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2.6萬億元市屬國有重點企業資產總額,經濟發展勢頭在全國拔尖的重慶,將如何一步步推進改革?
5月9日下午,重慶市政府發布的《關于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此做出進一步的規劃。
根據《通知》,將由重慶市國資委、兩江新區管委會監管的40戶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劃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具體來說,將商業類進一步分為商業一類和二類。其中一類的要求是“完全市場化運作,實現優勝劣汰、有序進退”。這意味著,這些企業中如有明顯產能過剩、競爭力不足的企業,將提速去產能。
重慶市社科院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鄧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國企進行分類管理,可以淡化部分領域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從而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多省市出臺分類細則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在國資委去年9月初出臺《關于深化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后,包括重慶、四川、浙江等多地均已出臺了落地性質文件。
其中,重慶的國資改革引人矚目。
“十二五”期間,重慶全市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從1.7萬億增加到4.5萬億元,其中,市屬國有重點企業資產總額從1.2萬億元增加到2.6萬億。
鄧濤稱,通過對重點的40家企業進行劃分,可以看出重慶國企未來的布局路線圖,“重慶此次將40戶重慶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將明確這些企業未來的發力重點。如商業類將充分追求盈利性,同時國有資本將讓位于民營資本和社會資本,而公益類則規定了這些國企在未來的發展中,考核的重點將是社會職責的履行程度。”
除重慶外,目前四川、內蒙古、浙江、江西、福建等多個省市均出臺了地方版的分類意見。盡管分類名稱不盡相同,但主要的方式是將國企的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進行區分。
如湖北省將18家省屬企業按照商業類國有企業和特殊功能類國有企業兩大類別,其中商業類國有企業重點考核的是經濟效益。
浙江省近日出臺《關于明確省屬企業功能定位實施分類監管的意見》,也將19家省屬企業劃分為功能類和競爭類,并將對其實施分類監管。其中,功能類企業主要是指主業屬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承擔重大專項任務或特定功能的企業。而競爭類企業則主要指主業屬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業務上不承擔特定功能,不具有資源、客戶或市場上的特殊性,完全按照市場規則進行商業化運作的的企業。
鄧濤認為,對國企進行功能分類后,必然牽涉國企的內部分拆與重組,“很多國企在多元化過程中業務龐雜,功能交叉性強,在結構改革中可能面臨重新洗牌,發展目標要調整。如在重慶城投,地產集團旗下均有房地產子公司,被劃為公益類后,這些充分市場競爭類的職能,在未來或將被剝離。”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類管理后,對于國企高管的薪酬或亦將進行劃分。如公益類國企有保障民生的作用,不具有競爭性,或對薪酬有所限制;而進入市場的商業類國企,高管薪水則有望和市場類企業持平。
商業一類市場化運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劃分后,未來上述40戶國企在推進改革、分類促進發展、分類實施監管、分類定責考核等方面將出現較大差別。
其中,被劃分為商業一類的國企有16戶,其共同點是主營業務處于充分競爭領域,如汽車、鋼鐵、紡織等,要求是“完全市場化運作,實現優勝劣汰、有序進退”。
在被劃入的企業中,包括了重慶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年,重慶鋼鐵虧損額約60億元,在被劃分為商業一類后,重慶鋼鐵如何闡釋“優勝劣汰、有序進退”的政策,或將是重慶未來國企改革的重點。
同時,在商業一類企業中,對國有資本的作用也做出了兩方面規定,即主要目標是“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這意味著“盈利能力”將是劃分到該類別的國企的重點考察點。
第二是對于國有資本的股權占比做出了規定:“可以絕對控股、相對控股、參股或完全退出”——這意味著在充分競爭領域,國有資本在管理上將真正“放權”。
此外,商業二類15戶,共同特點是其主業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以銀行和證券為代表的金融類企業。
在股權占上,要求“原則上保持國有資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國有資本參股”。而和商業一類相比,二類的企業對于盈利能力要求有所降低,考核標準是“合理確定經營業績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的考核權重。”
公益類市屬國有重點企業9戶,未設定盈利考核標準,同時表示“可通過購買服務、特許經營、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勵非國有企業參與經營。”
值得注意的是,重慶著名的“八大投”中,有4家公司被劃為了公益類,即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市地產集團和重慶城市交通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上述公司的共同特點是,承擔了重慶主要的基建投資任務,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并不具備盈利能力,相反還需要政府進行一定程度的補貼。
地方資產管理公司——重慶渝富資產經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以及重慶市水務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被劃分到商業二類。
八大投中僅有重慶市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被列為商業一類,這與該公司所處的行業,涉及煤炭和能源等充分競爭行業有關。
