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天氣晴好,藍天白云的圖片就會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一旦水質變清,身邊的江河小溪就會引來無數叫好點贊。
人們對優良環境的渴望,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最新公布2015年環境質量概況,數據顯示,全省221個省控斷面中,Ⅰ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72.9%,比上年增加9.1%;69個縣級以上城市日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平均為85%,PM2.5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43微克,比上年下降12.2%。
可能有人會說,數據并不能說明什么。因為每到冬天,大家感受的空氣質量根本沒有數據顯示的那么好;來到城郊小鎮,目光所及的那條小河,水質可能并不能激發人產生下河游泳的沖動。“小康全面不全面,環境質量很關鍵”,奔跑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路上的浙江,環保短板怎么補?老百姓的環境獲得感究竟從何提升?
近日,記者從省環保廳了解到,浙江已定下“十三五”環境保護工作總目標,關鍵詞是“三大戰役”——治水、治氣、治土,從天上到地下,布起一道綠色之網,推動我省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美麗中國先行區。
這“三大戰役”,從點到面如何布局?又將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
治水依然蠻拼的
目標:確保全面消除黑臭河和地表水劣Ⅴ類水,80%的地表水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
出招:防反彈促長效,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從2013年開始,“五水共治”無疑是浙江熱度最高的詞匯之一。截至目前,浙江不僅消滅超過5000公里黑臭河,而且近兩萬名省、市、縣、鄉級河長的“華麗陣容”,成為浙江治水的一道亮麗風景。
雖然錢塘江總體水質狀況為優,浦陽江7個省控斷面均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但根據2015年全省環境質量概況,我省地表水總體水質為輕度污染,劣Ⅴ類斷面還有15個,主要分布在臺州平原河網和溫州平原河網。
對照“十三五”環保目標,80%的地表水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意味著80%的地表水要達到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水產養殖區及游泳區的標準,浙江的治水任務仍然艱巨。
2015年4月,國家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省環保廳負責人表示,即將正式出臺浙江“水十條”,實施全過程監管、全體系治理,不斷改善水環境質量。以2016年為例,治水工作將一手抓省控劣Ⅴ類斷面削減6個的任務,一手抓“清三河”達標縣創建,做到防反彈促長效,同時,以錢塘江水環境治理為樣板,全面推進甌江、曹娥江、苕溪、飛云江、運河等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加快杭州灣、樂清灣、象山港、三門灣、臺州灣區域污染治理。
打贏治水“戰役”,不僅要通盤考慮,也要“拼細節”;不僅要攻堅黑臭河,也要守住良好水體。現在,如果你進入省內任何一處飲用水源保護區,手機會立刻收到一條短信:“你已進入某某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又比如,貼沙河是杭州的備用飲用水源地,現在河邊已經豎起了防護欄,保護水質清潔。這些事情雖小,但影響的人卻不少,保護水源,不只是政府部門的責任,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事。
呼吸保衛戰主要看“氣質”
目標: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確保全省重污染天氣明顯減少
出招:正面出擊精準發力,區域聯動智慧管控
2015年年底,杭州在國內率先成為無燃煤火電機組、無鋼鐵生產企業、無黃標車的“三無城市”,全力打造“西湖藍”。
今年1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我省各地的環保部門、公安部門不定時啟動聯合檢查,向破壞環境的企業開出罰單,一項項“藍天行動”正在宣告:直接向天空排污,這事不能忍!
每次霾來了,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尤其是冬天,經常會看到聽到這樣一句話:外來輸入性污染,這讓城市防不勝防。眼下最緊迫的是G20杭州峰會即將召開,人們不禁要問:到時杭州會有藍天白云嗎?
