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沖刺之年,顆粒物濃度要比2012年下降25%的大考,將在年底交出答卷。
作為這場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戰場”,河北正面臨著一塊難啃的硬骨頭:脫煤化攻堅。
2016年5月20日,環保部就聯合京津冀三地發布《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年)》,明確要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廊坊市、保定市須在2017年10月底前完成“禁煤區”建設,以減少今年冬天煤炭燃燒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劃在京津冀禁煤區的4個地區中,保定市因為農村面積大、冬季用煤量大面廣等特點成為脫煤任務最重的地區。保定市干部曾算了一筆賬,要在當地完成禁煤區建設,至少需要10年時間。
但老百姓對藍天的期盼已等不了那么久,對保定來說,“超常規”推進減排勢在必行。
煤改遭遇百億資金成本挑戰
京津冀大氣污染問題,一度被老百姓描述為“北京的車、天津的油、河北的煤”。為解決污染問題,河北曾提出5年削減煤炭消耗4000萬噸的目標。
與此同時,冬季頻繁拉響的霧霾紅色預警讓一些曾不被重視的污染源浮出水面——散小企業和百姓采暖用煤。
“希望能在10月底前順利完成禁煤任務,對京津冀的霧霾污染有所改善。”河北省保定市環保局大氣污染治理辦公室主任邸偉介紹說,這也意味著當地有1463個村的66.58萬戶村民要實現去煤化生存。
為了完成這一“超常規”的減排任務,保定市成立了以市長任組長,主管副市長任副組長的“禁煤區氣代煤和電代煤工作領導小組”,要解決的首要難題就是資金缺口。
為減輕禁煤區居民的改造和使用費用,增強改造的積極性,保定市制定了相應的補貼政策。保定市發改委能源處副處長宋貴章對補貼政策如數家珍,“煤改電的老百姓,采購采暖裝置每戶補助7400元,采暖期再補貼2000元;改氣的,每戶補貼2700元購置采暖裝置,采暖期補貼1200元。禁煤區企事業單位取暖鍋爐改造的,政府將按每噸10萬元進行補貼”。
宋貴章介紹說,目前“看得見”的資金有30億元左右的省級財政撥款,32億元左右的市縣財政補貼,還有約30億元的電網升級改造、燃氣輸送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費用,需要政府和參與企業一起想辦法。
在壓減過剩產能、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保定市下轄的縣區級政府要拿出這些錢并不容易。為此,保定市積極嘗試市場化運作,推出了政府特許經營、PPP模式、建立融資平臺、企業墊資、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種方式來籌措資金。
近日記者在保定多個農村采訪時看到,不少農戶已完成了爐具的改造。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村民對煤改氣、煤改電的評價也由之前的懷疑變為肯定。
但是攻堅遠未結束。保定市蓮池區第一大鄉韓莊鄉常務副鄉長呂旭發現,許多農民家還有之前囤下的燃煤,為了保證居民不再使用,這些燃煤只能通過回收的方式處理。
在韓莊鄉,按照每噸塊煤480元,每噸面煤460元的價格回收,然而囤煤場地租金、收煤工人的工資、貨車租金,都得鄉里想辦法解決。
非常規任務逼出非常規辦法
在保定市各區縣重點工作考核中,“燃煤鍋爐綜合整治”成為占分最高的一項,禁煤區任務也成為“一把手”工程,市縣兩級分別成立了禁煤區氣(電)代煤工作領導機構,建立了市包縣、縣包鄉鎮、鄉鎮包村的分包責任制。
書記、市長雙周調度,主管市長每周現場調度,調度會上的一個問題往往涉及多個部門,需要不斷協調想辦法,一場調度會經常從中午一兩點持續到晚上八九點。
在保定,由于燃氣管網及電力支撐基礎設施落后,許多鄉鎮、農村尚未鋪設天然氣管道。這些管道的施工及電網改造費時費力,按以往常規的流程,這些項目從立項到施工,需要辦理涉及土地、規劃、環評等各種手續,有的項目一兩年才能辦成。為了優化審批流程,禁煤區的煤改項目被納入政府審批綠色通道。
