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買鋼材都可以抗通脹了!”近日,福建巨邦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建華的一條朋友圈得到了諸多機械同行的點贊。
今年初以來,鋼鐵、煤炭、有色、化工等工業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尤其上半年,鋼廠產量不斷刷新紀錄,鋼材價格居高不下。對于以鋼材為主要原材料的機械裝備行業來說,原材料“漲”聲四起,也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時不時吐槽一些鋼材價格的飆升,已經成為機械行業人士的“日常”。
“鋼材等原材料價格漲得有點離譜,但企業為了穩定市場,又沒辦法把上升的成本全部嫁接給客戶,現在實體經濟確實困難。”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為了應對原材料帶來的成本上漲,加速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以及精細化管理縮減成本成為南安機械裝備產業唯一的出路。
困境鋼價持續上漲南企遇成本之痛
在南安,方興未艾的機械裝備產業,涵蓋了軸承、汽配、工程機械、專用機械等大量以鋼材為原材料的企業。
“這一波漲價潮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福建群峰機械總經理助理張建海回憶,從去年10月開始,鋼價的上漲十分明顯,由此也帶動了一些生產所需的焊條等價格的上調。“成本上浮多少沒有具體統計,但的確給企業帶來不少壓力。”張建海說。
石材機械企業正能機械總經理蔡尚蝶則對價格的浮動十分敏感。“原材料這塊,我們鋼材一噸漲了800元,鑄件更甚,每噸漲了1000元。”
春江“水冷”鴨先知,2016年年底,蔡建華就發現鋼材漲價的苗頭。“那時候螺紋鋼一噸還不到2000元,如今價格3000多元,漲幅超過50%。”蔡建華說。
蔡建華所言非虛。數據顯示,相對于技術難度較大的特鋼,螺紋鋼毛利潤現在也超過了30%,1噸螺紋鋼毛利潤超過1000元,現在現貨價格基本在3700元左右。
“現在很多企業的利潤本身就比較薄,我們也不可能成本一漲立即提升產品價格,市場終端根本接受不了,企業的利潤進一步壓縮,實體經濟確實不好做。”蔡建華言語間帶著無奈。
更為艱難的是,除了鋼材之外,橡膠、銅價等原材料的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再加上人工、管理、環保等隱性成本的上升,南安機械裝備產業面臨巨大的壓力。記者采訪中發現,南安包括專業機械、機床、四輪一帶、鑄造等產業,都不同程度受到鋼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沖擊。
出路1提升產品附加值抵消成本壓力
原材料價格上調帶來的成本壓力,大多數企業只能被動承受。不過,更多企業主動應對,希望通過科技轉型等方式縮減原材料漲價給企業帶來的成本壓力。
“提高產品附加值是最具效果的應對方式,盡管在短期之內企業仍然要面臨著成本問題,但從長期來看,創新是不二法門。”蔡尚蝶表示。
正能機械此前專業從事各類石材機械設備的設計、開發和生產。近兩年來,正能不斷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帶領技術人員開發出五軸水刀等附加值較高的新型石材設備。
據介紹,這款設備是與華中科技大學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共同合作開發的,可以利用高壓水流對石材進行切割。只要給水加上一定的“動能”,弱水就能穿透堅硬的巖石。
“石材產業走到現在,要想提升產品附加值,深加工是必然趨勢。”蔡尚蝶說。正能機械除了研發五軸水刀等設備外,在磨拋領域、石材異形系列上也結出碩果累累,產品打入中東、東南亞地區。
“像一些數控設備附加值比較高,能夠抵消原材料成本的比重,這也是我們產品研發的初衷。”蔡建華透露,巨邦當前新開發的花崗巖自動磨機,就是在吸取國內外同類產品優點的基礎上自行研發制造的,其磨拋效率和磨拋質量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附加值也比市面上的同類產品高出不少。
在南安機械裝備企業看來,以創新來應對成本壓力,短期之內雖然難以鎮痛,卻不失為一個有效方式。“創新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也是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張建海表示,很多南安機械裝備企業都經歷過產業發展的早期吸收模仿階段,現在經濟轉型,想要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單靠模仿已經很難。
