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觀點
本周債券市場強勢上漲,國債期貨與長端現券的表現較為強勢。本周信用債跌勢稍有緩和、利率債顯著走強,尤其是長端活躍券與國債期貨的漲幅較大。短端利率仍有小幅回調,導致利率債曲線繼續走平,隱含稅率也進一步壓縮。驅動因素來看,本周債市走強與資金面較為寬松、一級招標明顯改善、美債利率大幅下探、博弈監管政策放松等有關。當然,4月下旬降準后長端利率快速上行,也是本輪行情修復的一個基礎。
周五盤后,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其規則修正包括:其一,放松過渡期指標要求。對于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征求意見稿要求2018年6月底前達到70%、2018年底前達到100%,此次正式稿要求2018年底前達到80%、2019年6月底前達到100%。其二,延遲流動性匹配率考核。對于流動性匹配率,征求意見稿要求2018年底前達到90%、2019年底前達到100%,此次正式稿要求在2020年前僅作為監測指標,2020年1月1日起執行流動性匹配率監管要求。其三,允許中小銀行自主選擇考核指標。允許資產規模小于2000億元人民幣的商業銀行,在“經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情況下,變更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考核至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例考核。其四,清晰界定考核指標適用情境等。對于資產規模處在2000億元臨界水平的商業銀行,明確要求資產規模達到2000億元的,首月仍可適用原監管指標,次月必須適用針對資產規模不小于2000億元的商業銀行的監管指標。對于日間流動性頭寸管理,明確定義可用資金變化情境包括賬面資金、日間信用額度、可用押品等。其五,加強管理信息系統要求,增加“日間流動性狀況”的監測要求。
結合數據來看,中小銀行大多面臨流動性匹配率達標困難的情況。我們利用上市公司年報數據,對流動性匹配率進行了估算后發現:除了吳江銀行因為數據有限、難以估算之外,四家農商行的流動性匹配率大多在80-90%附近,達標情況較好的江陰銀行該指標也僅95%。而上市銀行的資質通常好于非上市銀行,這意味著中小銀行的流動性匹配率達標難度可能普遍不小。為了達標,中小銀行需要主動提高存貸款比重,降低非標準化、短期限的同業負債,以及線下交易的同業資產比重等。這體現了金融監管引導銀行業務回表的態度。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可能會加劇融資供需錯配的情況,導致中低資質主體信用風險放大。
整體而言,銀行流動性管理規則出現了一些松動,尤其是在放松過渡期指標要求、延遲流動性匹配率考核等方面的變化較大。但具體考核指標的算法修正較為中性,既有納入央行穩定資金來源、剔除短期穩定資金運用等有利于指標改善的部分,也有縮窄現金流入界定范圍等不利于指標達標的部分。其中一些算法調整,也是針對了近期結構性存款激增、信用違約事件增多等的情況,反映了流動性考核指標設計“與時俱進”進行修正的特征。
因此,此次銀行流動性管理規則調整,并不是單純的監管政策妥協,更多屬于政策階段性的維穩。基于當前中小銀行普遍面臨流動性匹配率達標困難的情況,監管層暫緩執行一些考核,向市場傳遞相對溫和的監管預期,以避免政策沖擊加劇流動性分層或信用風險暴露,出現“處置風險的風險”。與此同時,將這類指標納入監測范圍,并不排除銀保監會進行窗口指導,因此仍會推動銀行業務結構溫和調整,實際上還處在監管實操階段。
