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華集團連同幾個國際煤業巨頭對于蒙古國塔本陶勒蓋煤礦開發權的爭奪戰曾引發媒體及業內的廣泛關注。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對于上述大煤礦的開發權,神華雖未拿下,但開發權之外的貿易合作已經簽訂。
神華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總經理張廣軍昨日(12月4日)在第五屆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洽談會煤炭論壇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了上述最新進展。他同時表示,在煤炭貿易量方面,“將來每年大概有三千萬到五千萬噸的進口量,主要是焦煤。”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的總體進口焦煤量也就3000多萬噸。對此,業內分析人士表示,神華每年的這一焦煤進口量勢必將撼動國內的焦煤市場。
開發權爭奪或出現轉機
針對蒙古國塔本陶勒蓋礦區開發權的爭奪,神華集團耗時已近十年,但至今仍未如愿。
今年11月初,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神華集團已經與蒙古國企業簽署(鐵路建設項目)合作備忘錄和促進煤炭貿易諒解備忘錄,與神華建立合作關系的3家蒙古國企業分別為:蒙古國額爾登塔本陶勒蓋公司(ETT公司)、能源資源有限責任公司(ER公司)以及塔本陶勒蓋公司(TT公司)。
其中,鐵路合作方面,神華集團董事長張喜武與蒙古國鐵路國家股份公司簽署兩個基礎設施合作備忘錄,將合作修建蒙方口岸標準軌鐵路,并確定建成后由包神鐵路集團代為運營。此消息在發布后亦被認為是神華爭取蒙古國煤礦開發權的鋪墊。
張廣軍向記者表示,目前開發權未拿下的原因在于蒙古國的一些外來投資政策以及資源開發方面政策,其內部還沒有統一。“目前還沒有比較確認的消息,因為他那邊(指蒙古國)新的投資法剛剛頒布。”
按照上述說法,如果礦權未拿下的主要原因在于蒙古國方面的法規的話,那么新頒布的外商投資法案或會為神華帶來轉機。
據新華網今年10月3日消息,蒙古國通過新投資法案,該法案規定,外國國有企業投資蒙古國礦業、銀行、通訊及新聞媒體等行業,控股比例超過33%的話,經蒙古國政府主管部門審批即可,無須再提交議會審批。
這一規定與去年出臺的戰略投資法有所不同,后者規定,戰略性經營企業的外國投資比例超過49%且當時的投資額超過1000億圖格里克(約6000萬美元)時,由政府提交議會作出決定,而其他情況下授予許可事宜則由政府決定。當時礦業、銀行、通訊及新聞媒體被歸入戰略領域。
對此,山西汾渭能源咨詢煤炭產業分析師曾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一法案的變動或意味著中國企業參與蒙古國礦業投資的門檻更低了。“近年蒙古煤的出口增長并不理想,他們需要做出一些改變。”
焦煤市場競爭將更激烈
在神華集團與蒙古國建立鐵路及煤炭貿易合作消息公布的前幾日,彭博社消息稱,未來20年,神華集團將從蒙古國進口10億噸煤炭(主要來自ETT、MMC、TT三家企業),平均每年約5000萬噸的進口量。
彼時,記者曾就上述消息向神華集團官方進行核實,但對方并未給予確認。
在昨日的論壇上,張廣軍向記者透露,針對神華和蒙古國塔本陶勒蓋礦區的煤炭貿易量,最初的約定是5年10億噸的進口量,但是現在初步的計劃是長期的。“將來每年大概有三千萬到五千萬噸的進口量,這個是有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進口數字將足以撼動國內焦煤市場。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煉焦煤累計進口量為3533.17萬噸,同比增長27.58%。
這意味著,神華和蒙古國的焦煤貿易量未來有可能占據進口焦煤市場的至少半壁江山,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神華在動力煤市場穩居霸主地位之后占領焦煤市場的舉動。
曾浩向記者表示,蒙古國的焦煤都是優質焦煤,目前國內焦煤市場優質焦煤很少,國內焦煤市場的話語權還在一些山西焦煤企業手中,未來神華進口焦煤的涌入將會使得焦煤市場競爭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