此外,緊張的工期意味著大量的人工投入。以保定市中心城區162個城中村的改造任務為例,負責此項任務的保定市新奧燃氣公司組織了兩家測繪單位、4家設計單位、50余個施工單位,約4000名施工人員參與工程建設,工人們吃住在工地,夜以繼日,用了100多天的時間完成了任務。
該公司工程管理部副主任尹洪賓說:“可以說從上到下都為煤改工程開了綠燈,如果不是各部門的大力支持,按正常的效率推進,就很難完成。”
農村生活方式變革在陣痛中前行
煤改工程走進農戶家后,還是遇到了一些老百姓“不買賬”的情況。因為這不僅意味著要改變他們祖祖輩輩“燒煤”取暖做飯的方式,增加上千元的支出,還要打消他們對室溫夠不夠、爐具是否安全的顧慮。
工程推進期間,各個村支兩委通過宣傳畫、橫幅、標語、廣播、微信等各種方式,宣傳煤改氣政策。每個村還配備了組宣委員,通過包片包戶、談心交流的方式宣傳政策。
然而,許多改造完成的村落,仍有人悄悄用起了燃煤。雖然市政府已禁止了所有燃煤的銷售,在主城區禁止任何車輛運輸燃煤,但總有村民能想辦法買到燃煤,躲避檢查。“用蛇皮口袋一裝,一個面包車就拉回家了,檢查的時候,甚至有人把煤偷放到了冰箱里。”村民們的這些行為也讓檢查人員哭笑不得。
不過,大多數村民用“干凈”“方便”形容煤改之后的生活變化。
村民李飛所在的大激店村離保定市區僅十幾公里,在她的記憶中,往年取暖季家家戶戶樓頂的鐵皮煙囪里,都會飄出黑色煤煙,空氣中也彌漫著一股刺鼻氣味,帶著口罩出門一趟,回到家口罩就變黑了。
過去,李飛的母親每個冬天都圍著家里的鍋爐打轉,早上五六點就要起床加煤。自從用上天然氣后,這樣的情況徹底改變。李飛的母親說:“我這個燒鍋爐的可算是解放了。”
保定市發改委能源處副處長李廣靜說,自去年實施改造以來,一部分完成改造的村落效果不錯,村里不再有刺鼻的煤煙味,看得見藍天的天數也更多了。
2016年,保定市終于不再是全國空氣質量排名倒數第一。目前,保定市的煤改任務量已完成60%,未完成改造的村落也在施工中。“希望能看見更好的效果,這是所有人的期待。”李廣靜說。
作為這場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戰場”,河北正面臨著一塊難啃的硬骨頭:脫煤化攻堅。
2016年5月20日,環保部就聯合京津冀三地發布《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年)》,明確要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廊坊市、保定市須在2017年10月底前完成“禁煤區”建設,以減少今年冬天煤炭燃燒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劃在京津冀禁煤區的4個地區中,保定市因為農村面積大、冬季用煤量大面廣等特點成為脫煤任務最重的地區。保定市干部曾算了一筆賬,要在當地完成禁煤區建設,至少需要10年時間。
但老百姓對藍天的期盼已等不了那么久,對保定來說,“超常規”推進減排勢在必行。
煤改遭遇百億資金成本挑戰
京津冀大氣污染問題,一度被老百姓描述為“北京的車、天津的油、河北的煤”。為解決污染問題,河北曾提出5年削減煤炭消耗4000萬噸的目標。
與此同時,冬季頻繁拉響的霧霾紅色預警讓一些曾不被重視的污染源浮出水面——散小企業和百姓采暖用煤。
“希望能在10月底前順利完成禁煤任務,對京津冀的霧霾污染有所改善。”河北省保定市環保局大氣污染治理辦公室主任邸偉介紹說,這也意味著當地有1463個村的66.58萬戶村民要實現去煤化生存。
為了完成這一“超常規”的減排任務,保定市成立了以市長任組長,主管副市長任副組長的“禁煤區氣代煤和電代煤工作領導小組”,要解決的首要難題就是資金缺口。
為減輕禁煤區居民的改造和使用費用,增強改造的積極性,保定市制定了相應的補貼政策。保定市發改委能源處副處長宋貴章對補貼政策如數家珍,“煤改電的老百姓,采購采暖裝置每戶補助7400元,采暖期再補貼2000元;改氣的,每戶補貼2700元購置采暖裝置,采暖期補貼1200元。禁煤區企事業單位取暖鍋爐改造的,政府將按每噸10萬元進行補貼”。
