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進口鐵礦石價格跌破每噸40美元,鐵礦行業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盡管如此,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三大鐵礦石巨頭仍在擴大產量,搶占市場份額。據外媒報道,摩根士丹利認為,在鐵礦石價格暴跌后,業內大型礦商已經累積規模空前的市場份額,獲取了更多定價權。這可能就是他們在本輪鐵礦石大跌期間不斷增加供應的動力。摩根士丹利也表示,對礦業巨頭來說,過去十年,盡快擴大生產是最合理的方式,在市場疲弱以后,現在他們可能要改變策略,并預計淡水河谷可能放慢其成立以來最大鐵礦石項目S11D的開發進度,必和必拓與力拓可能推遲擴張甚至減產。然而,國外投資機構AxiomCapitalManagementInc預計,2017年,鐵礦石價格將跌至每噸20美元左右,并有可能提前到達這一價位。高盛也預計,鐵礦石價格還有很大下降空間。眾所周知,國外這些機構與礦業巨頭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不排除他們釋放這一預期有降低其他礦業公司對市場的信心,促其盡快退出市場,從而提高礦業巨頭市場占有率的目的。
隨著國內鋼鐵產量下滑,鐵礦石需求出現下降,但是進口鐵礦石數量仍在增長,導致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數據顯示,今年1-11月份,我國生鐵產量為6.38億噸,同比下降3.1%;而進口鐵礦石8.56億噸,同比增長1.3%。生鐵產量下降,而鐵礦石進口量升高,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提高到80%以上,而且進口來源集中在澳大利亞和巴西,說明三大礦山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壟斷地位進一步加強。
與國外礦業巨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因鐵礦石價格暴跌,國內外很多鐵礦石生產商信心不足,被迫減產或停產,有的甚至面臨倒閉風險。近日,俄羅斯、加拿大一些鐵礦山已經停產。在我國,根據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雷平喜介紹,由于國內礦山成本與價格倒掛嚴重,虧損面持續擴大,失血企業不斷增多,一些企業沒有利潤和造血功能,只能延緩生存時間。雖然礦山企業從管理和技術的角度采取了降本增效措施,但是降本成效無法彌補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企業虧損面持續擴大。今年1-10月份,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統計的30家重點大中型礦山企業共虧損52.25億元,而去年同期這些企業實現盈利53.44億元。由于經營環境惡化,投資減少,國內鐵礦山產能也出現下降,并有加速下降趨勢。
如何提高國內鐵礦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雷平喜認為,首先要降成本,保生存。由于鐵礦品種單一、用途唯一、產業鏈短、技術含量低,基本不存在品牌價值,在供大于求的環境下,只能靠成本競爭。其次要優化產業結構,提高集中度。目前,鐵礦行業產業集中度低,結構和布局不合理,多、小、散的問題突出,嚴重制約了行業發展,要發展區域礦山,培育龍頭企業,扶持和拯救優質礦山企業。最后,通過轉型升級發展新型礦山。高效化、智能化、綠色化是鐵礦山的發展方向。要加快采掘裝備和開采工藝的改造升級,有效提高生產效率;要加快信息化基礎建設,提升智能化水平;要推進綠色礦山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另外,從政府層面來講,也要認識到,隨著國外礦業巨頭壟斷地位不斷增強,如果國內礦山被擠出市場,過去十年礦價高漲,三大礦山在中國再次賺取更多利潤的一幕很有可能重現。而且,如果國內礦山因虧損而倒閉,礦山職工失業,與礦山相關的運輸、裝備制造企業等相關人員也將面臨失業,這將給社會和諧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如何確保國內鐵礦企業度過冰凍期?既需要企業在當前效益和長遠發展上找到最佳平衡點,持續降本增效、推進精細化管理、發展多元增效產業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國家對國內礦企發展方向做出評估判斷,綜合施治,深入減負,將稅費負擔降到跟國外稅負相當的合理水平,以支持和保護國內礦企發展,維護鐵礦產業安全,保障鋼鐵工業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