一、債市回顧:做多情緒顯著增強
本周債券市場強勢上漲,國債期貨與長端現券的表現較為強勢。本周信用債跌勢稍有緩和,利率債顯著走強,尤其是長端活躍券與國債期貨的漲幅較大(圖表1,圖表2);短端利率仍有小幅回調,導致利率債曲線進一步走平,隱含稅率也繼續壓縮(圖表1,圖表2)。
驅動因素來看,本周債市走強與資金面較為寬松、一級招標明顯改善、美債利率大幅下探、博弈監管政策放松等有關。在此有利的時間窗口,市場做多情緒明顯增強。當然,4月下旬降準后長端利率的快速上行,也是本輪行情修復的一個基礎。本周前半周債券市場強勢上漲,既是因為上周末中美貿易戰談判取得了一些積極進展,也與本周利率債供給轉弱、資金面維持平穩的預期有關。周三下午公布的歐元區PMI偏弱,導致美債利率大幅下探,一定程度上釋放了長端利率的下行阻滯。周四市場比較膠著,除了資金面小幅收緊的因素外,期貨表現弱于現券,也反映市場過快上漲的走勢具有脆弱性。周五下午,債券市場漲勢顯著放大,與博弈監管政策放松的預期有關。
我們對本周影響市場的主要事件評價如下:
其一,中美貿易戰接近談判和解,通脹預期降溫有利于債券市場。5月20日,中美發布聯合聲明稱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并停止互相加征關稅。其中,中國同意大幅增加購買美國的商品和服務,但未制定具體的削減順差金額目標。這意味著中美貿易戰在向著談判和解的方向推進,且中方目前并未做出太多實質讓步。其對市場的影響在于,短期內債市受益于避險情緒再度發酵的可能性顯著下降。但中期而言,通脹上升的風險會得到一些緩釋,而中國加大進口對內需和就業構成約束,經濟層面的風險會相對放大,這些對債券市場是相對有利的因素。此外,近期發改委多舉措調控煤價,工業品與國際油價上漲勢頭也有緩和,亦是通脹預期降溫的表現。
這是因為在我們此前的分析中認為,中美貿易沖突對中國經濟和就業的影響不大,但會加劇國內通脹壓力。這主要是基于:1)4月中美貿易反制措施不斷升級,期間中方回應一直比較強硬,這意味著美國單方面打貿易戰的可能性極低。中美貿易戰可能介于“不斷談判最終和解”的中等情境與“雙方對壘制裁”的最壞情境之間;2)估算來看,若美國單方面采取動作,500億美元的貿易制裁量級至多影響中國0.45%的名義GDP增速和0.8%的失業率。而若中國采取對等的貿易反制措施,則對中國經濟和就業的沖擊會相對緩釋,但國內通脹可能面臨較大上行壓力,因為農產品關稅上升會加劇食品通脹、避險需求推動油價上漲,均會加劇輸入型通脹。
其二,本周利率債凈融資轉弱,但當前仍是供給旺季,地方債發行或將提速。本周無附息國債發行,政金債凈融資也有下降,利率債供給處在旺季比較稀缺的階段。這導致一級招標結果明顯改善,本周發行的兩支7年期金融債認購倍數都在4以上,較4月下旬明顯回升,市場配置情緒出現好轉。當然,這與近期市場供給暫弱、資金較為平穩也有關系。但2季度整體仍是利率債供給高峰,且年初以來地方債發行節奏偏慢,如果按照之前兩年情形,6-7月可能出現地方新增債發行大幅擴容的情況,這些因素會壓縮供給有利窗口的持續時間。
其三,緊信用與金融風險放大的擔憂,使得博弈監管放松的預期增強。5月21日,PPP明星企業東方園林發債“遇冷”,加之此前一個月信用事件頻發,市場對于民企融資、地產基建現金流等的擔憂顯著放大。而在貨幣中性與金融嚴監管的政策環境中,銀行業務回表導致融資供需主體錯配,這必然帶來信用風險暴露與資金分層加劇,對經濟增長與金融風險都會構成負反饋效應。市場也可能因此而博弈監管放松的空間,這在周五下午的行情中得到充分體現。
二、監管妥協,還是政策維穩?
