐵礦石價格保持在55美元/噸附近的話,按FMG盈虧平衡成本約40美元/噸、年產量1.65億噸計算,FMG可以年賺25億美元。如此一來,大約3年就能還清所有債務。即使不能還清,也可以通過出售資產、再融資等方式解決債務問題,不會出現現金流危機。
定制船舶,發貨效率提升。目前,FMG到中國的運費在5美元/濕噸。FMG正在根據自身的港口情況打造8條26萬噸散貨船。FMG的港口為內河港,有16公里河道,潮水12小時/次,退潮來時沒有裝完的船必須離港,等下一次漲潮再回來作業,這影響了裝船的工作效率。
定制船舶船底較為平坦,不受潮水影響。FMG需要上百條這樣的定制船舶。他們已經自行制造了8條,將這8條船作為船務公司生產的樣板。若以后大量采用定制船舶,那FMG的發貨效率將進一步提高。
按需設置,基礎設備先進。當年,其他礦業巨頭開發皮爾巴拉地區時的基礎設施針對的是日本買家。FMG是澳洲礦業后起之秀,基礎設施按中國需求設置,設施更加先進高效。比如,裝船效率上,FMG裝船效率為1.5萬噸/小時,澳洲某礦業巨頭為6500—8000噸/小時;火車發運量上,FMG一節車皮可裝140—160噸,澳洲某礦業巨頭裝110—120噸;碼頭堆場范圍上,FMG堆場延續兩公里,分5堆,每堆6小塊,每小塊20萬噸,澳洲某礦業巨頭堆場只有800米。對比后發現,FMG基礎設施作業效率高于澳洲其他傳統巨頭。
澳元貶值,節省C1成本。前期,人民幣貶值帶動澳元等資源型貨幣貶值。隨著美元加息預期的減弱,澳元快速反彈,FMG成本在39美元/噸時的匯率基礎是0.77,目前降到0.72,FMG的C1成本節省了約1美元/噸。
FMG生產過程中,70%—80%的成本支出為澳元,澳洲國內的項目建設、設備維護、人員工資等用澳元支付,設備進口付美元,所有債務也都為美元負債。
投入產出高效。FMG投放1億噸產能需要約100億美元的固定資產投資,其他傳統巨頭需要130億—150億美元,某新開發的礦山甚至需要200億美元。另外,南美某礦業巨頭后續新增9000萬噸產能需要197億美元的固定資產投資。FMG的投資能夠較高效地轉化為產出。
采用OPF工藝開采礦石
傳統采礦方式分幾個步驟:打洞→炸藥→破碎→篩分→二次破碎→成品。而FMG采用獨家的OPF技術,分以下步驟:打洞→炸藥→初級破碎→15%成品+85%半成品→水洗(洗去附在礦石表面的鋁黏土)→二次破碎→篩分→三次破碎→8mm直徑的成品。
OPF技術使得FMG的礦石品位更加均勻穩定,有利于下游鋼廠使用。目前,FMG一共4個礦區對應4套OPF裝置。但是,年產2500萬噸60%品位鐵礦石的Firetail礦區,并未上馬OPF裝置,因為其鐵礦石品位穩定,且不用濕洗。
澳洲另外兩家礦業巨頭,一家礦山的產品針對不同的客戶,不混礦,提供各種品位的鐵礦石,另外一家礦山,混礦效率較低,近期還出現了產品品位逐步下降的情況,58%以下低品位礦占了其30%的產量。反觀FMG,OPF技術的應用使得他們可以常年向客戶提供質量穩定的鐵礦石。
FMG銷售的鐵礦石品位多為56%—58%,相對于普氏指數標準的62%品位,FMG存在品位折價問題。比如,2015年三季度62%普氏合同價格為55美元/噸,FMG實際銷售價格為50美元/噸,按普氏指數價格的91%銷售。
中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鋼廠利潤不好,有降低入爐品位變相減產的需求,后期預計中低品位的FMG礦粉將更加受市場歡迎,預計折價維持在85%—90%的范圍內。
FMG看好遠期市場
憑借低廉成本擠占非主流礦、國產礦份額的過程將持續,短期內鐵礦石市場仍處“寒冬”
FMG集團內部人士不認為中國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將提振對房地產、基礎設施、家電等鋼鐵下游產品的需求。拿中美數據來對比:1860年美國城鎮化率為28%,相當于中國1978年的水平;1900年美國城鎮化率為40%,相當于中國2002年的水平;1973年美國城鎮化率到達頂峰,超過70%,而中國目前還未達到這個水平。隨著城鎮化率的進一步提高,鋼鐵產品仍將保持較強勁的需求增速。
另外,對于中國鋼鐵消費量峰值的預估,標準一直在變化。以前說起粗鋼產量,大家會看總量,認為美國、日本粗鋼產量在1億噸附近見頂,中國人口較多,兩億噸見頂。然而,這個說法已經被事實證明錯了。現在,大家開始看人均。目前,中國人均粗鋼產量超過0.5噸,確實屬于世界較高水平。但是從存量的角度來看,中國人均粗鋼存量只有5噸,而美國有15噸,中國市場對鋼鐵、鐵礦石的需求還有空間。
