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末,攀鋼管理創新部組織攀鋼釩、西昌鋼釩等單位基礎管理專家,對相關單位基礎管理工作推進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在本次檢查中,攀長特軋鋼廠扁鋼作業區名列第一名。
鞍鋼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攀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段向東在攀長特調研時,對扁鋼作業區超強的執行力和扎實的基礎管理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要求攀鋼管理創新部牽頭,深入扁鋼作業區,挖掘其在“五制配套”管理推行進程中的典型做法。
選好作業長
選拔能工巧匠當作業長,確保權力“放得下”又“接得住”,作業長核心作用充分發揮
“作業長就是以前的車間主任,倒班作業長就是以前的大班長,換湯不換藥。”這是部分職工對攀鋼推行作業長制的最初認識。扁鋼作業區用鐵的事實證明,作業長制改變的并非只有稱謂,更是理順管理流程、提升經濟技術指標、降低生產成本的有效方法。
2017年,攀長特“五制配套”管理在歷經理念滲透、措施落地兩個階段后,徹底打破片區作業長與倒班作業長并存的格局,正式取消原區域化管理模式。
新的管理模式實施后,將權力向作業長傾斜,但權力下放后作業長能否接得住?攀長特總經理江賓說,選好作業長,是攀長特推行“五制配套”的關鍵,扁鋼作業區就是典范。
練仕均,曾是攀長特扁鋼作業區一名黨支部書記,在2016年走上扁鋼作業區作業長崗位。短短一年多時間,他帶領作業區干部職工屢創奇跡。今年3月份,扁鋼產量創歷史新高,質量同比上升,成本大幅下降。其成功之道,與他高標準選拔倒班作業長,充分放權,激發倒班作業長的主觀能動性密切相關。
倒班作業長于學斗,二輥操作技術能手,帶領職工窮盡一切辦法將工作做到極致。今年大年初一,扁鋼作業區為某公司生產高鐵產品關鍵零部件,需要將扁鋼成品的邊裂銑邊鋸掉。按常規做法,需要花3天時間外轉銑邊,耗費4000元加工成本才能完成。于學斗協調天車工、操作工,將10噸貨物從熱軋副跨轉運到新跨,組織職工用砂輪修磨。“僅用3小時,沒花一分錢就解決了問題。”練仕均對于學斗的工作能力贊不絕口。
令練仕均贊賞有加的,還有倒班作業長郭東和張志剛。他們和于學斗一樣,都是各自領域的能工巧匠,不僅能將權力“接住”,還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作業區產量、質量提升打下了基礎。
“手下”得力,練仕均也從繁瑣的工作中解脫了出來。他拿出當年當老師的勁頭,對作業區勞務用工進行培訓,將其培養成“熟手”,推動了作業區整體工作水平上臺階。
當好“指揮官”
強化工序服從,對上工序嚴格督導,對本工序嚴格管理,對下工序像對客戶一樣真誠
保住交貨期,是生產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可喜的是,扁鋼作業區的交貨期可以精確到小時,這與該作業區強化工序服務密不可分。
扁鋼作業區的前身是扁鋼廠,點多、面廣、戰線長。機構改革后,該作業區對口主要工序多達10個,而其管理卻井井有條。練仕均的管理秘籍就是:對上工序嚴格驗收,對本工序嚴格管理,對下工序像對客戶一樣真誠。
“只有有了高質量的原料,我們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對待上工序,我們隨時協調。”練仕均說,他“臉皮很厚”,只要發現坯料不合格,他天天要求區域工程師不厭其煩溝通。
練仕均并非“胡攪蠻纏”,而是讓區域工程師用四周平均移動數據分析,請技術、質量部門為相關工序提供技術支撐。近年來,鍛造中壩作業區和初軋作業區為扁鋼作業區提供的坯料質量穩步提升,產品合格率大幅提升。下工序薄板作業區連續3年未對扁鋼作業區提起投訴,為生產航天航空等核心產品提供了支撐。
最值得稱道的是,在不違背生產組織原則的前提下,扁鋼作業區急用戶所急的工作作風,得到了用戶的高度認同。
今年春節,國外某大公司急需攀長特在15天內,生產一批P20攀鋼坯,要求產品銑邊,并對硬度提出了嚴格要求。接到任務后,扁鋼作業區向各工序負責人發出動員令:春節期間,全部到崗代班,嚴格監控每道工序!3月7日,該批產品如期交貨,比規定時間提前了3天,給客戶留下了良好印象。
類似這樣的事,在扁鋼作業區比比皆是。3月份,D2產品交貨期創造了國內同行最快。
突出標準化
推行工藝流轉卡,讓每一個產品都有“身份證”,逐步形成“五制配套”管理文化
2017年7月份,工藝流轉卡制度在扁鋼作業區試運行。每一塊鋼有了一張“身份證”,標注了生產編號、爐號、鋼號、重量、支數等信息,對強化過程管控,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幫助。
“在推行‘五制配套’管理的不同階段,扁鋼作業區都制定了不同的措施,這是他們順利推行的原因。”攀長特運營改善部副部長周平川說,強大的執行力+創新能力+不懈努力,是扁鋼作業區的成功之道。
自從2016年攀鋼全面推行“五制配套”管理以來,扁鋼作業區按照要求逐步推進。練仕均和3個倒班作業長分階段到攀鋼本部學習,并引導作業區員工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五制配套”管理模式是理順管理、提升效率和效益的好方法。
“有了好方法,還要會使用,攀鋼管理創新部和攀長特為我們想了很多‘招數’。”練仕均說,鞍鋼集團和攀鋼的制度清理、修編和完善,加速推進了標準化作業在扁鋼作業區的精準落地。
人力資源深度優化后,原400人的扁鋼作業區,僅留下了175名在崗職工、128名社會化用工。在沒有增加設備和人員的情況下,產量、質量節節攀升;用并不高級的設備,生產出了國內一流的預硬鋼;汪建軍等黨員常年利用休息時間檢測預硬鋼硬度,為高合軍工坯料打上定節號、鋼號、爐號,為職工燒洗澡水、清掃廁所、保養設備……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艱苦奮斗,永攀高峰’的攀鋼精神。”這是段向東董事長對扁鋼作業區作業長的高度評價。
如今,數字化管理、軍事化管理、色彩管理、自主管理等,已在扁鋼作業區全面開花,“五制配套”管理文化正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