周五盤后,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如圖表3所示,相較于征求意見稿而言,此次正式稿的規則修正包括幾個方面:
其一,放松過渡期指標要求。對于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征求意見稿要求2018年6月底前達到70%、2018年底前達到100%,此次正式稿要求2018年底前達到80%、2019年6月底前達到100%。其二,延遲流動性匹配率考核。對于流動性匹配率,征求意見稿要求2018年底前達到90%、2019年底前達到100%,此次正式稿要求在2020年前僅作為監測指標,2020年1月1日起執行流動性匹配率監管要求。其三,允許中小銀行自主選擇考核指標。允許資產規模小于2000億元人民幣的商業銀行,在“經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情況下,變更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考核至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例考核。其四,清晰界定考核指標適用情境等。對于資產規模處在2000億元臨界水平的商業銀行,明確要求資產規模達到2000億元的首月仍可適用原監管指標,次月必須適用針對資產規模不小于2000億元的商業銀行的監管指標。對于日間流動性頭寸管理,明確定義需要觀測的可用資金變化情境包括賬面資金、日間信用額度、可用押品等。其五,加強管理信息系統要求。在管理信息系統功能的部分,增加了對“日間流動性狀況”的監測要求。
此外,在具體考核指標算法上亦有調整:對于流動性匹配率指標,分子部分的資金來源增加“來自央行的資金”,并賦予了70%、80%、100%的最高折算率,對該指標有利;將3個月以內各項存款的折算率由70%降至50%,對該指標不利;分母部分的資金運用補充說明“7天以內的存放同業、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的折算率為0%”,對該指標有利。對于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指標,將分母部分扣除項目的“可能現金流入”變為“確定現金流入”,其中的同業業務流入、投資債券和金融工具流入都增加了“可正常履約”的限制條件,對該指標不利。
結合數據來看,中小銀行大多面臨流動性匹配率達標困難的情況。我們利用上市公司年報數據,對流動性匹配率進行估算后發現:除了吳江銀行因為數據有限、難以估算之外,四家農商行的流動性匹配率大多在80-90%附近,達標情況較好的江陰銀行該指標也僅95%(圖表4)。而上市銀行的資質通常好于非上市銀行,這意味著中小銀行的流動性匹配率達標難度可能普遍不小。
附注一點:由于流動性匹配率指標并未對表內債券投資的折算率進行明確規定,我們參照流動性覆蓋率的權重設定標準,將表內債券投資劃分為利率債、AA-及以上信用債、AA-以下信用債三個部分(LCR權重分別為100%、85%、50%,表內債券投資在LCR分子部分,權重越大越好),分別按照3個月及以下、3個月至1年、1年以上,進行了0-0%、30-80%、65-100%的折算率假設(表內債券投資在LMR分母部分,折算率越小越好)(圖表5)。
中小銀行為了流動性匹配率達標,需要主要提高存貸款比重,降低非標準化、短期限的同業負債,以及線下交易的同業資產比重等。這體現了金融監管引導銀行業務回表的態度。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可能會加劇融資供需錯配的情況,導致中低資質主體信用風險放大。