“國家在提倡工匠精神,如果企業和產業能在產品工藝上進行打磨,那打造出來的就是一大批能工巧匠了。”張建海表示。
出路2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
創新轉型畢竟是長遠之計,但遠水救不了近火,要想止住成本之痛,很多企業也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
磚機企業群峰機械,就從管理上逐漸平衡成本。“精細化管理避免了成本的浪費,有效地為我們利用好每一份原材料。”張建海告訴記者,早在2012年,群峰在專業咨詢公司的指導下進行了為時9個月的精細化管理的推行,全面梳理并初步建立了各崗位的sop,在精細化管理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現如今,精細化管理為企業降低了很多成本方面的壓力。
“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等模塊的實施,為企業實現生產計劃自動化、物料需求計算自動化及精細化、生產進度全程精確控制化、成本管控數據化等功能,我們的成本減少了不少。”張建海透露。
據介紹,用信息化工具實施的精細化管理,讓群峰縮短了交貨周期,10個月消化了2000萬元庫存。以模具生產為例,原來的30天交貨周期被縮短為22天左右,從另一個角度縮減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與此同時,精細化管理為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成本的良性控制,高效管理也讓企業在獲取市場訂單上比同行多了一個“身位”。“去年下半年寶馬展之后,我們的訂單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張建海表示。
在管理創新上,巨邦的“輕資產運營”同樣也為企業減少了成本壓力。蔡建華告訴記者,公司在成立之初決定不購買廠房,以租賃的形式,為企業降低了運營成本。
“成本在漲,經濟在轉型,管理創新讓我們能根據市場需求靈活作出調整。”蔡建華表示,當前市場整體趨勢也在回暖,尤其是市場洗牌,小企業倒閉,原先混亂的市場價格逐漸規范,對大企業來說,抓好創新和管理,就能在市場上立足。
今年初以來,鋼鐵、煤炭、有色、化工等工業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尤其上半年,鋼廠產量不斷刷新紀錄,鋼材價格居高不下。對于以鋼材為主要原材料的機械裝備行業來說,原材料“漲”聲四起,也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時不時吐槽一些鋼材價格的飆升,已經成為機械行業人士的“日常”。
“鋼材等原材料價格漲得有點離譜,但企業為了穩定市場,又沒辦法把上升的成本全部嫁接給客戶,現在實體經濟確實困難。”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為了應對原材料帶來的成本上漲,加速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以及精細化管理縮減成本成為南安機械裝備產業唯一的出路。
困境鋼價持續上漲南企遇成本之痛
在南安,方興未艾的機械裝備產業,涵蓋了軸承、汽配、工程機械、專用機械等大量以鋼材為原材料的企業。
“這一波漲價潮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福建群峰機械總經理助理張建海回憶,從去年10月開始,鋼價的上漲十分明顯,由此也帶動了一些生產所需的焊條等價格的上調。“成本上浮多少沒有具體統計,但的確給企業帶來不少壓力。”張建海說。
石材機械企業正能機械總經理蔡尚蝶則對價格的浮動十分敏感。“原材料這塊,我們鋼材一噸漲了800元,鑄件更甚,每噸漲了1000元。”
春江“水冷”鴨先知,2016年年底,蔡建華就發現鋼材漲價的苗頭。“那時候螺紋鋼一噸還不到2000元,如今價格3000多元,漲幅超過50%。”蔡建華說。
蔡建華所言非虛。數據顯示,相對于技術難度較大的特鋼,螺紋鋼毛利潤現在也超過了30%,1噸螺紋鋼毛利潤超過1000元,現在現貨價格基本在3700元左右。
“現在很多企業的利潤本身就比較薄,我們也不可能成本一漲立即提升產品價格,市場終端根本接受不了,企業的利潤進一步壓縮,實體經濟確實不好做。”蔡建華言語間帶著無奈。
