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升國內鋼鐵行業生產裝備水平,充分發揮國產減定徑機組技術(簡稱“MFM”)在高線生產領域的重要作用,日前,由高效軋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聯合舉辦的“國產化減定機組技術交流與評價會”在江蘇永鋼集團召開。
2014年,永鋼進一步加快了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與北科大、哈飛工業、天津先導加強合作,大膽嘗試利用國產減定技術及裝備,對線材一分廠(原線四車間)進行設備改造,新增國產減定機組,成為行業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
自2015年12月8日上線調試以來,設備運行穩定,在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產品質量等方面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一方面,軋制速度突破了100米/秒大關,小規格產品的小時產量提高了10%以上,生產成本有了明顯下降;另一方面,對產品質量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盤條組織、氧化鐵皮、表面紅銹、冷鐓鋼的硬度等問題有較為明顯的改善。僅2016年,就為永鋼增加效益2888萬元、為國家創匯1.3億元。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鐘廷珍介紹說,全國目前共有近500條線材生產線,其中90%以上屬摩根三、五代水平,都面臨著升級換代的難題。他表示,和國外采用的減定徑機組技術(簡稱“RSM”)相比,國內研發的雙機架減定徑機組技術(簡稱“MFM”)在建設費用、備件供應、服務效率以及設備復雜程度等方面都具備一定的優勢,該技術在永鋼集團一次性投產成功,且運行良好,證明了該技術不僅不遜于美國摩根的RSM,反而更加簡便,投資僅為其1/3~1/5,且不受制于人,適用于我國眾多的高線廠。鐘廷珍認為,“該技術在永鋼的成功實踐為國內500條高線生產線找到了升級換代的路子。”
據悉,高效軋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是由原國家計委在各個工業領域最早成立的47個國家工程中心之一,中心依托北京科技大學建設。中心人員來自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軋鋼所等有工程實力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