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物聯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統計稱,在經過9月鋼價的大幅下跌后,多數鋼廠已由前期的盈利轉為盈虧平衡或略有虧損。值得注意的是,從鋼廠價格來看,除寶鋼、武鋼外,9月份無論是板材還是建材廠家,出廠價格下調、補差均成為主流。
此外,上述分析稱,“金九”并未給市場帶來需求上的大幅增長,導致對“銀十”預期大幅下降,從而致使新訂單指數也出現了較大幅度下降。
供應增加需求減少:難以平衡的杠桿
一邊是價格低利潤少,一邊是成本高產量多,供需失衡持續困擾的市場似乎陷入了“怪圈”。
陳文告訴本報記者,最關鍵的還在于市場供求關系,產能本來就過剩,再增加產出只會不斷增加過剩,那么市場供需矛盾將不斷加劇。“說到底,還是得鋼廠自覺減產、限產,熬過這段最困難時光。”
業內專家表示,行業特性決定了鋼鐵業資產負債率整體偏高。通常情況下,60%到70%的資產負債率都屬正常,但是如果超過了80%,就有問題了。
我的鋼網資訊總監徐向春此前向媒體分析到,需求放緩、產能過剩、利潤難以償還債務,是鋼鐵企業負債率攀高的重要原因。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鋼廠都會減產,國營鋼廠出于GDP考慮、就業的考慮,擔有更多的社會責任。
陳文說,民營鋼廠多是出于停止生產后貸款被收回的顧慮,不可能主動減產。另外,高爐燜爐也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因此鋼廠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選擇停產。
目前鋼鐵行業利潤率如此低,主要是很多本來就虧損的企業,在政府補貼支撐下,繼續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產品,扭曲了整個市場秩序。個別企業不顧市場規律的死撐,讓整個行業跟著吞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