整體而言,銀行流動性管理規則出現了一些松動,尤其是在放松過渡期指標要求、延遲流動性匹配率考核等方面的變化較大。但是,具體考核指標的算法修正較為中性:既有納入央行穩定資金來源、剔除短期穩定資金運用等有利于指標改善的部分,也有縮窄現金流入界定范圍等不利于指標達標的部分。而其中一些算法調整,也是針對了近期結構性存款激增、信用違約事件增多等的情況,反映了流動性考核指標設計“與時俱進”進行修正的特征。
此次銀行流動性管理規則調整,并不是單純的監管政策妥協,更多屬于政策階段性的維穩。基于當前中小銀行普遍面臨流動性匹配率達標困難的情況,監管層暫緩執行一些考核,向市場傳遞相對溫和的監管預期,以避免政策沖擊加劇流動性分層或信用風險暴露,出現“處置風險的風險”。將這類指標納入監測范圍,也并不排除銀保監會進行窗口指導,因此仍會推動銀行業務結構溫和調整,實際上還處在監管實操的階段。
本周債券市場強勢上漲,國債期貨與長端現券的表現較為強勢。本周信用債跌勢稍有緩和、利率債顯著走強,尤其是長端活躍券與國債期貨的漲幅較大。短端利率仍有小幅回調,導致利率債曲線繼續走平,隱含稅率也進一步壓縮。驅動因素來看,本周債市走強與資金面較為寬松、一級招標明顯改善、美債利率大幅下探、博弈監管政策放松等有關。當然,4月下旬降準后長端利率快速上行,也是本輪行情修復的一個基礎。
周五盤后,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其規則修正包括:其一,放松過渡期指標要求。對于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征求意見稿要求2018年6月底前達到70%、2018年底前達到100%,此次正式稿要求2018年底前達到80%、2019年6月底前達到100%。其二,延遲流動性匹配率考核。對于流動性匹配率,征求意見稿要求2018年底前達到90%、2019年底前達到100%,此次正式稿要求在2020年前僅作為監測指標,2020年1月1日起執行流動性匹配率監管要求。其三,允許中小銀行自主選擇考核指標。允許資產規模小于2000億元人民幣的商業銀行,在“經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情況下,變更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考核至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例考核。其四,清晰界定考核指標適用情境等。對于資產規模處在2000億元臨界水平的商業銀行,明確要求資產規模達到2000億元的,首月仍可適用原監管指標,次月必須適用針對資產規模不小于2000億元的商業銀行的監管指標。對于日間流動性頭寸管理,明確定義可用資金變化情境包括賬面資金、日間信用額度、可用押品等。其五,加強管理信息系統要求,增加“日間流動性狀況”的監測要求。
結合數據來看,中小銀行大多面臨流動性匹配率達標困難的情況。我們利用上市公司年報數據,對流動性匹配率進行了估算后發現:除了吳江銀行因為數據有限、難以估算之外,四家農商行的流動性匹配率大多在80-90%附近,達標情況較好的江陰銀行該指標也僅95%。而上市銀行的資質通常好于非上市銀行,這意味著中小銀行的流動性匹配率達標難度可能普遍不小。為了達標,中小銀行需要主動提高存貸款比重,降低非標準化、短期限的同業負債,以及線下交易的同業資產比重等。這體現了金融監管引導銀行業務回表的態度。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可能會加劇融資供需錯配的情況,導致中低資質主體信用風險放大。
整體而言,銀行流動性管理規則出現了一些松動,尤其是在放松過渡期指標要求、延遲流動性匹配率考核等方面的變化較大。但具體考核指標的算法修正較為中性,既有納入央行穩定資金來源、剔除短期穩定資金運用等有利于指標改善的部分,也有縮窄現金流入界定范圍等不利于指標達標的部分。其中一些算法調整,也是針對了近期結構性存款激增、信用違約事件增多等的情況,反映了流動性考核指標設計“與時俱進”進行修正的特征。
