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北京冬季奧運會期間,也正值北方取暖季,PM2.5要降到35微克/立方米,可謂是壓力大、任務重。”7月21日,在2018(第九屆)中國鋼鐵節能減排論壇上,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不禁感嘆。
不久前,國務院正式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經過3年努力,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與此同時,日前,生態環境部還發布了《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這也被業內稱為中國即將實施的史上最嚴“超低排放”。
從最初的“打好”到如今的“打贏”,一字之差,可見政府解決百姓“心肺之患”的力度之大、決心之強。作為大氣治理的重點區域——鋼鐵產業,要想實現“藍天幸福感”,超低排放迫在眉睫。
鋼鐵業環保問題受到空前關注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行業環境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曉亮表示,環保是政府、公眾、下游廠商、市場機構判斷企業健康狀況和潛力與風險的主要因素之一,基本與質量、利潤、規模、技術先進性等因素齊平,成為了“三大件”一樣的標尺與必備。
近年來,中國官方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九大將污染防治列為三大攻堅戰之一,明確提出2018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的目標,這對鋼鐵行業節能減排、轉型升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表示,雖然近十年來中國鋼鐵行業二氧化硫、顆粒物等污染物噸鋼排放量降幅達60%以上,但由于我國鋼產量太大,鋼鐵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量在全部工業行業中分別排名第三、第三、第一,仍是藍天保衛戰的主戰場。
“比如鋼鐵企業環保水平差異大,有寶鋼、太鋼這樣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企業,也有一批污染嚴重、環保意識淡薄的落后企業。經過近幾年的治理,中國鋼鐵企業最為集中的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明顯下降,但仍沒有完全擺脫重污染的影響,霧霾天氣仍有反復。”李新創說。
他表示,鋼鐵行業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一是企業錯峰生產和常態化限產使得生產成本增加,環保運行成本增加;二是越來越多地方提出城市鋼廠搬遷的壓力;三是排放指標、監測要求、總量指標、環保稅費等不斷趨嚴,加大了環保執法、督查力度。
此外,《三年行動計劃》還提出,嚴禁在重點區域增加新產能,同時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污染產能的遷移和轉型,嚴格執行鋼鐵等行業的產能減量置換實施辦法,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壓減力度。具體還提到:重點區域加大獨立焦化企業淘汰力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實施“以鋼定焦”,力爭2020年煉焦產能與鋼鐵產能比達到0.4左右。
“鋼鐵行業污染防治不只是攻堅戰,還是持久戰。”李新創說,“不能只把環保當'紅線’,要把環保當'引領’,新環保形勢下,不能只要求及格,而是要爭取滿分。”
超低排放晚做不如早做
史上最嚴“超低排放”在推進時間方面,要求京津冀大氣傳輸通道城市,長三角、汾渭平原等地鋼鐵企業力爭在2020年10月底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全國所有具備改造條件的鋼鐵企業力爭實現超低排放。
李曉亮表示,生態環境部還將督促15個行業重點排污單位100%安裝自動監測設施,與環境保護部門聯網,并在國家統一的平臺上公開污染物排放信息。
可以說,越來越精細、全面、嚴格的環保管理,企業環境信息越來越透明化,關注應用者越來越多,對企業來說,是挑戰也是更大的機遇。
為實現超低排放,河鋼集團邯鋼公司進行了一系列節能環保的改造,年產1300萬鋼的鋼廠僅相當于年產300萬噸鋼的鋼廠的排放水平。
“我們所有燒結機都實現了余熱回收,機尾、配料、破碎、篩分采用高效除塵裝置進行除塵,達到超低排放水平。另外,所有高爐出鐵口、渣溝、鐵溝全密封,出鐵場采用了'一用一備’雙除塵器除塵方式,達到10毫克/立方米的超低排放標準。”河鋼集團邯鋼公司副總經理賈廣如介紹說。
在能源高效轉換方面,河鋼集團邯鋼公司在國內率先采用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CCPP)技術,發電效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CCPP發電占比在40%以上。另外還實施汽輪機冷端系統優化節能改造技術,提高發電效率、年多發電2000萬度。
山東國舜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國舜)也在積極探索實施超低排放的技術路線。比如在脫硫方面,董事長助理孫德山就直言,燒結脫硫的頑疾不是濕法,而是豆腐渣工程,“濕法脫硫排放的濕煙氣只是問題表面,干式電除塵器運行差、燒結排煙溫度偏高和脫硫設施低質低價,才導致了濕法工藝背上罵名”。
為此,山東國舜也在開展燒結脫硫設施專項整治,通過“SCR脫硫+石膏濕法脫硫+濕式電除塵+冷凝減白”的工藝技術,實現了燒結煙氣SO2、NOX、顆粒物、氨逃逸、二噁英、煙羽六種污染物的一體化治理。
“中國鋼鐵工業已經進入減量化發展期,未來必然有部分鋼鐵企業要退出。在差異化的環保政策導向下,化解過程產能、停限產都將與環保水平掛鉤,'大家都差不多’'法不責眾’的想法已經不符合目前的環保形勢。”李新創表示,鋼廠在全工序、全因子,有組織、無組織廠外運輸、廠內運輸上均要滿足超低排放標準,只有實施精益環保戰略,爭創“綠色發展標桿企業”,才能贏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環保工作早晚都得做,晚做不如早做。”李新創說。