更為艱難的是,除了鋼材之外,橡膠、銅價等原材料的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再加上人工、管理、環保等隱性成本的上升,南安機械裝備產業面臨巨大的壓力。記者采訪中發現,南安包括專業機械、機床、四輪一帶、鑄造等產業,都不同程度受到鋼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沖擊。
出路1提升產品附加值抵消成本壓力
原材料價格上調帶來的成本壓力,大多數企業只能被動承受。不過,更多企業主動應對,希望通過科技轉型等方式縮減原材料漲價給企業帶來的成本壓力。
“提高產品附加值是最具效果的應對方式,盡管在短期之內企業仍然要面臨著成本問題,但從長期來看,創新是不二法門。”蔡尚蝶表示。
正能機械此前專業從事各類石材機械設備的設計、開發和生產。近兩年來,正能不斷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帶領技術人員開發出五軸水刀等附加值較高的新型石材設備。
據介紹,這款設備是與華中科技大學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共同合作開發的,可以利用高壓水流對石材進行切割。只要給水加上一定的“動能”,弱水就能穿透堅硬的巖石。
“石材產業走到現在,要想提升產品附加值,深加工是必然趨勢。”蔡尚蝶說。正能機械除了研發五軸水刀等設備外,在磨拋領域、石材異形系列上也結出碩果累累,產品打入中東、東南亞地區。
“像一些數控設備附加值比較高,能夠抵消原材料成本的比重,這也是我們產品研發的初衷。”蔡建華透露,巨邦當前新開發的花崗巖自動磨機,就是在吸取國內外同類產品優點的基礎上自行研發制造的,其磨拋效率和磨拋質量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附加值也比市面上的同類產品高出不少。
在南安機械裝備企業看來,以創新來應對成本壓力,短期之內雖然難以鎮痛,卻不失為一個有效方式。“創新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也是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張建海表示,很多南安機械裝備企業都經歷過產業發展的早期吸收模仿階段,現在經濟轉型,想要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單靠模仿已經很難。
“國家在提倡工匠精神,如果企業和產業能在產品工藝上進行打磨,那打造出來的就是一大批能工巧匠了。”張建海表示。
出路2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
創新轉型畢竟是長遠之計,但遠水救不了近火,要想止住成本之痛,很多企業也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
磚機企業群峰機械,就從管理上逐漸平衡成本。“精細化管理避免了成本的浪費,有效地為我們利用好每一份原材料。”張建海告訴記者,早在2012年,群峰在專業咨詢公司的指導下進行了為時9個月的精細化管理的推行,全面梳理并初步建立了各崗位的sop,在精細化管理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現如今,精細化管理為企業降低了很多成本方面的壓力。
“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等模塊的實施,為企業實現生產計劃自動化、物料需求計算自動化及精細化、生產進度全程精確控制化、成本管控數據化等功能,我們的成本減少了不少。”張建海透露。
據介紹,用信息化工具實施的精細化管理,讓群峰縮短了交貨周期,10個月消化了2000萬元庫存。以模具生產為例,原來的30天交貨周期被縮短為22天左右,從另一個角度縮減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與此同時,精細化管理為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成本的良性控制,高效管理也讓企業在獲取市場訂單上比同行多了一個“身位”。“去年下半年寶馬展之后,我們的訂單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張建海表示。
在管理創新上,巨邦的“輕資產運營”同樣也為企業減少了成本壓力。蔡建華告訴記者,公司在成立之初決定不購買廠房,以租賃的形式,為企業降低了運營成本。
“成本在漲,經濟在轉型,管理創新讓我們能根據市場需求靈活作出調整。”蔡建華表示,當前市場整體趨勢也在回暖,尤其是市場洗牌,小企業倒閉,原先混亂的市場價格逐漸規范,對大企業來說,抓好創新和管理,就能在市場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