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炭戰略規劃研究院發布《中國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關鍵問題研究》(下稱《研究》)。
《研究》提出,化解煤炭過剩產能是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面臨的核心問題。在產能控制,提高生態、安全、環境等標準的政策情境下,2020年科學產能比例的目標為71%;2030年之后,煤炭科學產能淘汰約20億噸非科學產能,煤炭科學產能比例提升至100%。
優化供應結構匹配社會需求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炭戰略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吳立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煤炭行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尋求轉型升級,歸根結底表現在提升科學產能比例上。
記者了解到,2010年我國煤炭科學產能的比例為45%,2015年這一比例上升至50%。
《研究》認為,目前我國煤炭行業的發展依然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首先表現為煤炭產業結構不合理,行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突出。數據顯示,全國1.08萬處煤礦中,年產30萬噸及以下的有近7000處。同時,煤炭行業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高素質人才比例低,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亟待完善。此外,生態環境約束日益凸顯,煤礦采空區塌陷面積累計已達100萬公頃。
“化解過剩產能是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面臨的核心問題,也是提升科學產能水平的重要任務。”吳立新說。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煤炭行業已化解過剩產能2.9億噸以上,提前超額完成2.5億噸的年度目標任務。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共退出煤炭產能6897萬噸,已完成年度任務的46%。
而截至2015年,我國生產和在建的煤礦產能超過50億噸,需求卻僅為40億噸左右,化解過剩產能的任務依然嚴峻。因產能過剩,企業杠桿增加,在2012年至2016年四年間,煤炭行業資產負債率從53.6%上升到了70.1%,僅融資成本已是全國工業企業平均水平的3倍多,多數企業煤炭運輸成本占終端銷售價格的1/2至2/3,全國20個省份28家煤企關閉破產原國有重點煤礦已墊付資金265億元。而發展戰略缺乏整體考慮與設計,政策持續性不強,行政干預過多,市場監管缺位同樣制約著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
對此,《研究》建議健全標準和監督體系,建立協調高效的煤炭行業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煤礦退出機制,促進行業轉型升級,設立煤礦關閉退出專項基金和轉型發展資金,完善煤炭市場機制,營造良性市場環境,多措并舉降低煤炭行業成本,完善降杠桿支持政策,防范和化解企業債務風險,加強煤炭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創新煤炭供給側改革的體制機制。
探索建設“一帶一路”綠色產能體系
《研究》認為,煤炭行業應深入推行“一帶一路”倡議,拓展煤炭企業“走出去”空間,將我國科學產能、綠色開采等先進理念、技術、標準移植到周邊國家,促進當地煤炭科學有序發展,實現合作共贏,拓展煤炭企業走出去空間,贏得國際舞臺上利益相關方的更多依賴。
吳立新認為,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產能合作指標體系非常必要。當前,不同國家對于煤礦在安全、綠色、技術裝備等方面的指標認證上流程、周期、費用差異很大,對于“一帶一路”綠色產能合作形成了一定障礙;
同時,我國煤炭開發利用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科學產能理念和相關指標已經建立,有條件和實力在國際上逐步建立和推廣我國先進的理念和標準。從對我國的影響來看,有助于提升我國相關技術和裝備、綠色產能的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帶動沿線國家煤炭綠色發展,推動我國先進綠色產能指標成為國際標準,促進形成境外綠色產能合作示范基地。
為此,《研究》參照煤科總院《中國煤炭科學產能評測研究》、《煤炭企業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國家發改委《煤炭先進產能評價依據(暫行)》,提出了設立5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28個三級指標,同時采用開放滾動式指標評價的“一帶一路”綠色產能合作指標體系。
記者注意到,這5個一級指標分別為:資源節約、節能環保、恢復治理、保障體系與和諧發展。
煤炭工業協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郭中華表示:“下一步,我國的煤炭產業肯定要加快'走出去’,這些指標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研究》提出,化解煤炭過剩產能是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面臨的核心問題。在產能控制,提高生態、安全、環境等標準的政策情境下,2020年科學產能比例的目標為71%;2030年之后,煤炭科學產能淘汰約20億噸非科學產能,煤炭科學產能比例提升至100%。
優化供應結構匹配社會需求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炭戰略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吳立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煤炭行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尋求轉型升級,歸根結底表現在提升科學產能比例上。
記者了解到,2010年我國煤炭科學產能的比例為45%,2015年這一比例上升至50%。
《研究》認為,目前我國煤炭行業的發展依然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首先表現為煤炭產業結構不合理,行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突出。數據顯示,全國1.08萬處煤礦中,年產30萬噸及以下的有近7000處。同時,煤炭行業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高素質人才比例低,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亟待完善。此外,生態環境約束日益凸顯,煤礦采空區塌陷面積累計已達100萬公頃。
“化解過剩產能是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面臨的核心問題,也是提升科學產能水平的重要任務。”吳立新說。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煤炭行業已化解過剩產能2.9億噸以上,提前超額完成2.5億噸的年度目標任務。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共退出煤炭產能6897萬噸,已完成年度任務的46%。
而截至2015年,我國生產和在建的煤礦產能超過50億噸,需求卻僅為40億噸左右,化解過剩產能的任務依然嚴峻。因產能過剩,企業杠桿增加,在2012年至2016年四年間,煤炭行業資產負債率從53.6%上升到了70.1%,僅融資成本已是全國工業企業平均水平的3倍多,多數企業煤炭運輸成本占終端銷售價格的1/2至2/3,全國20個省份28家煤企關閉破產原國有重點煤礦已墊付資金265億元。而發展戰略缺乏整體考慮與設計,政策持續性不強,行政干預過多,市場監管缺位同樣制約著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
對此,《研究》建議健全標準和監督體系,建立協調高效的煤炭行業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煤礦退出機制,促進行業轉型升級,設立煤礦關閉退出專項基金和轉型發展資金,完善煤炭市場機制,營造良性市場環境,多措并舉降低煤炭行業成本,完善降杠桿支持政策,防范和化解企業債務風險,加強煤炭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創新煤炭供給側改革的體制機制。
探索建設“一帶一路”綠色產能體系
《研究》認為,煤炭行業應深入推行“一帶一路”倡議,拓展煤炭企業“走出去”空間,將我國科學產能、綠色開采等先進理念、技術、標準移植到周邊國家,促進當地煤炭科學有序發展,實現合作共贏,拓展煤炭企業走出去空間,贏得國際舞臺上利益相關方的更多依賴。
吳立新認為,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產能合作指標體系非常必要。當前,不同國家對于煤礦在安全、綠色、技術裝備等方面的指標認證上流程、周期、費用差異很大,對于“一帶一路”綠色產能合作形成了一定障礙;
同時,我國煤炭開發利用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科學產能理念和相關指標已經建立,有條件和實力在國際上逐步建立和推廣我國先進的理念和標準。從對我國的影響來看,有助于提升我國相關技術和裝備、綠色產能的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帶動沿線國家煤炭綠色發展,推動我國先進綠色產能指標成為國際標準,促進形成境外綠色產能合作示范基地。
為此,《研究》參照煤科總院《中國煤炭科學產能評測研究》、《煤炭企業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國家發改委《煤炭先進產能評價依據(暫行)》,提出了設立5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28個三級指標,同時采用開放滾動式指標評價的“一帶一路”綠色產能合作指標體系。
記者注意到,這5個一級指標分別為:資源節約、節能環保、恢復治理、保障體系與和諧發展。
煤炭工業協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郭中華表示:“下一步,我國的煤炭產業肯定要加快'走出去’,這些指標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