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期貨市場年均交易額超過百萬億元,多個期貨品種的成交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中國價格”的國際影響力卻有待加強。
作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進口國和消費國,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定價金融化程度不斷加強,開放期貨市場,提高“中國價格”影響力勢在必行。
“目前,國際大宗商品貿易由美元計價,中國價格的國際影響力不夠,制約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效率,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限制了中國有效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程度。”大商所理事長李正強表示。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和消費國,而且從鐵礦石到鋼材,包括焦煤、焦炭等輔料,已有成熟的期貨品種,形成了封閉的產業鏈風險管理閉環,產業企業參與度比較高。”在李正強看來,選擇鐵礦石期貨品種國際化,其優勢就在于實體供需貿易量大,市場成熟度高,企業參與度高,交易所在維護市場平穩運行、防范市場風險方面有充分的經驗積累。
當前,以國際化為目標的原油期貨已獲得國務院批準,上市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之中;鐵礦石期貨國際化的工作也已經準備完畢,正待監管部門審核放行。
根植于中國龐大的實體經濟體量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期貨交易所作為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可以扮演好火車頭的角色,積極探索,與各金融行業共同合作,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現階段國情,契合現階段改革的期貨服務實體經濟之路。”李正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