中國的鋼鐵消費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以前說起鋼鐵需求,大家只重視地面的設施建設。現在,意識到還有大量的地下管網需要完善。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比例是6∶4,而中國地下部分的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外,從港口庫存角度考慮,目前澳礦占進口礦的65%,但只占港口庫存的50%,說明港口積累了一部分進口的非主流礦,使得庫存數據變得虛高。扣除這些沒有周轉的死礦,港口實際可用的鐵礦石庫存并不多。FMG內部人士認為,中長期來看,2014年四季度的鐵礦石價格是合理的,目前價格被低估,預計未來2—3年的最低價格可能為55美元/噸,此價格遠遠高于FMG的完全成本。
除了對下游市場有信心,FMG認為自身的競爭力也是過硬的。西澳是全球最適宜開采鐵礦石的地區,其鐵礦石品位高、成本低,而且接近中國、日韓等消費地,運輸方便。未來的需求潛力在印度、東南亞國家,它們都在澳礦的輻射范圍內。西澳礦山的市場競爭力在全球范圍內都較高。
黎明來臨前的黑暗
FMG在2012—2013年完成了投資的高峰,目前進入回收現金還貸的階段。FMG與力拓及必和必拓同在西澳皮爾巴拉地區開發礦石,其礦石稟賦除了品位稍低,其實與兩拓沒有本質的區別。2015年三季度,FMG的C1成本基本接近兩拓。中國每年需進口鐵礦石9.2億噸,四大礦山僅能提供7.7億噸,其中FMG提供約1.3億噸,另外1.5億噸需要從南非、烏克蘭、伊朗等國家進口。FMG目前到中國的現金成本(不算攤銷)僅為32美元/噸,遠低于前述國家45—50美元/噸的成本。
目前來看,在1.5億噸高成本非主流進口礦作為安全墊的情況下,FMG不僅不會經營困難,還可以從容還債,優化資產結構。現在,FMG已經成為一位不折不扣的礦業巨頭。市場后期的關注點應該從礦價能否跌破FMG的成本轉移到南非、伊朗、烏克蘭、加拿大、印尼等高成本非主流礦的生存情況以及國產礦的減產進度上。大部分非主流礦的成本在45—50美元/噸,它們才是市場上未來1—2年影響供給的邊際量。
四大礦山在2018年之前都處于擴產周期,2016年四大礦山預計有4000萬噸新增產量,再加上澳洲新投產的Royhill礦山,總體新增可能在6000萬—7000萬噸。與之相對,2016年鐵礦石需求不僅沒有改善,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的背景下,還有下行趨勢。2016年鐵礦石價格振蕩下行是不變的主題。
四大礦山到中國鐵礦石的現金成本都在35美元/噸以下,而非主流礦成本集中在45—50美元/噸,國產礦成本更高。四大礦山持續增產,意味著低成本的四大礦山擠占高成本非主流、國產礦市場份額的過程仍將持續。從更長遠的周期來看,經過幾年的洗牌,目前四大礦山已經超過占全球鐵礦石海運貿易量的75%,鐵礦石市場形成了高度壟斷格局,2018年以后集中度有望提高到80%以上。產業的高度集中有利于礦山對價格的控制。
下游需求上,中國房地產銷售數據持續向好半年以上,雖然庫存仍在高位,然而,可喜的是情況未惡化。中國房地產銷售端回暖,會逐步向上傳導至鋼材(1788,-5.00,-0.28%)和鐵礦石市場。此外,“一帶一路”進程中,東南亞國家、印度等在加大基建投資。東南亞11國有6.25億人口,印度有12.7億人口。其中,印尼、菲律賓人均GDP于中國2006年的水平相當,印度、越南與中國2000年的水平相當。上述國家的基礎設施與房地產投資需求處于高峰。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泰國、新加坡、緬甸的鐵礦石進口又占中國出口市場的34%。
未來,四大礦山完成擴張,中國需求回暖,新興市場基建和房地產投資加速,高度集中的鐵礦石市場將再掀波瀾。不過,“春天”來臨之前,全行業眼前要考慮的,仍是如何“過冬”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