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使之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在陜鋼龍鋼公司軋鋼廠也有這樣一群工匠,立足本職,為公司治虧創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你瞧,軋鋼廠的匠人們又和油汽潤滑項目“較上了真”。
“師傅,咱年前將車間預精軋、精軋、導衛軸承的潤滑由之前的美孚533換成美孚525,并且在產生同等效果的情況下,使價位由6240元/桶降到4576元/桶,光一桶就降低成本1664元,這半年下來,細細一算竟省了近30萬元吶!”老王徒弟看到師傅這一‘同等替換’妙舉所帶來的巨大效益,再一次炫耀了起來。
“就這,我們也僅僅只是解決了單桶的成本問題,并沒能解決油汽潤滑使用量大的難題,至今我們一個月還得使用30桶,這樣下來,一個月就得用掉近14萬元!我們還得盡快想辦法從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王師傅聽到徒弟一番炫耀后,一語道破了問題真諦,再一次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油汽潤滑改造上……
翻書聲、討論聲伴著車間的轟鳴聲,聲聲入耳。經過反復推敲、論證,最終他們決定雙管齊下,分別從源頭、‘漏’源點上解決油汽潤滑使用量大這一難題。一方面,結合生產實際將總油管由之前的4個變成1個,控制出油量大小;同時,將供油系統的打點時間進行重新設置,使之由6次/分變成4次/分;這樣一來從源頭及過程解決了潤滑用量大的問題。另一方面,對軋機內油汽潤滑分配器進行改造,封堵目前不在使用的預精軋、精軋活套分配點,保證每一滴潤滑油都用到刀刃上。經過這群鋼鐵匠人們再一次精雕細琢,月可減少油汽潤滑使用量20桶,節約成本費用9萬余元。
這種一改再改、一降再降的舉動,在整個分廠已形成常態,面對市場寒冬,他們將繼續把這種不屈不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運用在每一項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