因此,此次銀行流動性管理規則調整,并不是單純的監管政策妥協,更多屬于政策階段性的維穩。基于當前中小銀行普遍面臨流動性匹配率達標困難的情況,監管層暫緩執行一些考核,向市場傳遞相對溫和的監管預期,以避免政策沖擊加劇流動性分層或信用風險暴露,出現“處置風險的風險”。與此同時,將這類指標納入監測范圍,并不排除銀保監會進行窗口指導,因此仍會推動銀行業務結構溫和調整,實際上還處在監管實操階段。
一、債市回顧:做多情緒顯著增強
本周債券市場強勢上漲,國債期貨與長端現券的表現較為強勢。本周信用債跌勢稍有緩和,利率債顯著走強,尤其是長端活躍券與國債期貨的漲幅較大(圖表1,圖表2);短端利率仍有小幅回調,導致利率債曲線進一步走平,隱含稅率也繼續壓縮(圖表1,圖表2)。
驅動因素來看,本周債市走強與資金面較為寬松、一級招標明顯改善、美債利率大幅下探、博弈監管政策放松等有關。在此有利的時間窗口,市場做多情緒明顯增強。當然,4月下旬降準后長端利率的快速上行,也是本輪行情修復的一個基礎。本周前半周債券市場強勢上漲,既是因為上周末中美貿易戰談判取得了一些積極進展,也與本周利率債供給轉弱、資金面維持平穩的預期有關。周三下午公布的歐元區PMI偏弱,導致美債利率大幅下探,一定程度上釋放了長端利率的下行阻滯。周四市場比較膠著,除了資金面小幅收緊的因素外,期貨表現弱于現券,也反映市場過快上漲的走勢具有脆弱性。周五下午,債券市場漲勢顯著放大,與博弈監管政策放松的預期有關。
我們對本周影響市場的主要事件評價如下:
其一,中美貿易戰接近談判和解,通脹預期降溫有利于債券市場。5月20日,中美發布聯合聲明稱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并停止互相加征關稅。其中,中國同意大幅增加購買美國的商品和服務,但未制定具體的削減順差金額目標。這意味著中美貿易戰在向著談判和解的方向推進,且中方目前并未做出太多實質讓步。其對市場的影響在于,短期內債市受益于避險情緒再度發酵的可能性顯著下降。但中期而言,通脹上升的風險會得到一些緩釋,而中國加大進口對內需和就業構成約束,經濟層面的風險會相對放大,這些對債券市場是相對有利的因素。此外,近期發改委多舉措調控煤價,工業品與國際油價上漲勢頭也有緩和,亦是通脹預期降溫的表現。
這是因為在我們此前的分析中認為,中美貿易沖突對中國經濟和就業的影響不大,但會加劇國內通脹壓力。這主要是基于:1)4月中美貿易反制措施不斷升級,期間中方回應一直比較強硬,這意味著美國單方面打貿易戰的可能性極低。中美貿易戰可能介于“不斷談判最終和解”的中等情境與“雙方對壘制裁”的最壞情境之間;2)估算來看,若美國單方面采取動作,500億美元的貿易制裁量級至多影響中國0.45%的名義GDP增速和0.8%的失業率。而若中國采取對等的貿易反制措施,則對中國經濟和就業的沖擊會相對緩釋,但國內通脹可能面臨較大上行壓力,因為農產品關稅上升會加劇食品通脹、避險需求推動油價上漲,均會加劇輸入型通脹。
其二,本周利率債凈融資轉弱,但當前仍是供給旺季,地方債發行或將提速。本周無附息國債發行,政金債凈融資也有下降,利率債供給處在旺季比較稀缺的階段。這導致一級招標結果明顯改善,本周發行的兩支7年期金融債認購倍數都在4以上,較4月下旬明顯回升,市場配置情緒出現好轉。當然,這與近期市場供給暫弱、資金較為平穩也有關系。但2季度整體仍是利率債供給高峰,且年初以來地方債發行節奏偏慢,如果按照之前兩年情形,6-7月可能出現地方新增債發行大幅擴容的情況,這些因素會壓縮供給有利窗口的持續時間。
其三,緊信用與金融風險放大的擔憂,使得博弈監管放松的預期增強。5月21日,PPP明星企業東方園林發債“遇冷”,加之此前一個月信用事件頻發,市場對于民企融資、地產基建現金流等的擔憂顯著放大。而在貨幣中性與金融嚴監管的政策環境中,銀行業務回表導致融資供需主體錯配,這必然帶來信用風險暴露與資金分層加劇,對經濟增長與金融風險都會構成負反饋效應。市場也可能因此而博弈監管放松的空間,這在周五下午的行情中得到充分體現。
二、監管妥協,還是政策維穩?
