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中央和地方基建投資措施不斷,或再次承擔托底中國經濟的重任。
“基礎設施仍然是我們補短板的重要領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為改善消費環境服務,為打好三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發展戰略的基礎設施都還是比較欠缺的。”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可以預期,今年隨著政策繼續發力和落實,投資數據有望比去年強勁一點” 。
今年補基建短板是穩增長政策的一個重心,再加上采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增加地方債發行規模,從而支持基建投資力度。“我們預計,今年基建投資的增速會從2018年的3.8%回升到10%左右,對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起到支撐和穩定的作用。”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副總經理、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表示。
“基建補短板,加大基建投資,尤其是2019年第一、第二季度,通過發展大項目,相信能夠帶動經濟穩定在6.5%左右,避免經濟繼續下滑,對穩定經濟有重要的意義。也為經濟轉型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較好的條件和更充足的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研究員卞永祖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基建難撐全局但可托底
2019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2019年基建投資的積極信號,市場普遍預計基建投資將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
1月4日,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發布宏觀年報預計,今年基建投資將增長10%,成為拉動投資的關鍵力量。與此同時,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增長可能放緩,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增5.8%。
在唐建偉看來,雖然基建在2019年被寄予厚望,但很難寄希望于基建這一個單獨的力量支撐起中國經濟的增長:“基建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占比只有22%左右,而固定資產投資只是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的一駕,2018年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掉到了32%左右。今年基建對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會起到支撐和穩定的作用,但只是托底。靠基建投資撐起整個經濟,難度較大。”
唐建偉分析認為,一方面,目前中國基建已經過了高峰期,除2018年增速較低之外,前兩年都保持20%左右的增速。“在此基礎上再想保持較高增長,是有難度的”;另一方面,基建投資需要依靠政府加杠桿、債務增加來拉動,如此會增加宏觀杠桿率,這也導致基建空間受限。在當前嚴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收緊城投融資平臺融資渠道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基建資金來源將受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我國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的作用進一步鞏固。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2018年全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比上年提高18.6個百分點,高于資本形成總額43.8個百分點,消費繼續穩居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
對于2019年消費拉動經濟的作用,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宏觀年報認為,隨著個稅改革、部分進口消費品關稅降低等利好政策逐漸釋放效力,今年的消費增長將有新動能,全年消費增速在8.7%左右。
即使今年居民杠桿水平上升、房地產和汽車消費增速放緩、股票市場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將制約消費增長,預計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將超過75%。從這一角度來看,明年撐起中國經濟的主要力量仍將是消費。
“考慮到外需、出口、消費還面臨下行壓力,所以2019年中國經濟可能整體還是處于下行態勢,穩中趨緩。不過,有了基建投資托底之后,2019年中國經濟的增速就不會掉得太低。”唐建偉進一步補充道。
事實上,自2018年年底開始,為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中央和地方基建投資項目獲批明顯增多。
2018年10月31日,國務院出臺《關于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提出防止基建投資大起大落。與此同時,專項債發行明顯提速,其中8月和9月專項債發行規模分別達到5000多億元和6000多億元,有效緩解了前期基建投資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10月以來基建投資增速開始止跌反彈。
去年12月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并為基建投資提出了三個主要方向,分別是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等。
除了傳統的鐵路、公路等基建項目外,5G商用步伐、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項目進入政策鼓勵范圍,成為投資的新亮點。
1月份以來,隨著各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出爐,備受關注的各地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和重點項目投資計劃也紛紛浮出水面。
在傳統基建項目方面,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從各省披露的內容來看,“鐵公機”“電氣水”等傳統基建、重大產業項目、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基礎領域是各省市2019年投資的主要領域。
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18年12月至今,國家發改委共批復了9個城市與地區的城市軌道與鐵路項目(包含新增),包括重慶、濟南、杭州、上海、長春、武漢6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西安至延安、江蘇省沿江城市群3個區域的鐵路建設,總投資為11458.18億元。
在中央一級投資中,鐵路是重頭。1月2日,中國鐵路總公司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相比去年預計4000公里,實際完成4683公里的情況,2019年投產新線目標增長了七成,并創2016年以來新高。以此概算,2019年的鐵路投資額可能在8000億元以上。
此外,在新基建的政策指引下,投資規模也不可小覷。據浙商證券近期報告測算,預計全國5G投資規模將達1.2萬億元,投資周期可能超過8年;到2020年,人工智能市場規模有望超過700億元,物聯網產業規模有望達1.5萬億元,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近7000億元。預計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達1.1億千瓦,發電量達1500億千瓦時,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將達200萬輛。
實際上,今年初部分省份已經搶先布局投資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1月14日,海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透露,海南省工信系統將安排重點項目72個,總投資規模1622億元,其中2019年計劃投資333億元。而據湖南省工信廳1月份對外透露,今年該廳將在全省電子信息制造業組織實施30個重點項目,主要分布在自主可控及信息安全、人工智能、IGBT大功率器件、新型顯示功能材料、新型電子材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方向領域,總投資823.7億元,其中2019年度計劃投資277.3億元,且單個項目投資均在5億元以上。
吸引民營資本加入基建
2019年加大基建投資力度,未來將有大量新項目逐漸獲得批復,解決項目需要的資金也將是一個難題。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穩投資”,多位專家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均指出,這并不是要重走過去“大水漫灌”的老路,2019年中國宏觀政策強化逆周期調節,加大投資是基礎,但在高質量發展要求下,在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不變的前提下,基建投資既要擴大投資總量,也要關注投資質量,側重在區域和行業上“精準補短板”。
在加大力度嚴控地方政府債務的情況下,基建投資傳統的舉債融資渠道不會放松,也不應該放松,否則將會再次推升債務風險。2019年基建擴張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轉變融資方式,所以要解決難題,就需要尋找多渠道的基建投資資金來源,降低對地方政府舉債融資的依賴。業界普遍認為,專項債擴容、PPP項目落地加速,將為基建投資注入資金。
事實上,今年國家為加大財政資金對基建投資的支持力度,已經提前下達地方債為基建提供必需的“彈藥”。去年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授權國務院提前下達2019年地方政府新增債務限額合計1.39萬億元,其中專項債為8100億元,將發揮政府債券資金對穩投資、擴內需、補短板的重要作用,對沖經濟波動壓力。
“以前地方債都是3月份兩會批準以后再發行,已經到了第二季度。今年提前發行是為了穩定第一季度經濟,托底和補短板,加快基建項目執行進度,避免經濟過度下滑。”卞永祖認為,“2019年財政政策會繼續發力,加大國債發行力度,支持更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此外,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PPP項目提速。”唐建偉亦表達了相似看法:為了防止重走過去“大水漫灌”的老路,目前基建投資主要依靠地方專項債等資金來源模式,相較之前靠平臺的模式,地方專項債納入預算,是與地方財政實力相結合的加杠桿的方式,相對公開且可控。“當然最主要的是在相關配套措施上進行改進,不要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要激活民營企業的活力。”
對此,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1月8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已經表態,將提前下達一批投資,進一步吸引和擴大社會資本投入國家重點項目的領域和規模。