這一問,問出了一個“區域聯動治氣”的點子。杭州已經加入長三角區域協作平臺,聯合20多個城市,一起推進大氣環境區域聯防聯控。眼下,協作平臺正在制訂G20杭州峰會大氣保障方案,并邀請了國內最頂尖的專家來出主意。
大數據、互聯網+,這些熱門的技術,也要用到“智慧治氣”上。據悉,在G20杭州峰會前,杭州將推出“五氣云”環境質量智慧管控系統。比如對工業企業的監管,不只監測企業最終的廢氣排放,連整一條生產線上的每一個節點都要監測到,同時會利用大數據進行計算,清楚了解每一家企業的每一個數據,讓企業找不到機會造假。
同呼吸,共奮斗,治霾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推進城市大氣重污染企業關停或搬遷、全面淘汰黃標車、新注冊登記機動車提前實施國Ⅴ排放標準、秸稈禁燒……浙江接下來要推行的每一項治氣舉措,都可能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利益,只有更多的人具備治理霧霾的責任意識和行動,我們頭頂的藍天才會越來越多。
“土十條”確保土壤安全
目標:確保基本消除突出的重金屬污染隱患,確保土壤環境質量安全
出招:水氣土統籌治理,省市平臺互聯互通
在今年1月召開的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表示,今年將出臺“土十條”,啟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建立規范的污染場地聯合監管機制。
土壤污染不像大氣污染、水污染給人以直觀的感受,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且治理周期較長,所以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專家認為,污染是相互聯系的,大氣中的污染物沉降影響土壤,土壤污染通過地下水滲透影響水質,因此,治水、治氣、治土應該統籌考慮。
2015年,浙江已出臺《農業“兩區”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到2017年,基本扭轉農業“兩區”土壤污染加重趨勢,消除農業“兩區”重大土壤環境安全隱患;同時針對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工業企業騰出相當部分土地和地下水被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等污染的現狀,浙江已完成7個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排查潛在污染場地88處,完成11個污染場地修復示范工程。
據悉,今年浙江將出臺《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浙江“土十條”,并完善信息化監控體系,實現省級平臺與11個市級平臺的互聯互通。同時,完成100處以上疑似污染場地環境風險排查,初步完成全省疑似污染場地清單,完善分級管控制度。
人們對優良環境的渴望,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最新公布2015年環境質量概況,數據顯示,全省221個省控斷面中,Ⅰ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72.9%,比上年增加9.1%;69個縣級以上城市日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平均為85%,PM2.5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43微克,比上年下降12.2%。
可能有人會說,數據并不能說明什么。因為每到冬天,大家感受的空氣質量根本沒有數據顯示的那么好;來到城郊小鎮,目光所及的那條小河,水質可能并不能激發人產生下河游泳的沖動。“小康全面不全面,環境質量很關鍵”,奔跑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路上的浙江,環保短板怎么補?老百姓的環境獲得感究竟從何提升?
近日,記者從省環保廳了解到,浙江已定下“十三五”環境保護工作總目標,關鍵詞是“三大戰役”——治水、治氣、治土,從天上到地下,布起一道綠色之網,推動我省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美麗中國先行區。
這“三大戰役”,從點到面如何布局?又將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
治水依然蠻拼的
目標:確保全面消除黑臭河和地表水劣Ⅴ類水,80%的地表水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
出招:防反彈促長效,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從2013年開始,“五水共治”無疑是浙江熱度最高的詞匯之一。截至目前,浙江不僅消滅超過5000公里黑臭河,而且近兩萬名省、市、縣、鄉級河長的“華麗陣容”,成為浙江治水的一道亮麗風景。
雖然錢塘江總體水質狀況為優,浦陽江7個省控斷面均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但根據2015年全省環境質量概況,我省地表水總體水質為輕度污染,劣Ⅴ類斷面還有15個,主要分布在臺州平原河網和溫州平原河網。
