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產能嚴重過剩、節能減排、需求進入增長瓶頸,盈利普遍低下,這都使得外界對鋼鐵行業唱衰一片,正如上市鋼企的股價頻頻下挫。目前現行的節能減排的補貼標準是在2011年由財政部和發改委聯合發布的《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管理辦法》。
2013年以來,產能嚴重過剩、節能減排、需求進入增長瓶頸,盈利普遍低下,這都使得外界對鋼鐵行業唱衰一片,正如上市鋼企的股價頻頻下挫。
然而,在揭開上市鋼企年報面紗之時,卻顯現出一番意料之外的情景:2013年33家上市企業八成預喜,其中12家預增超過100%。同時不乏有部分公司“脫星摘帽”。
有媒體表示,業績與股價背離的背后實則是鋼企在冒虛火,其中政府補貼被稱之在產能過剩大背景之下,鋼企得以翻身的“救命皇糧”。
救命皇糧
2013年鋼鐵行業,整體經營狀況依然欠佳,上市鋼企股價超過七成下跌,其中一半以上公司股價跌幅超過20%。根據中鋼協的統計顯示,2013年鋼鐵行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僅為0.62%。中鋼協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前11個月,我國鋼鐵企業的利潤總計161.8億元,如果只算主營業務,鋼廠的利潤總計僅58億元,相當于每噸鋼材的盈利只有4.2元。這一度被笑稱利潤“不夠買一支冰棍。”
然而,在鋼企總體低迷背景之下,不少上市鋼鐵公司卻年報見喜。例如*ST鞍鋼2012年虧損41.57億元,但公司預計2013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7億元,因為實現扭虧為盈,公司將“脫星摘帽”;馬鋼股份[1.22%資金研報]2012年巨額虧損38.6億元,但預計2013年盈利1.5億元,將避免被ST的厄運。
對于鋼企業盈利增長或大幅度的減虧,有行業分析人士認為主要是源于2012年基數低以及原料價格下降等原因。但是政府補貼“扮靚”上市鋼企業績的聲音卻不絕于耳。
據了解在2013年,武鋼股份、凌鋼股份、蕭杭鋼構等企業均獲得當地政府不同程度的補貼支持。其中凌鋼股份僅2013年上半年獲得各類政府補貼就高達3.8億元,幫助公司實現盈利3693萬元,而2012年同期則是虧損2.3億元。
事實上,由于近年來鋼價持續下跌,政府補貼鋼企已經不是什么秘密。據了解,滬深兩市35家以鋼鐵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僅2012年1年就得到政府財政補貼61.457億元,這一數字為2011年的兩倍。
對此,銀河期貨鋼鐵分析師李驥向筆者表示,政府對于鋼鐵行業的補貼主要是針對于那些在產品質量和環保標準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的企業或者利于淘汰落后鋼鐵產能、實施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的技術改造等鋼企給予補貼。他看來,長遠來看這種補貼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鋼鐵行業的健康發展。
“雖然看起來鋼鐵產能過剩和政府補貼之間似乎有分歧,但是事實上并不是外界所認為的政府補貼在為鋼鐵產能過剩兜底。”分析師表示,如果留意政府對鋼企的補貼,就不難發現這種補貼事實上是一種獎勵,獎勵那些在環保設備以及技改等方面利于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相反,對于那些產能落后、環保不達標的鋼企當然就沒有資格享受補貼,隨著市場的推進,也就會逐漸被淘汰。
目前現行的節能減排的補貼標準是在2011年由財政部和發改委聯合發布的《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管理辦法》。
根據現行補貼標準,對節能技術改造、重大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化的項目,按照投資總額給予8%~15%的補貼;節能財政獎勵資金上,對比改造后形成的節能量,按每噸標準煤給予240元~300元補助,實行合同能源管理的項目,按照每噸標準煤給予300元的補助。
2012年中央財政曾安排了979億元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并且制定了相應的補貼標準,對于節能技術改造、重大節能技術設備產業化的項目,按照投資總額給予8%~15%的補貼。同時對于改造后形成節能成果的企業,還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獎勵。
因此,在鋼鐵行業的未來發展中,環保將成為政府補貼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成為鋼企的“救命皇糧”。有鋼鐵分析人士如此表示。
不過由于補貼主要是對于節能減排設施和設備的考核,并未明確具體的減排效果考核,此類補貼的監管依然讓人擔憂。
2013年6月,審計署對我國部分企業違規獲取政府補貼情況進行通告,其中很多企業存在騙取產能淘汰補貼的行為。據不完全統計,在公告中,涉及違規獲得中央財政淘汰落后產能獎勵資金的企業多達126家,占到總違規企業數量的36.2%。
補貼隱情
“越過剩,越補貼”的現狀直接引發了疑問:既然鋼鐵產能過剩嚴重,那么政府為什么又要施以援手對那些虧損的鋼鐵企業給予補貼,這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隱情?
“很多鋼鐵企業仍然在地方財政貢獻中占據重要的角色,而且這些企業大多數都有國資背景,因此在國家節能減排的指導下,這些企業也是率先響應,積極更換環保設備,或者進行環保搬遷。”對此,陜西省發改委熟悉鋼鐵行業的一位官員向筆者表示,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但是另一方面,這些享受補貼的鋼企在當地還承擔著眾多的社會責任,例如就業。該陜西省發改委官員表示,目前我國就業壓力很大,尤其是一些西部地區,能解決就業的工廠本來就少。因此政府扶持那些虧損的鋼企也是保證當地就業率的一種手段。
“現在只要是符合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優勢明顯,利于淘汰過剩產能,不管是國企還是民營企業都會得到政府補貼。”上述發改委人士強調。
另一方面,巨大的減排壓力也是政府積極投資的原因。此前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謝極表示,“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是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源消耗下降16%,而目前實際進度落后于目標。截止到2013年底,“十二五”前兩年我國單位GDP能耗降低累計為5.5%,剛完成了五年目標進度的32.7%。鋼鐵業在社會能耗中的占比約為15%,自然成為節能減排改造的重要領域。
“鋼鐵行業整體低迷。但是在2013年隨著世界經濟的緩慢復蘇和國家‘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政策措施效果的逐漸顯現,鋼鐵行業明顯好于2012年。”分析師表示。
中鋼協公布的2013年大中型鋼企利潤228.86億元和發改委公布的2013年鋼鐵行業實現利潤2588億元出入很大,但是相對于2012年均是成倍增加。
對于政府補貼資金的來源,上述陜西省發改委官員表示,由于每個省經濟結構不一樣,鋼鐵產業占比不同,所以補貼形式也就不相同,但是也不外乎以下幾種方式:一、地方財政局直接補貼。二、爭取國家一些專項補貼資金。三、由地方政府出面擔保為部分鋼鐵協調一些貼息貸款。
不過也有一些民營鋼廠的老板對此表示擔憂。寧夏某鋼企負責人向筆者表示,雖然2013年鋼企上市公司業績預喜,但是國內的鋼材市場繼續呈現供大于求局面,鋼材的價格仍在低位運行。雖然2014年,有城鎮化建設作為利好,但是由于鋼鐵的釋放量較快,因此該人士對于2014年鋼鐵行業并不看好。
“雖然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的形式為鋼企輸血的本意是為了節能減排,同時保證就業,但是部分鋼企已經病入膏肓,完全依賴政府的救命皇糧,這并不利于推進淘汰產能落后的鋼企。”一位鋼鐵分析師向筆者表示,在2014年鋼鐵行業肯定會出現破產整合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