周五盤后,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如圖表3所示,相較于征求意見稿而言,此次正式稿的規則修正包括幾個方面:
其一,放松過渡期指標要求。對于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征求意見稿要求2018年6月底前達到70%、2018年底前達到100%,此次正式稿要求2018年底前達到80%、2019年6月底前達到100%。其二,延遲流動性匹配率考核。對于流動性匹配率,征求意見稿要求2018年底前達到90%、2019年底前達到100%,此次正式稿要求在2020年前僅作為監測指標,2020年1月1日起執行流動性匹配率監管要求。其三,允許中小銀行自主選擇考核指標。允許資產規模小于2000億元人民幣的商業銀行,在“經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情況下,變更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考核至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例考核。其四,清晰界定考核指標適用情境等。對于資產規模處在2000億元臨界水平的商業銀行,明確要求資產規模達到2000億元的首月仍可適用原監管指標,次月必須適用針對資產規模不小于2000億元的商業銀行的監管指標。對于日間流動性頭寸管理,明確定義需要觀測的可用資金變化情境包括賬面資金、日間信用額度、可用押品等。其五,加強管理信息系統要求。在管理信息系統功能的部分,增加了對“日間流動性狀況”的監測要求。
此外,在具體考核指標算法上亦有調整:對于流動性匹配率指標,分子部分的資金來源增加“來自央行的資金”,并賦予了70%、80%、100%的最高折算率,對該指標有利;將3個月以內各項存款的折算率由70%降至50%,對該指標不利;分母部分的資金運用補充說明“7天以內的存放同業、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的折算率為0%”,對該指標有利。對于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指標,將分母部分扣除項目的“可能現金流入”變為“確定現金流入”,其中的同業業務流入、投資債券和金融工具流入都增加了“可正常履約”的限制條件,對該指標不利。
結合數據來看,中小銀行大多面臨流動性匹配率達標困難的情況。我們利用上市公司年報數據,對流動性匹配率進行估算后發現:除了吳江銀行因為數據有限、難以估算之外,四家農商行的流動性匹配率大多在80-90%附近,達標情況較好的江陰銀行該指標也僅95%(圖表4)。而上市銀行的資質通常好于非上市銀行,這意味著中小銀行的流動性匹配率達標難度可能普遍不小。
附注一點:由于流動性匹配率指標并未對表內債券投資的折算率進行明確規定,我們參照流動性覆蓋率的權重設定標準,將表內債券投資劃分為利率債、AA-及以上信用債、AA-以下信用債三個部分(LCR權重分別為100%、85%、50%,表內債券投資在LCR分子部分,權重越大越好),分別按照3個月及以下、3個月至1年、1年以上,進行了0-0%、30-80%、65-100%的折算率假設(表內債券投資在LMR分母部分,折算率越小越好)(圖表5)。
中小銀行為了流動性匹配率達標,需要主要提高存貸款比重,降低非標準化、短期限的同業負債,以及線下交易的同業資產比重等。這體現了金融監管引導銀行業務回表的態度。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可能會加劇融資供需錯配的情況,導致中低資質主體信用風險放大。
整體而言,銀行流動性管理規則出現了一些松動,尤其是在放松過渡期指標要求、延遲流動性匹配率考核等方面的變化較大。但是,具體考核指標的算法修正較為中性:既有納入央行穩定資金來源、剔除短期穩定資金運用等有利于指標改善的部分,也有縮窄現金流入界定范圍等不利于指標達標的部分。而其中一些算法調整,也是針對了近期結構性存款激增、信用違約事件增多等的情況,反映了流動性考核指標設計“與時俱進”進行修正的特征。
此次銀行流動性管理規則調整,并不是單純的監管政策妥協,更多屬于政策階段性的維穩。基于當前中小銀行普遍面臨流動性匹配率達標困難的情況,監管層暫緩執行一些考核,向市場傳遞相對溫和的監管預期,以避免政策沖擊加劇流動性分層或信用風險暴露,出現“處置風險的風險”。將這類指標納入監測范圍,也并不排除銀保監會進行窗口指導,因此仍會推動銀行業務結構溫和調整,實際上還處在監管實操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