不久前,國務院正式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經過3年努力,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與此同時,日前,生態環境部還發布了《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這也被業內稱為中國即將實施的史上最嚴“超低排放”。
從最初的“打好”到如今的“打贏”,一字之差,可見政府解決百姓“心肺之患”的力度之大、決心之強。作為大氣治理的重點區域——鋼鐵產業,要想實現“藍天幸福感”,超低排放迫在眉睫。
鋼鐵業環保問題受到空前關注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行業環境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曉亮表示,環保是政府、公眾、下游廠商、市場機構判斷企業健康狀況和潛力與風險的主要因素之一,基本與質量、利潤、規模、技術先進性等因素齊平,成為了“三大件”一樣的標尺與必備。
近年來,中國官方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九大將污染防治列為三大攻堅戰之一,明確提出2018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的目標,這對鋼鐵行業節能減排、轉型升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表示,雖然近十年來中國鋼鐵行業二氧化硫、顆粒物等污染物噸鋼排放量降幅達60%以上,但由于我國鋼產量太大,鋼鐵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量在全部工業行業中分別排名第三、第三、第一,仍是藍天保衛戰的主戰場。
“比如鋼鐵企業環保水平差異大,有寶鋼、太鋼這樣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企業,也有一批污染嚴重、環保意識淡薄的落后企業。經過近幾年的治理,中國鋼鐵企業最為集中的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明顯下降,但仍沒有完全擺脫重污染的影響,霧霾天氣仍有反復。”李新創說。
他表示,鋼鐵行業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一是企業錯峰生產和常態化限產使得生產成本增加,環保運行成本增加;二是越來越多地方提出城市鋼廠搬遷的壓力;三是排放指標、監測要求、總量指標、環保稅費等不斷趨嚴,加大了環保執法、督查力度。
此外,《三年行動計劃》還提出,嚴禁在重點區域增加新產能,同時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污染產能的遷移和轉型,嚴格執行鋼鐵等行業的產能減量置換實施辦法,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壓減力度。具體還提到:重點區域加大獨立焦化企業淘汰力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實施“以鋼定焦”,力爭2020年煉焦產能與鋼鐵產能比達到0.4左右。
“鋼鐵行業污染防治不只是攻堅戰,還是持久戰。”李新創說,“不能只把環保當'紅線’,要把環保當'引領’,新環保形勢下,不能只要求及格,而是要爭取滿分。”
超低排放晚做不如早做
史上最嚴“超低排放”在推進時間方面,要求京津冀大氣傳輸通道城市,長三角、汾渭平原等地鋼鐵企業力爭在2020年10月底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全國所有具備改造條件的鋼鐵企業力爭實現超低排放。
李曉亮表示,生態環境部還將督促15個行業重點排污單位100%安裝自動監測設施,與環境保護部門聯網,并在國家統一的平臺上公開污染物排放信息。
可以說,越來越精細、全面、嚴格的環保管理,企業環境信息越來越透明化,關注應用者越來越多,對企業來說,是挑戰也是更大的機遇。
為實現超低排放,河鋼集團邯鋼公司進行了一系列節能環保的改造,年產1300萬鋼的鋼廠僅相當于年產300萬噸鋼的鋼廠的排放水平。
“我們所有燒結機都實現了余熱回收,機尾、配料、破碎、篩分采用高效除塵裝置進行除塵,達到超低排放水平。另外,所有高爐出鐵口、渣溝、鐵溝全密封,出鐵場采用了'一用一備’雙除塵器除塵方式,達到10毫克/立方米的超低排放標準。”河鋼集團邯鋼公司副總經理賈廣如介紹說。
在能源高效轉換方面,河鋼集團邯鋼公司在國內率先采用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CCPP)技術,發電效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CCPP發電占比在40%以上。另外還實施汽輪機冷端系統優化節能改造技術,提高發電效率、年多發電2000萬度。
山東國舜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國舜)也在積極探索實施超低排放的技術路線。比如在脫硫方面,董事長助理孫德山就直言,燒結脫硫的頑疾不是濕法,而是豆腐渣工程,“濕法脫硫排放的濕煙氣只是問題表面,干式電除塵器運行差、燒結排煙溫度偏高和脫硫設施低質低價,才導致了濕法工藝背上罵名”。
為此,山東國舜也在開展燒結脫硫設施專項整治,通過“SCR脫硫+石膏濕法脫硫+濕式電除塵+冷凝減白”的工藝技術,實現了燒結煙氣SO2、NOX、顆粒物、氨逃逸、二噁英、煙羽六種污染物的一體化治理。
“中國鋼鐵工業已經進入減量化發展期,未來必然有部分鋼鐵企業要退出。在差異化的環保政策導向下,化解過程產能、停限產都將與環保水平掛鉤,'大家都差不多’'法不責眾’的想法已經不符合目前的環保形勢。”李新創表示,鋼廠在全工序、全因子,有組織、無組織廠外運輸、廠內運輸上均要滿足超低排放標準,只有實施精益環保戰略,爭創“綠色發展標桿企業”,才能贏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環保工作早晚都得做,晚做不如早做。”李新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