5月9日下午,重慶市政府發布的《關于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此做出進一步的規劃。
根據《通知》,將由重慶市國資委、兩江新區管委會監管的40戶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劃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具體來說,將商業類進一步分為商業一類和二類。其中一類的要求是“完全市場化運作,實現優勝劣汰、有序進退”。這意味著,這些企業中如有明顯產能過剩、競爭力不足的企業,將提速去產能。
重慶市社科院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鄧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國企進行分類管理,可以淡化部分領域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從而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多省市出臺分類細則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在國資委去年9月初出臺《關于深化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后,包括重慶、四川、浙江等多地均已出臺了落地性質文件。
其中,重慶的國資改革引人矚目。
“十二五”期間,重慶全市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從1.7萬億增加到4.5萬億元,其中,市屬國有重點企業資產總額從1.2萬億元增加到2.6萬億。
鄧濤稱,通過對重點的40家企業進行劃分,可以看出重慶國企未來的布局路線圖,“重慶此次將40戶重慶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將明確這些企業未來的發力重點。如商業類將充分追求盈利性,同時國有資本將讓位于民營資本和社會資本,而公益類則規定了這些國企在未來的發展中,考核的重點將是社會職責的履行程度。”
除重慶外,目前四川、內蒙古、浙江、江西、福建等多個省市均出臺了地方版的分類意見。盡管分類名稱不盡相同,但主要的方式是將國企的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進行區分。
如湖北省將18家省屬企業按照商業類國有企業和特殊功能類國有企業兩大類別,其中商業類國有企業重點考核的是經濟效益。
浙江省近日出臺《關于明確省屬企業功能定位實施分類監管的意見》,也將19家省屬企業劃分為功能類和競爭類,并將對其實施分類監管。其中,功能類企業主要是指主業屬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承擔重大專項任務或特定功能的企業。而競爭類企業則主要指主業屬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業務上不承擔特定功能,不具有資源、客戶或市場上的特殊性,完全按照市場規則進行商業化運作的的企業。
鄧濤認為,對國企進行功能分類后,必然牽涉國企的內部分拆與重組,“很多國企在多元化過程中業務龐雜,功能交叉性強,在結構改革中可能面臨重新洗牌,發展目標要調整。如在重慶城投,地產集團旗下均有房地產子公司,被劃為公益類后,這些充分市場競爭類的職能,在未來或將被剝離。”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類管理后,對于國企高管的薪酬或亦將進行劃分。如公益類國企有保障民生的作用,不具有競爭性,或對薪酬有所限制;而進入市場的商業類國企,高管薪水則有望和市場類企業持平。
商業一類市場化運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劃分后,未來上述40戶國企在推進改革、分類促進發展、分類實施監管、分類定責考核等方面將出現較大差別。
其中,被劃分為商業一類的國企有16戶,其共同點是主營業務處于充分競爭領域,如汽車、鋼鐵、紡織等,要求是“完全市場化運作,實現優勝劣汰、有序進退”。
在被劃入的企業中,包括了重慶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年,重慶鋼鐵虧損額約60億元,在被劃分為商業一類后,重慶鋼鐵如何闡釋“優勝劣汰、有序進退”的政策,或將是重慶未來國企改革的重點。
同時,在商業一類企業中,對國有資本的作用也做出了兩方面規定,即主要目標是“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這意味著“盈利能力”將是劃分到該類別的國企的重點考察點。
第二是對于國有資本的股權占比做出了規定:“可以絕對控股、相對控股、參股或完全退出”——這意味著在充分競爭領域,國有資本在管理上將真正“放權”。
此外,商業二類15戶,共同特點是其主業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以銀行和證券為代表的金融類企業。
在股權占上,要求“原則上保持國有資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國有資本參股”。而和商業一類相比,二類的企業對于盈利能力要求有所降低,考核標準是“合理確定經營業績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的考核權重。”
公益類市屬國有重點企業9戶,未設定盈利考核標準,同時表示“可通過購買服務、特許經營、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勵非國有企業參與經營。”
值得注意的是,重慶著名的“八大投”中,有4家公司被劃為了公益類,即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市地產集團和重慶城市交通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上述公司的共同特點是,承擔了重慶主要的基建投資任務,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并不具備盈利能力,相反還需要政府進行一定程度的補貼。
地方資產管理公司——重慶渝富資產經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以及重慶市水務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被劃分到商業二類。
八大投中僅有重慶市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被列為商業一類,這與該公司所處的行業,涉及煤炭和能源等充分競爭行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