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保壓力加大,地處濟南市的濟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濟鋼)搬遷已是箭在弦上,但作為流傳頗廣的搬遷目的地,日照市方面卻對此予以否認。
“(山東)省政府從未想過要把濟鋼搬到日照。”在1月8日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日照市長劉星泰表示,“濟鋼是要轉型升級,淘汰過剩產能,而非整體搬遷。”
有山東省區域研究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搬遷方向上,相較就近遷往萊蕪,濟鋼遷往日照的說法在內部“流傳”更廣——山鋼集團布局日照精品鋼基地。但有分析人士指出,濟鋼的搬遷并不僅是簡單產能轉移問題,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搬遷方案的制定顯得更為謹慎。
濟鋼整體搬遷日照被否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08年3月,山東省為推動鋼鐵產業結構調整,組建了山鋼集團,濟鋼與萊鋼成為山鋼集團的主要成員。然而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分屬濟南、萊蕪兩城的濟鋼和萊鋼看似“合并”多年,但整合效果仍不理想。
一位濟鋼生產部門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山鋼的整體布局中,包含關于原料成本的論證,但萊蕪與濟南一樣同處內陸,并不具備接近原料產地的優勢。
作為另一個備選項,濟鋼搬往日照的呼聲頗高。不過,在1月8日上午召開的日照市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劉星泰已經說“不”。劉星泰公開表示,“山東省政府從未想過要把濟鋼搬到日照,濟鋼是要轉型升級,淘汰過剩產能,而非整體搬遷,請參會的各級領導干部注意辟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5年12月27日至28日,山東省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要求啟動濟鋼轉型發展,但不存在搬遷到日照的問題。在2015年11月27日舉行的濟南市委常委擴大會上,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表示,對于濟鋼的搬遷,已獲山東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搬遷工作將抓緊推進。
一位濟鋼中層人士告訴記者,濟鋼的廠址雖在濟南市,但濟鋼為山東省國資委下屬,搬遷必須經山東省政府同意。
《濟南時報》2015年11月底消息稱,濟南市已呈報了加快推進濟鋼搬遷的請示,山東省發改委正會同山東省國資委、經信委等部門抓緊研究提出意見。針對搬遷方案的制定事宜,《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嘗試向山東省發改委、濟鋼、山鋼等多方面求證,但均未得到回應。
產能或分板塊搬遷
根據大眾網報道,2015年前三季度,日照市GDP1197億元,同比增長6.9%,低于山東全省1.1個百分點,居山東17市的11位。辟謠“濟鋼遷入日照”的消息,是否意味著在中央調整結構、淘汰過剩產能的號召下,地方政府寧愿放棄鋼鐵這樣的落后產能和高耗能GDP?
《齊魯晚報》報道顯示,根據規劃,濟鋼、濟煉將于2022年底前遷出濟南,近期則以升級改造為主。其中2015年底前,濟鋼將完成40噸轉爐關停拆除任務。
雖然對濟鋼整體搬遷日照說“不”,但日照市政府方面亦提到鋼鐵產業升級的計劃。劉星泰在1月8日的會議上表示,下一步,日照市將圍繞“去產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在劉星泰看來,就全國來講,鋼鐵、石化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屬于“去產能”的領域。但就日照市來講,這些產業能夠發揮沿海港口優勢,也符合全國和山東省的生產力布局。以鋼鐵為例稱,與內陸相比,布局在日照,僅運輸成本每噸就能節省一兩百元。這在目前整個鋼鐵行業利薄如紙,甚至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是極為寶貴的。
山東省鋼鐵產能以內陸布局為主,上述濟鋼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省內90%鐵礦石依賴進口,沿海布局滯后致使鋼鐵企業的運輸費用每年增加65億元左右。
作為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誕生、成長起來的新興沿海港口城市,日照的區位優勢明顯,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適合建設包括20~30萬噸級大型深水碼頭在內的各類專業性深水泊位100余個,為中國名副其實的天然深水良港。2010年,日照港鐵礦石吞吐量達到1億噸以上,成為全國鐵礦石進口第一大港。2014年,按可比價格計算,日照市GDP比上年增長10%,增速高于全國2.6個百分點。
分析師劉新偉則表示,從運輸成本的角度考量,山鋼集團已斥資數十億元投入日照鋼鐵精品基地項目建設,濟鋼的鑄鋼產業遷至日照似乎更合理。而在市場分析師弭澎琦看來,雖然企業嚴格控制煉鋼成本,但成本這塊很難再有所縮減,而鋼鐵價格持續低迷,選擇在沿海布局將更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
事實上,山鋼集團正在此方面布局。2015年10月15日,山東鋼鐵發布公告稱,擬以128.2億元的價格向實際控制人山鋼集團轉讓濟南分公司部分資產。
一名業內人士指出,在山東鋼鐵分公司的構成中,濟南分公司的產能算是一塊比較老的資產,將這塊轉給大股東,將有助于山東鋼鐵集中精力加快日照新基地建設。
對此,山東鋼鐵董秘辦人士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公司的產業布局中,日照的鋼鐵精品基地項目是公司未來藍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規劃,日照鋼鐵精品基地項目設計年產鐵810萬噸、鋼850萬噸、鋼材790萬噸。總投資高達567.48億元,環保投資為64.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