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至9日,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鋼結構專家委員會年度工作會在漢召開,200余位鋼結構專家、企業代表齊聚蔡甸。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沈祖炎、浙江大學教授董石麟、貴州大學教授馬克儉共同建議,大力發展鋼結構建筑,以化解目前嚴重過剩的鋼鐵產能。
沈祖炎用“輕、快、好、省”形容鋼結構建筑特點,他認為,鋼結構建筑最適合建筑工業化建造。董石麟帶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種由六桿四面體單元組成的“球面網殼”,便于工業化預制生產。馬克儉則現場推廣多層大跨度“網格結構”,主要用于裝配式施工。
據介紹,鋼結構建筑八成部件均可在工廠加工,同時易拆除,部分產品和材料可重復、循環利用,是綠色建筑的重要代表。相比傳統混凝土建筑,其自重減輕40%,施工效率提高4倍,建設周期縮短1/3,碳排放量減少35%,得房率增加5%以上,在發達國家較普及。
統計顯示,最近5年,我國鋼結構建筑年用鋼量3000萬噸至5000萬噸,占鋼產量5%左右,這一比例與美國45%、日本28%、德國22%相比,明顯偏低。院士們認為:通過大力推廣、發展鋼結構建筑,既可化解鋼鐵產業過剩產能,也可推進建筑工業化,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2014年,我省建筑產業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大關,以中建鋼構、武船重工、團風鋼構為代表的“鋼構集群”,躋身湖北建筑業“十大特色名片”。總部位于深圳的中建鋼構,去年產值突破100億元,產量突破100萬噸,其華中分公司落戶蔡甸后,已開發出兩種模塊化裝配式鋼結構住宅產品,有望運用于中法生態城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