宋貴章介紹說,目前“看得見”的資金有30億元左右的省級財政撥款,32億元左右的市縣財政補貼,還有約30億元的電網升級改造、燃氣輸送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費用,需要政府和參與企業一起想辦法。
在壓減過剩產能、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保定市下轄的縣區級政府要拿出這些錢并不容易。為此,保定市積極嘗試市場化運作,推出了政府特許經營、PPP模式、建立融資平臺、企業墊資、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種方式來籌措資金。
近日記者在保定多個農村采訪時看到,不少農戶已完成了爐具的改造。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村民對煤改氣、煤改電的評價也由之前的懷疑變為肯定。
但是攻堅遠未結束。保定市蓮池區第一大鄉韓莊鄉常務副鄉長呂旭發現,許多農民家還有之前囤下的燃煤,為了保證居民不再使用,這些燃煤只能通過回收的方式處理。
在韓莊鄉,按照每噸塊煤480元,每噸面煤460元的價格回收,然而囤煤場地租金、收煤工人的工資、貨車租金,都得鄉里想辦法解決。
非常規任務逼出非常規辦法
在保定市各區縣重點工作考核中,“燃煤鍋爐綜合整治”成為占分最高的一項,禁煤區任務也成為“一把手”工程,市縣兩級分別成立了禁煤區氣(電)代煤工作領導機構,建立了市包縣、縣包鄉鎮、鄉鎮包村的分包責任制。
書記、市長雙周調度,主管市長每周現場調度,調度會上的一個問題往往涉及多個部門,需要不斷協調想辦法,一場調度會經常從中午一兩點持續到晚上八九點。
在保定,由于燃氣管網及電力支撐基礎設施落后,許多鄉鎮、農村尚未鋪設天然氣管道。這些管道的施工及電網改造費時費力,按以往常規的流程,這些項目從立項到施工,需要辦理涉及土地、規劃、環評等各種手續,有的項目一兩年才能辦成。為了優化審批流程,禁煤區的煤改項目被納入政府審批綠色通道。
此外,緊張的工期意味著大量的人工投入。以保定市中心城區162個城中村的改造任務為例,負責此項任務的保定市新奧燃氣公司組織了兩家測繪單位、4家設計單位、50余個施工單位,約4000名施工人員參與工程建設,工人們吃住在工地,夜以繼日,用了100多天的時間完成了任務。
該公司工程管理部副主任尹洪賓說:“可以說從上到下都為煤改工程開了綠燈,如果不是各部門的大力支持,按正常的效率推進,就很難完成。”
農村生活方式變革在陣痛中前行
煤改工程走進農戶家后,還是遇到了一些老百姓“不買賬”的情況。因為這不僅意味著要改變他們祖祖輩輩“燒煤”取暖做飯的方式,增加上千元的支出,還要打消他們對室溫夠不夠、爐具是否安全的顧慮。
工程推進期間,各個村支兩委通過宣傳畫、橫幅、標語、廣播、微信等各種方式,宣傳煤改氣政策。每個村還配備了組宣委員,通過包片包戶、談心交流的方式宣傳政策。
然而,許多改造完成的村落,仍有人悄悄用起了燃煤。雖然市政府已禁止了所有燃煤的銷售,在主城區禁止任何車輛運輸燃煤,但總有村民能想辦法買到燃煤,躲避檢查。“用蛇皮口袋一裝,一個面包車就拉回家了,檢查的時候,甚至有人把煤偷放到了冰箱里。”村民們的這些行為也讓檢查人員哭笑不得。
不過,大多數村民用“干凈”“方便”形容煤改之后的生活變化。
村民李飛所在的大激店村離保定市區僅十幾公里,在她的記憶中,往年取暖季家家戶戶樓頂的鐵皮煙囪里,都會飄出黑色煤煙,空氣中也彌漫著一股刺鼻氣味,帶著口罩出門一趟,回到家口罩就變黑了。
過去,李飛的母親每個冬天都圍著家里的鍋爐打轉,早上五六點就要起床加煤。自從用上天然氣后,這樣的情況徹底改變。李飛的母親說:“我這個燒鍋爐的可算是解放了。”
保定市發改委能源處副處長李廣靜說,自去年實施改造以來,一部分完成改造的村落效果不錯,村里不再有刺鼻的煤煙味,看得見藍天的天數也更多了。
2016年,保定市終于不再是全國空氣質量排名倒數第一。目前,保定市的煤改任務量已完成60%,未完成改造的村落也在施工中。“希望能看見更好的效果,這是所有人的期待。”李廣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