對照“十三五”環保目標,80%的地表水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意味著80%的地表水要達到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水產養殖區及游泳區的標準,浙江的治水任務仍然艱巨。
2015年4月,國家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省環保廳負責人表示,即將正式出臺浙江“水十條”,實施全過程監管、全體系治理,不斷改善水環境質量。以2016年為例,治水工作將一手抓省控劣Ⅴ類斷面削減6個的任務,一手抓“清三河”達標縣創建,做到防反彈促長效,同時,以錢塘江水環境治理為樣板,全面推進甌江、曹娥江、苕溪、飛云江、運河等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加快杭州灣、樂清灣、象山港、三門灣、臺州灣區域污染治理。
打贏治水“戰役”,不僅要通盤考慮,也要“拼細節”;不僅要攻堅黑臭河,也要守住良好水體。現在,如果你進入省內任何一處飲用水源保護區,手機會立刻收到一條短信:“你已進入某某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又比如,貼沙河是杭州的備用飲用水源地,現在河邊已經豎起了防護欄,保護水質清潔。這些事情雖小,但影響的人卻不少,保護水源,不只是政府部門的責任,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事。
呼吸保衛戰主要看“氣質”
目標: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確保全省重污染天氣明顯減少
出招:正面出擊精準發力,區域聯動智慧管控
2015年年底,杭州在國內率先成為無燃煤火電機組、無鋼鐵生產企業、無黃標車的“三無城市”,全力打造“西湖藍”。
今年1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我省各地的環保部門、公安部門不定時啟動聯合檢查,向破壞環境的企業開出罰單,一項項“藍天行動”正在宣告:直接向天空排污,這事不能忍!
每次霾來了,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尤其是冬天,經常會看到聽到這樣一句話:外來輸入性污染,這讓城市防不勝防。眼下最緊迫的是G20杭州峰會即將召開,人們不禁要問:到時杭州會有藍天白云嗎?
這一問,問出了一個“區域聯動治氣”的點子。杭州已經加入長三角區域協作平臺,聯合20多個城市,一起推進大氣環境區域聯防聯控。眼下,協作平臺正在制訂G20杭州峰會大氣保障方案,并邀請了國內最頂尖的專家來出主意。
大數據、互聯網+,這些熱門的技術,也要用到“智慧治氣”上。據悉,在G20杭州峰會前,杭州將推出“五氣云”環境質量智慧管控系統。比如對工業企業的監管,不只監測企業最終的廢氣排放,連整一條生產線上的每一個節點都要監測到,同時會利用大數據進行計算,清楚了解每一家企業的每一個數據,讓企業找不到機會造假。
同呼吸,共奮斗,治霾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推進城市大氣重污染企業關停或搬遷、全面淘汰黃標車、新注冊登記機動車提前實施國Ⅴ排放標準、秸稈禁燒……浙江接下來要推行的每一項治氣舉措,都可能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利益,只有更多的人具備治理霧霾的責任意識和行動,我們頭頂的藍天才會越來越多。
“土十條”確保土壤安全
目標:確保基本消除突出的重金屬污染隱患,確保土壤環境質量安全
出招:水氣土統籌治理,省市平臺互聯互通
在今年1月召開的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表示,今年將出臺“土十條”,啟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建立規范的污染場地聯合監管機制。
土壤污染不像大氣污染、水污染給人以直觀的感受,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且治理周期較長,所以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專家認為,污染是相互聯系的,大氣中的污染物沉降影響土壤,土壤污染通過地下水滲透影響水質,因此,治水、治氣、治土應該統籌考慮。
2015年,浙江已出臺《農業“兩區”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到2017年,基本扭轉農業“兩區”土壤污染加重趨勢,消除農業“兩區”重大土壤環境安全隱患;同時針對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工業企業騰出相當部分土地和地下水被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等污染的現狀,浙江已完成7個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排查潛在污染場地88處,完成11個污染場地修復示范工程。
據悉,今年浙江將出臺《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浙江“土十條”,并完善信息化監控體系,實現省級平臺與11個市級平臺的互聯互通。同時,完成100處以上疑似污染場地環境風險排查,初步完成全省疑似污染場地清單,完善分級管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