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軋機組備品備件存放區,該小組的職工們正在專心地修理著行車的廢舊車輪。這個車輪是上月檢修時更換下來的,按照慣例,應直接報廢。“經檢測,我們發現只要把軸承更換了,再對其他部位進行適當維修,就可以讓這個備件重新‘上崗’,可以節省一筆備件費。”該小組維修工張勇紹說。這種“勤儉持家”、不放過任何一個降本增效機會的觀念,在該廠職工中早已成為習慣,全員參與修舊利廢的場景隨處可見。
在生產現場,軋機組副組長王永標正帶著幾名滿身油污的職工忙碌著。眼前擺放的零部件讓人眼花繚亂。“這是我們在原來一車間生產現場回收廢鋼時回收的廢舊導衛,其中部分導衛經過軋機組維修工的修復打磨,可二次‘上崗’,初步估計,可節省1萬余元的備件費。”2016年,該班組通過開展創建“節約型”班組活動,共修復各類備件上百件,節約費用20余萬元。尤其是2016年4月份,軋鋼廠實施了提高鋼坯定重和成材率指標的舉措,作為軋機組,如何優化鋼坯定重、降低軋機切損消耗、提高軋鋼成材率指標,成為該班組面對的一道難題。該班組與創新工作室的成員們“強強聯手”,開始了一系列技術攻關。首先對生產直徑12毫米螺二切分按照軋鋼生產工藝參數進行單支鋼坯定重,每天對軋制的工藝參數和鋼坯的單支重量、軋制速度、軋制倍尺長度等進行觀察,經過反復測算、統計、優化,最終確定了直徑12毫米螺二切分單支坯重在原來的基礎上提升3—4千克,保證了軋制過程中飛剪最后一支倍尺保持在最優狀態。
軋制過程中,軋機組攻關人員在電調組人員的配合下,對軋機各機架間的堆拉關系進一步優化,同時完善了中精軋活套器的起套時間、軋制速度,調節最佳匹配時間,避免了因起套不及時、軋制速度調節響應過慢造成的過度拉鋼現象。與此同時,還對冷床倍尺長度參差不齊的現象攻關,重點對飛剪剪臂定位不準、雙線切分不均勻造成倍尺長度偏差過大的問題進行了優化,降低了軋機切損率,提高了直徑12毫米螺二切分綜合成材率指標,直徑12毫米螺二切分綜合成材率指標達到了103.11%。
小班組蘊藏大活力。一車間作業區軋機組職工在成本理念的指引下,默默地攻克著一個又一個難題,為降本增效貢獻著自己最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